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靜
內容摘要:伴隨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資本的流動越來越頻繁,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典型代表,眾多企業在政府的鼓勵下,開始走出國門,這也推動對外直接投資的直接增加。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展開對外直接投資為契機獲得相應的先進技術。而逆向技術溢出能否發揮作用尤其是對服務貿易影響的具體表現,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但當前相關理論與實證分析尚未形成系統的研究理論。為此,本文通過對我國逆向技術溢出開展情況進行分析,在現有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通過構建VAR模型,應用2007-2018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中的有關數據來驗證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影響的邊際效用,并在此基礎上就逆向技術溢出與服務貿易出口的邊際效應展開灰色關聯分析。
關鍵詞:逆向技術溢出 ? 服務貿易 ? 邊際效應
引言
隨著全球分工向價值鏈分工的轉變,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以勞動力資源作為切入點,但由于其缺乏技術創新能力只能定位在低端價值鏈。在當前發達國家對貿易保護的傾向下,對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而言,只能以對外直接投資作為實現技術突破的主要手段,也間接成為其進階到高端價值鏈的主要方式。鑒于此,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通過對外投資來提高其國際化進程,表現為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與流量增長迅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供應鏈分工更加國際化、明確化,亟需研究以對外直接投資為契機獲取東道國技術溢出的方法和技術,這對于指導發展中國家開展對外貿易、調整產業結構與增強經濟活力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國內外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文獻綜述
(一)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內涵
當前關于對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尚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眾多學者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歸納為一國或地區依托其跨國企業面向投資國所開展的直接投資來達到技術溢出效用的目的。跨國企業通過直接投資、戰略聯盟或者并購等方式打破空間限制,融入到東道國的技術與研發聚集區,實現東道國技術、信息與智力等各類資源向投資企業所在國的擴散,用這些方式學習借鑒先進技術,從而提升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就是以技術溢出效應方向的相反為基礎。Fosfuri&Motta(1999)認為由于技術溢出效應有空間約束性,這就決定了越靠近技術資源,越有利于技術溢出;Xiaojing C等(2011)從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產業發展與企業技術水平三個層面上研究了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作用,提出應重視該效應在各個層面的應用;葉紅雨、楊清(2013)研究了直接投資對技術溢出的影響,肯定了其對投資國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同時提出溢出方向的差異。基于此,本文認為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產生具有長期性、持續變化性與系統性的特征。
(二)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研究
對外直接投資的首要目的與動機研究。Dunning(1993)認為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不僅要獲得被投資國的知識、技術及管理等戰略性資源,最重要的是獲得被投資國的技術,所以直接投資的重要動機就是獲得逆向技術溢出;Teece(1992)指出日本對美國硅谷的投資表明,日本并非單純為了獲取壟斷利潤,而是從企業自身出發獲取新技術,持續提升自身能力;Walter Kuemmerle(1999)基于5個國家32個跨國公司展開研究,進一步指出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旨在獲取東道國的特殊資源與技術外溢;Pietrobelli C等(2013)以中國向意大利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為研究對象,選取汽車與家電行業作為研究的主要領域,認為這樣有助于中國擴大國際市場,同時提升行業企業的產品升級與技術水平。
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反映指標研究。Potterie與Lichtenberg(2001)以某國獲得R&D溢出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明確了進出口規模、雙向投資等要素對于溢出效應的影響;Branstetter(2006)則認為要展開逆向技術溢出效應需要選擇合理的角度,認為應從知識成果角度開展研究,技術溢出效應的大小以專利應用的相關指標來反映,如果采用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標則會造成研究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VZ Chen 等(2012)驗證了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存在性,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明確了以技術為主導的部門,該效應更為顯著。
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影響因素研究。Kogut&Chang(1991)選取日本企業為研究對象,主要為對美國直接投資的企業為研究樣本,研究結果表明日本引進美國先進技術的主要方式之一為直接投資,進而說明了企業資本是影響該效應的重要因素,其中合資企業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最為顯著;Yamawaki(1993)研究表明日本企業通過并購的方式進入到歐洲市場,達到逆向技術溢出的效果,從而獲得歐洲市場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方式;Branstetter(2006)以日本企業在美國設立的分公司為研究樣本,研究發現分支機構也是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直接影響因素,“綠地投資”通過促進東道國生產能力、產出和就業的增長,能夠有效促進技術外溢。
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邊際與逆向技術溢出的度量
(一)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邊際的度量
