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財林 張超
摘 要: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由于辦學性質不同,公辦院校與獨立學院的輔導員在薪資福利、工作強度、職業路徑上存在較大差異,獨立學院輔導員普遍存在職業認同感低、組織歸屬感弱、流動性高以及職業倦怠感強的現象。本文試圖從社會生態學視角對獨立學院輔導員職業倦怠成因進行解構,并借鑒社會生態學理論提出改善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生態的措施建議,以期構建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生態閾值。
關鍵詞:獨立學院;輔導員;社會生態學;職業倦怠
獨立學院輔導員隊伍是我國高等教育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相較公辦院校輔導員,獨立學院輔導員普遍存在職業認同感和組織歸屬感低、流動性及職業倦怠率更高的現象。“所謂大學輔導員職業倦怠是指大學輔導員在長時間的工作壓力下,心理或生理長期積累的壓力得不到釋放,由此導致在個人情緒、工作行為及態度等多個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極端反應和身心衰竭狀態。”社會生態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及其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關系和作用規律的科學。本文基于社會生態學的視角,嘗試對獨立學院輔導員職業倦怠產生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探究獨立學院輔導員隊伍生態化建設的有效路徑,實現教育生態系統健康和諧發展。
一、獨立學院輔導員生態失衡解構
查爾斯·扎斯特里把人的社會生態系統分為微觀系統(Micro system)、中觀系統(Mezzo system)和宏觀系統(Macro system),人的生存環境的微觀、中觀、宏觀系統總是處于互相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情境中。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它有獨立的生態系統,其中的生態主體、生態客體、生態環境以其獨有的方式相互關聯。長期處在學生工作第一線的輔導員作為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生態系統的生態主體之一,但這一生態主體所處的生態狀況,與當前學生工作生態系統有著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如內在的職業排斥、職業焦慮與職業發展困惑等。
二、當前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生態系統的失衡表現
(一)生態環境失衡
獨立學院輔導員隊伍生態環境由許許多多的生態因子構成,這些因子通過獨立或者交叉的方式影響著生態主體,若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生態環境呈現失衡狀態,就會對作為生態主體之一的輔導員產生反作用,往往會加速生態主體職業倦怠的產生或增強職業倦怠的危害。獨立學院的經濟效益,深度影響著學校對教職工的薪資福利的投入,為了控制成本,獨立學院往往會壓縮教職工薪資福利。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的通知,“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但在實際工作中,獨立學院輔導員既無法像專任教師那樣進行職級晉升,更無行政人員的政治前途;輔導員隊伍工資待遇與工作強度失衡;大部分獨立學院輔導員職稱評審制度不完善;較公辦院校,職業縱向和橫向路徑閉塞,職級提升及崗位調整難度非常困難;學校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力度不足。長期處于這種不均衡的生態環境中,獨立學院輔導員更容易產生職業焦慮、職業成就感低、職業疲憊。相較公辦院校,獨立學院輔導員隊伍職業倦怠的出現呈現比例更高、工作年齡更短、自我調節能力更弱等現象。
(二)生態主體自我失衡
輔導員作為獨立學院輔導員隊伍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主體之一,是學校開展學生工作的一線員工。他們長期處于“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兩眼一閉提高警惕”的狀態。隨著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獨立學院學生工作人員的學歷本科及以上的超過九成,碩士及以上學歷的超過七成,這說明學生工作隊伍的學歷層次普遍較高。但在職稱上,獨立學院輔導員基本上是初級職稱,中高級職稱寥寥無幾。高學歷與低職稱、低發展的心理落差容易讓輔導員對目前所從事的工作產生厭倦排斥情緒。獨立學院輔導員專業背景非常廣泛,但與所帶學生專業相近的寥寥無幾,面對學生出現的形形色色問題也顯得知識匱乏,所學專業無法學以致用,導致部分輔導員在工作上無法應對自如,且難以自我調節。
(三)生態客體失衡
工作對象(學生、同事、領導)和工作內容作為獨立學院學生工作隊伍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客體,失衡現象十分嚴重。獨立學院各行政部門雖有明確的職責分工,但各部門的工作最終都要落到身在工作一線的輔導員身上,輔導員是高校的“狗皮膏”,哪里需要貼哪里。教育部明文規定,高校按照學生人數1:200的比例配備輔導員,但現實中往往超過這一要求,除了面對自身繁雜的本職工作外,獨立學院輔導員往往還要承擔分院其它行政工作,繁重的工作讓輔導員疲憊不堪。相較公辦院校,獨立學院學生家庭經濟情況普遍優越,學生身上具有明顯的特點,在性格上比較隨性,追求自由;在思想上較為散漫,崇尚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對吃喝玩樂的投入較大;在學習上動力不足,自主學習能力差。獨立學院學生的這些特點給輔導員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這種生態客體復雜性容易引發嚴重的校園事件(如校園斗毆、學生自殺、校園輿情等)。由生態客體復雜性所引發的校園事件反作用于生態主體時,生態主體會產生強烈的不良反應,容易使他們在焦慮、自責、恐慌之中無法自拔。
