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泉軍

摘要:根據第七次修訂后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進行個稅征收已近半年,各個收入階層均切實感受到了新個稅法的節稅效果,縱觀此次個稅改革,綜合了諸多政策舉措,意義重大。如何評估不同稅改舉措的節稅效應以及對不同收入群體的影響機制,本文基于因素分析法對此進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節稅效應;因素分析法
一、前言
2018 年8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這是自1980年個稅出臺以來的第七次大修,也是意義最為重大的一次改革。一是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四項所得按照綜合收入所得適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標志著我國個稅征收從分類征收向綜合征收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二是此次改革在提高免征額的同時也調整了稅率級差,有效降低了稅負率;三是從2019 年1月1日起,增加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在內的六大專項附加扣除,起到了精準減稅,推進了稅收公平;最后是在稅收征管上,全面實行綜合申報、專項附加扣除、預扣預繳、匯算清繳制度等方法,強化了公民作為納稅主體的監管。新個稅法頒布實施之后,理論界和實務界均對其政策效果做了不同角度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本次稅改涉及調整因素很多,哪一方面的調整對節稅的相對影響最大,同一個改革舉措是否對不同的收入群體影響程度相同,本文通過因素分析法對此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評估政策的影響和探討未來個稅改革的著力點。
二、研究假設及數據模型
因素分析法是將研究對象分解成多個相互依存的因素,通過依次選取一個因素做變量(非選因素保持不變),再將因素變化后的結果同因素變化前的結果進行水平比較,得到因素變化影響數,最后進行各因素的逐個計算分析。運用此分析方法,可以確定引起某個經濟指標變動的各個因素的影響程度。此次個稅改革的節稅效應可分解成三個具體的影響因素,通過因素分析法可以評價不同收入水平下具體改革措施的節稅效應大小。
(一)研究假設:
1.關于社保公積金稅前扣除比例及限額
個人所得稅基本計算公式:每月個人所得稅=(稅前收入-個人承擔三險一金-免征額-專項附加扣除)*稅率-速算扣除數,目前我國各項社保的繳費比例大體是:養老保險單位繳20%,個人繳8%;醫療保險,單位繳8%,個人繳2%;失業保險,單位2%,個人1%;工傷和生育保險各1%左右,完全由企業承擔,個人不需繳納。這些繳費比例累加一起,就是我國目前整體的社保費率,因此個人承擔的比例假設為23%。同時社保繳納基數為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因此社保繳納基數上限以南京市為例取16,200元。
2.關于專項附加扣除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操作辦法(試行)》對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所制定的具體標準,本文按照享受子女教育1,000元、住房貸款利息1,000元、贍養老人2,000元,即專項附加扣除金額合計4,000元計算。
3.關于研究對象的選取
個人所得稅法下的收入包含了綜合所得、經營所得以及財產轉讓、資本利得等,本文僅對工資、薪金所得進行實證研究,其中關于收入水平的選取綜合考慮以下因素確定:免征額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理論上稅前月收入6,493元即無需繳納個稅;新稅法下稅前月收入11,688元即無需繳納個稅;南京市的社保繳納基數為16,200元,此收入水平以下按照實際工資作為繳納基數,此收入水平以上取社保繳納基數的上限;對比工資、薪金所得新舊稅率表,此次未對稅前月收入35,000元及以上進行稅率調整,且稅前月收入80,000以上為最高稅率45%;基于以上幾點,為測度各個收入水平下新個稅法的節稅效應,特選取稅前月收入在6,493元、11,688元、16,200元、25,000元、50,000元和90,000元作為測算的收入樣本。
(二)數據模型
工資、薪金收入的個稅改革重點涉及三項調整,分別是免征額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調整稅率級差和增加了專項附加扣除,因此定義因素如下:
因素A:免征額
因素B:稅率
因素C:專項附加扣除
因此新個稅法的節稅效應:
S0= IIT(A0,B0,C0),為舊稅法的納稅金額;
S1=IIT(A1,B0,C0)-IIT(A0,B0,C0),為免征額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的節稅金額;
S2= IIT(A1,B1,C0)-IIT(A1,B0,C0),為免征額為5,000元的情況下,調整稅率級差后的節稅金額;
S3= IIT(A1,B1,C1)-IIT(A1,B1,C0),為免征額為5,000元,新的稅率級差情況下,增加專項附加扣除后的節稅金額;
總節稅金額S=S1+S2+S3,A因素的節稅效應為S1/IIT(A0,B0,C0),B因素的節稅效應為S2/IIT(A1,B0,C0),C因素的節稅效應為S3/IIT(A1,B1,C0)。
三、實證分析
按照因素分析法的基本步驟,基于以上研究假設,不同收入水平下的節稅效應如表1:
(一)僅把免征額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時,稅前月收入6,493元作為測度低收入代表的樣本即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從不同收入水平下的節稅比例(S1/IIT(A0,B0,C0))看出,收入水平越低,節稅效應越明顯;
(二)進一步將稅率級差進行調整之后,稅前月收入16,200元作為測度中等收入代表的樣本節稅效應最為顯著,稅負比調整前下降了42.8%,且節稅效應向低收入和高收入樣本呈現下降趨勢;
(三)按照一般家庭享受專項附加扣除4,000元的假設進一步測算后,稅前月收入11,688元即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較好的實現了本次稅改后中低收入群體不納稅或者少納稅的目標。從節稅比例(S3/IIT(A1,B1,C0))看,收入越高,節稅效應越不明顯;
(四)綜合三項稅改措施,整體稅負率降低最多的為稅前月收入2,5000元的樣本,并向收入水平的兩端呈下降趨勢;
(五)比較不同收入群體對于三項稅改措施的節稅效應(即S1/S、S2/S、S3/S),提高免征額及增加專項附加扣除的措施對中低收入群體的節稅效應較為明顯,稅率調整對高收入群體的節稅效應較為顯著。
四、結論
個人所得稅作為調控收入分配差距、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個稅改革是最受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此次個稅改革更是意義重大。從實證分析的結果看,可以說本次個稅改革成果顯著,主要體現為:
(一)通過提高免征額和拉大稅率級差,實現了個稅改革的普惠性,并使稅前月收入6,500左右的低收入人群在不享受專項附加扣除的情況下也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增加專項附加扣除實現了精準減稅,向稅收公平邁出了重要一步,中等收入群體中有很大比例同時是可以享受專項附加扣除的群體,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看出,稅前月收入在25,000元的樣本稅負率降低最多,也是三項稅改措施均起到顯著節稅效應的群體;
(三)具體到個稅改革的措施,增加費用扣除項等方式對于中低收入群體的節稅效應更直接和顯著,而對于高收入群體的節稅效應,稅率的調整更顯著。這同時也為下一步的稅改提供了思路,如果想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群體的稅負,調控收入差距,應進一步細化和豐富費用扣除,考慮引入家庭申報個人所得稅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吳郁薇.我國新一輪個稅改革及其費用扣除設計研究[J].財會研究,2019 (9):66-67.
[2]楊廣莉.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個稅專項附加扣除研究[J].財會通訊,2019 (8):125-128.
[3]屈陽.探尋我國個人所得稅法改革的公平價值[J].法制與社會,2019 (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