本文對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邊際的度量從三個層面來界定,分別是擴展邊際(EM)、數量邊際(X)與價格邊際(P),基本公式如下:
TM=EM*X*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式(1)中,TM表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在全球服務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EM表示相對種類指數,X表示相對數量指數,P表示相對價格指數。
戴翔(2013)對服務貿易的研究顯示,由于缺少細致的統計數據,造成對服務貿易種類擴展邊際的度量主要來源于宏觀統計數據,大多數為宏觀層面上的研究。為測度量化服務貿易,便于對各分項進行分類,本文引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相關指標。具體公式如下:
(2)
公式(2)的含義為我國與全球服務業貿易出口項目集中程度的比值,分子表示我國n項服務業的出口額平方后累加求和,表征集中程度,由于全球的實際服務貿易集中程度難以統計和衡量,因此分母中取n個樣本進行抽樣統計,求出加權平均數指標。不難發現,如果EM ≥ 1,表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項目的集中程度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當0 本文借鑒萬紅先(2012)提出的服務貿易價格邊際計算方法,以技術含量的相關指標表征,即分項計算各出口項目的技術含量并累加求和(TK),并分權重計算國家整體的貿易出口技術含量(TC),二者的比值即為所求。具體公式如下: (3) (4) (5) 式(3)、(4)、(5)中,k表示服務貿易分項,j表示取樣國家,eK與E分別表示研究對象國家的分項出口額與出口總額,ejk與Ej分別表示j國的分項出口額與出口總額,Yj為j國的人均GDP,Tw表示全球服務貿易出口技術含量的加權平均結果。研究結果P ≥1,表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技術含量達到或者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邊際價格相對較高;同理,若0 關于服務貿易數量邊際(X)的測量,主要是建立在對公式(1)推導的基礎上獲得的服務貿易數量邊際。具體公式如下: (6) (二)服務貿易逆向技術溢出的度量 對服務貿易逆向技術溢出的度量,本文借鑒沙文兵L-P的計算方法,計算得出我國通過OFDI獲得總的國外R&D逆向技術溢出(Sft),進而測算出服務業各行業的國外R&D溢出(Sfit)。具體公式如下: (7) (8) 式(7)、(8)中,i表示行業數量,j表示國家數量,t表示年份,則OFDIjt與GDPjt分別表示我國對相應國家在相應年限的投資存量與國內生產總值,OFDIit與OFDIt分別表示我國在相應年限和相應行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與直接投資存量的總額。另外,Sjt表示對應國家和年限的研發存量,該參數的計算方法為:基于永續盤存制,運用世界銀行數據庫的相關數據獲得各國的研發強度,基于研發強度計算各國歷年的研究開發支出,從而確定具體研發存量。 (三)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選取2007-2018年期間的數據,從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公報中獲得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數據,從聯合國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與世界銀行發展指數數據庫中獲得服務貿易數據與人均GDP數據。 本文選取全球服務貿易出口額排名靠前國家或地區為計算樣本,樣本總量為40個,為驗證樣本的代表性,計算發現樣本國家的出口貿易額在2016年與2017年占世界總額的比重高達90%和86.5%,證明樣本代表性較強。 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影響的邊際效應 (一)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影響的邊際效應之間的VAR模型 VAR模型基本形式為:Yt=A1Yt-1+ A2Yt-2+…+ ApYt-p +BXt+εt(t=1,2,…,n);式中Yt與Xt分別表示k維內生變量與d維外生變量,k維方陣A( A1,A2,…Ap)與k×d 維矩陣B分別為待估計的系數矩陣,p則為滯后階數,εt為擾動項向量。 本文所選取的變量分別為我國服務業OFDI逆向技術溢出(SF)、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分解的種類邊際(EM)、價格邊際(P)與數量邊際(X),對上述四個變量取對數后即可構建成VAR模型,具體數學表達式如下: VAR模型的估計與分析步驟如下: 檢驗VAR模型單位根的合理性。對時間序列各變量進行穩定性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變量LnEMt、LnPt、LnXt與LnSFt一階差分之后均是穩定的,則本文所構建的VAR模型的合理性滿足。 檢驗VAR(2)模型的穩定性。采用LR統計量、FPE、AIC、SC與HQ五個指標數據,進行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從而確定最優滯后期為2期,代入確定最終的VAR模型;由于研究模型VAR(2)所有根模的倒數均在單位圓內,則本文所構建的VAR(2)模型的穩定性滿足。本文主要研究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影響的邊際效應,采用脈沖響應函數模型來開展研究,選取種類邊際(LnEM)、價格邊際(LnP)與數量邊際(LnX)三個不同方面來測算影響,對LnSF實施一個沖擊后,可以獲得有關LnEM、LnP 與 LnX的脈沖響應圖,具體詳見圖1。由圖1可以發現,在本期給予LnSF一個正向沖擊后,LnEM的波動很小,幾乎沒有發生波動,這也進一步說明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的影響不顯著;LnP則在短期內表現為向上波動,但幅度不大,但在第2期卻達到了峰值且保持正向平穩態勢,表明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產生了積極影響,但這種影響卻是有限的;相對于LnSF來說,對LnEM于LnP沖擊的影響有著顯著的表現,LnX在前3期增長迅速,在第三期是達到最大值后開始緩慢下降,在第6期出現穩定增長趨勢,這說明在最初短期內,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對服務貿易額的影響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分解VAR模型的方差。圖2為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影響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出,LnSF對LnEM的貢獻率不大,究其原因與我國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有關。我國對外技術的吸收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因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而且企業沒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以及由于企業待遇不及外資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從而使企業創新力不足。同時,由圖2可知,LnSF對LnP的貢獻率在前3期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后期則趨于穩定,能夠保持在2.54%左右。