文/杜峰

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在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有著長遠發展,FDI能夠為我國區域經濟的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本文將綜合分析FDI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相關數據研究顯示,我國在2017年實際利用FDI高達3502.32億美元,我國吸收外資連續十幾年位居發展中國家第一;除此之外,我國區域經濟增長液引起了全世界人們的廣泛關注。
FDI通過提高當地地區的人力資本和引起先進技術等途徑來優化我國的資源配置效率,最終促使我國區域經濟連續增長。根據統計學資料顯示,我國區域經濟的增長(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離不開FDI所作出的巨大貢獻,FDI能夠顯著提高我國區域經濟的增長能力。
從我國地理位置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擁有著巨大的市場和人力資本,在此優勢下吸引了更多外商前來投資。外商投資越多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實力,最終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商前來投資。從相關研究來看,FDI與我國區域經濟的增長呈正相關。由于我國的西部地區由于沒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導致沒有許多的FDI,使得經濟增長趕不上東部地區,我國也出現了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狀況。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后,區域經濟也得到長足發展。我國區域經濟的差異也越來越顯著,因此吸引了更多的相關人員加以關注。
有資料顯示,在1978年,我國東部地區GDP比重占44.48%,人均GDP比例為0.83;中部地區GDP比重占22.03%,人均GDP比例為0.61;西部地區GDP比重占19.22%,人均GDP比例為0.45;東北地區GDP比重占14.70%,人均GDP比例為1.0;在2008年,我國東部地區GDP比重占54.20%,人均GDP比例為1.45;中部地區GDP比重占19.30%,人均GDP比例為0.70;西部地區GDP比重占18.00%,人均GDP比例為0.63;東北地區GDP比重占8.50%,人均GDP比例為1.0.從上述統計數據不難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GDP比重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而其他地區的GDP比重有所下降。有學者認為,我國區域經濟差異顯著的主要原因有:(1)區域經濟政策;(2)地理位置;(3)經濟體制;(4)市場規模等。東部地區憑借地理優勢和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到更多的FDI,促使其更快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FDI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是:資本形成。資本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平衡,會對區域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改革開放后,我國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要素投入顯著增加,資本增加則是主要動力。有學者在相關資料中之處,雖然我國的投資規模日益擴大且增加了諸多投資渠道,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投資均會向東部地區傾斜,導致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顯著高于西部地區、東北部地區等。東部地區早期進入FDI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累積效果,繼而吸引更多的FDI進入到東部地區。
從FDI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地位來看,每年向我國流入的FDI經歷了兩個階段變化。相關資料顯示,第一個階段中,1992年FDI投資比例為7.73%,1997年FDI投資比例為15.41%,1994年高達17.51%。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FDI對我國的資本形成作用非常大。第二個階段中,1998年FDI投資比例為13.25%,2007年FDI投資比例為4.42%。上述數據充分顯示,我國FDI投資比例逐漸下降,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加強,我國其他類型的投資在資本形成中占據重大影響,FDI彌補資金不足的作用逐漸減小。
FDI在東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例最高,其次為東北地區,再其次為中部地區,最后為西部地區。FDI對東部地區的資本形成影響最大,其他區域影響比較小。我國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等資本形成主要依賴與國內資本形成。

工業化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工業的高效率生產會顯著提高人均收入,促使區域經濟增長。我國各大區域均致力于發展工業,便于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但是,由于我國各個區域的工業基礎差異較大,所以吸引FDI的能力差異較大,我國區域工業化進程差距在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也日益被拉大。
眾所周知,我國東北地區的工業化發展速度顯著高于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相關資料顯示,進入我國的外傷直接投資于制造業,因為我國政府將制造業看成是增長經濟的支柱產業。2004年后,我國進入制造業的FDI開始逐漸減少,伴隨的是金融服務行業FDI日益增多,主要原因是我國對金融行業開始加大開放力度,所以FDI也開始進入金融行業,繼而導致制造業逐漸減少了FDI。從區域分布的角度來看,進入我國的90%左右的FDI聚集在東部沿海地區。東部地區使用FDI最多的五個省市依次為:第一,廣東;第二,江蘇;第三,上海;第四,山東;第五,福建。
FDI通過技術水平以及資本水平等影響了區域經濟增長水平,FDI的增加會增加總投資,繼而顯著提高我國區域經濟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