三、獨立學院輔導員生態化建設路徑
(一)促進生態環境整體完善
促進輔導員“生態環境”的改善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獨立學院應科學規劃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路徑,建立多頭并進的管理體制,完善管理模式。要打破崗位縱向及橫向閉塞的狀態,在學校相關部門管理崗位選拔上對優秀的輔導員給予優先考慮,鼓勵獨立學院建立跨部門流動機制,酌情考慮輔導員個人意愿,疏通跨部門崗位調動通道。提高輔導員的工作待遇,合理滿足輔導員隊伍的物質利益訴求,同時在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以及失業保險等方面要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償,使其具有與本單位專任教師相對等的福利待遇。逐步建立優秀輔導員選拔制度,將優秀的人才選拔為黨團干部的重點培養對象,從思想上和業務能力上予以幫助和輔導。落實教育部26號令中“每個班級配備1名班主任”要求,鼓勵專業教師參加校園和學生的部分管理工作,減輕獨立學院輔導員的工作負擔。完善職業培訓機制,通過專業教育、定期培訓和輪崗的方法提高輔導員業務能力,打破自我封閉環境,助力輔導員職業突破職業瓶頸。
(二)促進生態主體的自我調適
輔導員作為獨立學院輔導員隊伍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主體,應增強自我調適能力,不斷增強抗壓能力,增強工作能力。輔導員應及時調整心態,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建設,遇到挫折或是打擊,應積極尋求其他同事的引導或尋求上級領導的幫助。當出現難以解決的工作問題和不良心理問題時要及時尋求心理咨詢幫助,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輔導員應積極參加學校的心理咨詢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建立健康的情感宣泄渠道,自覺接受心理輔導,加強心理調節。另外,輔導員應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正視自身的優缺點,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制定合適的職業發展目標,增強職業發展動力。除此之外,輔導員自身還應該不斷更新素質結構,提升自身的綜合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以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等。通過線上慕課學習、在職學歷提升等方式,成為學習型輔導員,力促自身在輔導員崗位上的專業化和職業化。
(三)促進生態客體的穩定發展
學生、同事、領導和工作內容為獨立學院學生工作隊伍生態系統中“生態客體”的具體組成部分,應不斷改善,達到穩定發展的狀態。首先,獨立院校應積極明確輔導員的工作內容,適當減少輔導員的工作任務量,減輕輔導員的工作負荷,避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其次,獨立院校應加強對輔導員的工作培訓,引導輔導員學習先進的輔導員崗位工作技能,不斷提高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再次,獨立學院應完善管理制度,學校領導在制度設計時要重視輔導員群體的利益訴求。高校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發揮一定的管理職能,獨立學院應引導、鼓勵高校教師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最后,學生群體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被管理者,應逐步發揮自我管理的職能,多多參與到學生組織中來,不斷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減輕輔導員群體的工作壓力。
四、結語
從社會生態學視角分析獨立學院輔導員的生態環境、生態主體、生態客體之間的相互關聯,是研究視角上的創新。在此基礎上,探究影響獨立學院輔導員職業倦怠形成的原因,提出輔導員生態系統建設的具體措施,即通過構建和優化獨立學院學生工作生態環境生態閾值、增強生態主體的“耐受性”、優化生態客體,提高獨立學院輔導員生態系統吐故納新、自我修復的能力,是當前形勢下,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譚曉蘭.抗逆力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職業壓力應對[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96-100.
[2]何天雄.高校輔導員工作室建設探討[J].黨政論壇,2019(4):48-52.
[3]余謀昌.生態學中的主體與客體[J].自然辯證法研究,1988(2):19-29.
[4]周超.新時期獨立學院學生工作隊伍建設實踐路徑探析:以江蘇省獨立學院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1):105-108.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計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本文是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批準號JAS15156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財林(1987—),男,福建福州人,在讀研究生,輔導員,研究方向:黨的建設、人力資源;張超(1993—),男,山西長治人,碩士,輔導員,研究方向:黨的建設、國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