以上研究結果表明,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對于服務貿易邊際價格存在影響但影響效果有限,并非顯著影響,主要原因為我國的投資對象類型較為集中和單一,國家層面的技術水平較低,產業層面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限制了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而LnSF對LnX的影響作用從初期開始就持續增長,從0%增長到第15期的30.83%,增強效應與時間呈正相關關系。 (二)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影響的邊際效應之間的灰色關聯分析 為明確逆向技術溢出效應與服務貿易影響的邊際效應的關聯程度,選取代表性較強、行業占比較高(總占比高達76.8%)的行業進行灰色關聯分析,以租賃與商務服務業等八大行業(見表1)為研究對象,統計收集服務行業出口增長與分解指數開展研究,研究結果見表1所示。 研究表明,第一,信息傳輸、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與科學技術研究與技術服務業的關聯度排名為前兩位。這主要是由于上述兩大行業是以技術為導向開展的對外直接投資,表現為逆向技術溢出顯著,以此來提升母公司的技術水平與能力和出口產量與質量。第二,交通運輸業、倉儲業與批發零售業位列第三位與第四位。交通運輸與倉儲業隸屬于物流行業,屬于市場導向型的逆向技術,盡管逆向技術溢出不強,但隨著我國對外基礎建設的直接投資,使交通運輸網絡逐漸健全,促進了國內貿易的發展,也推動了出口貿易的發展。批發與零售業逆向技術規模遠超交通運輸業,但排名卻不及交通運輸業,究其原因,是由于批發零售業的行業屬性即勞動密集型行業。第三,金融業與租賃以及商業服務業雖然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同時逆向技術存量也較大,但對于服務貿易的影響則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上述行業的技術水平相對偏低,同時在投資管理、組織架構等方面仍然不夠健全。第四,房地產業、居民服務、修理與其他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的關聯度最低,從產業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為技術水平占比較低,不屬于R&D型產業,且逆向技術存量占比低。 從灰色關聯度分析研究得出,服務貿易各行業的逆向技術溢出與服務貿易增長呈現中度關聯關系,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的數量邊際貢獻較大,對邊際價格的影響次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所選擇的被投資國大多數為技術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從產業層面來看,我國對外投資的產業主要集中于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像科學技術研究、軟件開發等技術含量高的行業投資較少。以上兩方面原因直接導致我國服務業逆向技術溢出與服務貿易的關聯度有所欠缺。 結論與建議 基本結論。本文研究了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影響的邊際效應,通過構建VAR模型進行了量化研究。研究表明,逆向技術溢出與服務貿易中的出口增長的關系為中度關聯,而對于服務貿易中出口增長的數量邊際貢獻則最大。總體上,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的邊際效應影響是顯著的,且與VAR模型的響應是一致的。 對策建議。一是延續擴展對外直接投資的范圍。這主要是基于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偏小,且各地區在利用對外直接投資所獲得技術水平提升有限。二是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地應瞄準歐美等發達國家,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水平,以此來實現技術的垂直或者水平溢出。三是實施“走出去”策略。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貿易環境,依靠政策支持,逐步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與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我國各行業、技術與服務“走出去”。同時,以對外直接投資為切入點,發揮進口在推進企業創新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重大作用,以此來提升企業與國家的技術能力。有效利用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不斷拉動我國貿易與投資的協調發展,從而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貿易地位。 參考文獻: 1.張雨,戴翔.服務價值鏈分工是否影響了服務出口復雜度:理論及經驗[J].當代經濟科學,2017(4) 2.李金城,周咪咪.互聯網能否提升一國制造業出口復雜度[J].國際經貿探索,2017(4) 3.吳若冰,馬念誼.政府質量:國家治理現代化評價的結構性替代指標[J].社會科學家,2015(1) 4.戴翔,金碚.產品內分工、制度質量與出口技術復雜度[J].經濟研究,2014(7) 5.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2014(7) 6.臧雷振,徐湘林.政府質量:國家治理結構性指標研究的興起[J].公共行政評論,2013(5) 7.張克中,何凌云.政府質量與國民幸福:文獻回顧與評論[J].國外社會科學,2012(4) 8.鄧海濱,廖進中.制度質量與國際R&D溢出[J].國際貿易問題,2010(3) 9.喬晶,胡兵.對外直接投資如何影響出口——基于制造業企業的匹配倍差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15(4) 10.葉紅雨,韓東.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研究述評與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15(12) 11.Fosfuri A.,Motta M. Multinationals without Advantages [J].The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01(4) 12.Xiaojing C, Lingfeng Y. Study on Technology -seeking FDIStrateg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C]//Emergency Management andManagement Sciences(ICEMMS), 2011 2nd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IEEE,2011 13.Dunning J.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Innovatory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1994,23(1) 14.Teece D. J.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ilicon Valley[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2,34(2) 15.田宗英, 高越.服務業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服務貿易出口增長三元邊際的影響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