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3.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推動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為我國經濟的穩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傳統農業經營管理的劣勢在以科技為主導帶動經濟發展的今天也日益突現。新一代農村常住居民提升生活質量的需求與傳統農作物種植帶來的微薄利潤漸漸產生矛盾,因此,農村勞動力正在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傳統農業漸漸衰落。在此時代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的提出為傳統農業發展困境帶來了曙光。其中,安徽省蚌埠市在推進農村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蚌埠市農村發展新活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和嘗試,成效顯著。
2014年9月,為了實現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做好農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蚌埠市農委聯合市財政局經協商后共同制定了《蚌埠市2014年職業農民培訓實施方案》,并下發至各個項目縣,同時召開負責人會議,為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指明方向并做足準備。
隨后在市政府的帶動下,各個項目縣(固鎮縣、懷遠縣、五河縣等)積極開展培訓工作。培訓方式較以往的培育模式也有很大改變,分為課堂培訓、實地培訓和跟蹤扶持。與此同時,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對培訓合格并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學員進行扶持,引導農民改變思維,進行自主創業,努力在土地流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補貼保險、產業扶持以及金融信貸等方面讓農民切實享受到優惠待遇。
2014年,蚌埠市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共有1 160人,其中五河縣培訓任務為600人,固鎮縣460人,禹會區100人。
2016年,蚌埠市再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達1 090人,其中從事電子商務350人,生產經營性農民340人。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興起,近兩年我國的電商數量呈井噴式爆發。新時代的農民緊跟時代潮流,將電子商務與傳統農業相結合,發掘了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因此,一些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返鄉農民工以及農民合作社對于培訓內容提出了新的訴求,希望培訓內容有所側重。為了滿足群眾訴求,市政府對創新教育體系,調整培訓內容做出了不懈努力,獲得受訓人員的一致好評。
課題組通過走訪問詢以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蚌埠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并非一番坦途,現存如下問題為農民培養工作的開展帶來困難。
第一,農村留守居民的總體文化水平偏低,培訓初期對于專業知識的接納和理解程度有限。
第二,農村現存留守居民多是老人和婦女,因需要打理日常家務,時間通常碎片化,很難聚集起來進行統一培訓。
第三,盡管政府不斷調整培訓內容,但還是無法滿足農民多元化的受訓訴求,因此工作開展初期農民的參與積極性較低。
課題組在走訪蚌埠市固鎮縣時,通過發放問卷和綜合數據,發現大約76.18%的被調查者接受并且自愿參加培訓機構培訓。如今,絕大部分農村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農民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該群體是支持和參與培訓機構的主體。對于這部分農民,其收入仍然依靠農業,因此許多農民愿意轉型為新型農民、參與培訓機構。然而,影響農民參與意愿度的因素較多,包括農民個體因素以及培訓相關因素,如性別與年齡、培訓內容與模式等。受傳統封建教育的影響,中老年群體中,男性文化水平程度相對女性較高。因此,在愿意參與培訓的人群中,以男性居多,但當代中老年農民總體文化水平仍然不高,故大多數農民傾向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另外,大部分農民對手機、電腦等電子技術產品操作不熟練,相對于互聯網等線上平臺而言,他們更喜歡和易于接受實地教學與開設課堂培訓模式。為進一步探究各影響因素與農民參與培訓機構意愿之間的關聯規則,本文運用Apriori算法進行分析與研究。
Apriori算法以迭代逐層搜索方法為基本思想,在經過多次對數據庫掃描后,利用候選項集找頻繁項集并依據頻繁項集生成強關聯規則的同時,項集的支持度應大于最小支持度且關聯規則必須符合置信度要求。
針對文章研究問題,選擇各個影響因素中代表數最多的指標即“愿意參與培訓機構培訓”“年齡在36~65歲之間”“傾向于基礎知識培訓內容”“傾向于實地教學模式”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變量符號定義見表1。

表1 符號變量定義
為使分析結果更可靠,令最小支持度、置信度分別為50%和90%。在對數據庫進行多次地柜掃描后逐次得到頻繁項目集,見表2。

表2 頻繁項目集
根據表2,選擇項目集{a,b,d},分別計算該項目集所有真子集對應的關聯規則的置信度,求得{a}→{b,d}置信度為72.96%<90%,{b}→{a,d}置信度為89.24%<90%,g0gggggg→{a,b}置信度為78.87%<90%,{a,b}→g0gggggg置信度為70.31%<90%,{a,d}→{b}、{b,d}→{a}置信度分別為92.41%、91.52%>90%。則滿足置信度90%要求的關聯規則即本次研究所得頻繁規則為{a,d}→{b},{b,d}→{a}。
由上述關聯規則可以看出,一般情況下,有參與培訓機構意愿并且傾向于基礎知識學習的農民一般在36~65歲。針對上述情況,農業培訓機構若想提高農民參與意愿度,可針對中老年群體對基礎知識內容培訓進行組合式優化與創新。
1.大力扶持職業農民培訓院校及相關組織
構建農村職教體系,第一,政府應充分調動開設與農業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農技中心、成人教育機構等力量,對于該類院校辦學、農村產業園建設以及實訓基地和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等給予資金和政策的普遍支持;第二,積極聯系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把學校與企業聯系起來,使學校能夠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2.建立健全職業農民資格認定機制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以聯合培訓院校制定符合農民學習特點的學歷認定機制以及相關資格認證機制。根據具體規定規范學歷認定,為達到規定條件的農民給予相應的職業教育學歷文憑以及相關職業資格認定,使職業農民更加規范化、制度化、高學歷化,從而培養一批高水平的新型職業農民。
3.完善新型職業農民供需產業鏈
在農民職業化過程中,“農民”職業也面臨大多數職業所存在的問題:專業農民沒有得到培育,農民供求產業鏈不完善。因此,政府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農村產業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當地優勢產業。一方面,政府可以鼓勵職業農民自主創業,發展鄉村企業,培育出來的職業農民可以直接進入鄉村企業工作,“自給自足”;另一方面,推動城鄉交流共建,通過“互聯網+電商”,加速城市資本和人才轉移到農村,大力支持農村發展產業園以及與相關龍頭企業、電商的合作,引入外來需求。
4.放寬各項財政稅收融資政策
一方面,政府可以與當地財政部門、當地銀行信用社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基金,用于農民創業的融資,實行透明的資金管理制度,解決農民的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居民享受社會福利,才能更好地在職業農民崗位上工作。
5.多方協作培養農業“后繼者”
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課堂申請農業相關的學院和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獎學金、學生補助、學費豁免和其他政策,以便學生能意識到農業和農業的新發展的重要性,并通過多黨合作培養農業“接班人”。
1.創新教學模式
培訓院校可以主動與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合作,積極探索“公司+基地+養殖戶”或者“學校+合作社+農戶”的培養模式,積極發展田間課堂,通過采取“案例分析+實地教學”的教學方法,使農民能夠活學活用,有助于知識的接受。
2.創新課堂教育,拓寬培訓途徑
由于調查地點的農村產業以種植業為主,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地點的農民在培訓內容上更傾向于基礎知識,經營管理次之,在培訓模式上更傾向于實地教學。因此,院校在培訓時可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進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對癥下藥。例如,種植業與采摘園需要專家現場教學進行經驗指導;農家樂則主要是實地觀摩一些實驗基地,學習先進經驗;林業和漁業則傾向于課堂教授理論知識等。
農民自身要積極響應政府政策,主動申請職業農民的培育課程,認真學習知識,為自身的發展以及農作物的培育都是很有幫助的,并積極參加績效考核審核。努力提高農民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保持學習動力,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