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旭暉,王富春,趙樹明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胃痛,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消化道病癥,通常表現為上腹部胃脘近心窩處的一種反復疼痛,所以又被稱為“胃脘痛”。其主要臨床癥狀為:胃脘部隱隱作痛,空腹時劇烈疼痛、進食可舒緩,另外輕度按壓或溫暖時疼痛也會舒緩,患者往往會有惡心、反胃及手腳冰冷的表現[1]。脾胃虛寒型胃痛是胃痛的多種中醫證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是因為脾胃陽虛,寒自內生而致,與西醫中所說的急慢性胃炎的癥狀較為相似,通常可見畏寒肢冷,困乏無力,食欲減退,進食后胸悶,脈搏沉細,舌質淡等臨床癥狀[2]。穴位貼敷在使藥物在特定部位被吸收的同時,對腧穴經絡也同時產生了刺激,對藥物和穴位均產生了作用,近20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中[3]。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分析法,歸納并總結出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選穴及用藥規律,為穴位貼敷療法對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及理論依據。
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維普數據庫(VIP)、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WF)進行檢索,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后,共得到關于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臨床文獻共57篇。
設定檢索的主題及關鍵詞為“胃痛”“胃脘痛”與“脾胃虛寒”及“穴位貼敷”“穴位敷貼”“夏病冬治”“冬病夏治”“貼敷”“敷貼”“三伏貼”“伏九貼”“膏藥”等。檢索后,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中所選腧穴及所用中藥進行數據統計。
①文獻內容以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為主;②文獻中用穴位貼敷治療的患者均符合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診斷標準;③穴位貼敷所使用的藥物及穴位具體明確;④研究方案科學合理;⑤研究對象為參與臨床研究的患者。
①文獻綜述;②個案報道;③以實驗動物為研究對象的文章;④研究對象不符合脾胃虛寒型標準;⑤無固定處方及選穴的文獻。
1.5.1 統計方法 手動查詢并記錄所納入的文獻中使用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時所用的中藥及腧穴,對每味中藥及每種腧穴進行分析及統計。
1.5.2 數據處理及分析 排除不符合納入標準的近現代文獻,對所納入的文獻中所選用的腧穴和藥物進行分類整理,再用Microsoft Excel電子表進行保存并分析統計出選穴及用藥規律。
1.5.3 數據規范化 將文獻中的內容進行規范,其中腧穴用詞、腧穴所在部位均參照《腧穴名稱與定位》[4]進行規范,藥物名稱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5],藥物所屬類型參照《中藥學》[6]規范。
通過整理有關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近現代臨床研究文獻,最終得到符合標準的文獻共57篇,并統計出穴位24種、中藥54味。
統計符合納入標準的57篇文獻中選用腧穴的具體次數,并按次數遞減的規律進行排序,結果見表1。

表1 腧穴頻次分析
注:出現頻次占比(%)=單個腧穴出現頻次/腧穴總頻次數×100%。
統計分析符合納入標準的57篇文獻中腧穴所屬經脈的情況,并對每條經脈的總穴次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穴位所屬經脈分析
注:穴位所屬經脈出現頻次占比(%)=該經脈腧穴出現頻次/總穴次×100%。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57篇文獻中所用腧穴的穴位類型進行歸類并統計頻次,頻次數按遞減排列,結果見表3。

表3 穴位所屬類型統計分析
注:穴位所屬類型頻次占比(%)=穴位所屬類型出現頻次/總穴次×100%。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57篇文獻中所用的中藥進行統計,并將統計出的頻次數按遞減排序,結果見表4。

表4 藥物頻次分析
注:藥物頻次占比(%)=藥物頻次/藥物頻次總數×100%。
統計并分析納入文獻中所用藥物所屬經脈的頻次數,并按遞減排序,結果見表5。

表5 藥物所屬經脈分析
注:藥物所屬經脈頻次占比(%)=藥物所屬經脈出現頻次/藥物所屬經脈頻次總數×100%。
統計并分析納入文獻中所用藥物的性味,并在歸類后分別統計頻次,頻次總數按遞減排序,結果見表6。

表6 藥物所屬性、味分析
注:藥物所屬性、味頻次占比(%)=藥物所屬性、味出現頻次/藥物所屬性、味頻次總數×100%。
統計分析納入文獻中所用藥物的所屬類型,并在歸類后,將得到的頻次數按遞減排序,結果見表7。

表7 藥物所屬類型統計分析
注:用藥類型頻次占比(%)=用藥類型頻次/用藥類型頻次總數×100%。
統計分析腧穴出現頻次,發現所納入的57篇文獻中,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所使用的穴位共有24種,其中使用頻次最高的腧穴為中脘穴,頻率為20.56%,其次為足三里穴,頻率為19.76%,再次為脾俞穴,頻率為15.32%。中脘穴以補為主,并為胃之募穴及八會穴之腑會,《針灸資生經》有言:“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就是說中脘可主治脾胃疾病[7],故主穴多選用中脘;而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又為胃之下合穴,具有和胃降逆、助脾行氣機的功效,又因中脘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中脘與足三里穴合用可使脾胃健運、升降復常[8]。穴位貼敷中脘及足三里可達到健脾和胃、行氣利水的作用,可很好地緩解脾胃虛寒導致的胃痛。
統計分析腧穴所屬經脈及類型,發現人體循行的14條經脈中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文獻所選取的腧穴,共涉及7條,包括5條正經與奇經八脈中的督、任二脈。其中所選用的穴位主要集中在任脈、足太陽膀胱經及足陽明胃經三經上。其中以任脈最多,用穴占比達39.13%。任脈起于胞中,止于下頜,經脈循行經過胃部,故可治療胃部疾病。
統計分析藥物出現頻次及類型,發現在所分析統計的57篇文獻中,涉及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的中藥共54味,其中使用頻次較高的為肉桂、吳茱萸、丁香、干姜、附子,其使用頻率分別為15.28%、12.97%、12.04%、10.65%、10.19%。從藥物所屬類型進行統計可見所選藥物多為溫里藥,其使用頻次高達50%。由此可見,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多采用溫里藥,以起到溫里祛寒、散寒止痛的作用。
統計分析藥物性味及歸經頻次,發現在所有納入的57篇文獻中,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采用的藥物,其藥味多為辛(56.69%),其藥性多為溫(60.93%)。辛溫之品可以散寒止痛,多用于脾胃虛寒型胃痛。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所使用的藥物共涉及11條經脈,主要歸于足太陰脾經(23.23%),次為足少陰腎經(18.93%),再次為足陽明胃經(14.91%)。脾胃虛寒型胃痛多由于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致,故多選用歸脾、胃經的穴位補脾胃陽氣,以散寒止痛。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近現代臨床中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痛選穴時多以任脈穴位為主,其中尤以中脘穴應用最多,另配以辛溫之品的溫里藥以溫里散寒、驅寒止痛。從用藥所屬經脈來看,臨床用藥雖多歸于脾、腎、胃三經,但其中脾、腎兩經用藥卻高于胃經。病位在胃,脾胃相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又因為其證型為脾胃虛寒型,故從脾治胃。腎為先天之本,腎陽又被稱為元陽,并有溫煦中焦、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9],先天之本在于腎,后天之本在于胃,故從腎治胃,補以元陽,溫以脾胃,以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