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紅巖


干部駐村幫扶是黨和國家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舉措。毛澤東同志講:“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駐村第一書記作為脫貧攻堅重大戰略的實踐者,既要發揮好組織實施的“指揮員”作用,也要發揮好沖鋒陷陣的“戰斗員”作用,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審時度勢,勇于作為,努力為群眾多辦實事,多解難題,真正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堅持換位思考,努力形成共識
換位思考是凝聚共識的有效手段。駐村干部要堅持群眾導向和問題導向,注重換位思考,把群眾的認識與自我認識很好地結合起來,把群眾所希望和要求的事項作為主抓手,傾力而為,即把“我讓群眾干什么群眾就應該干什么”變為“群眾讓我干什么我就幫助支持干什么”,而不是自認為高人一等,抱怨群眾覺悟低、眼光淺、不明理,把群眾的要求不當回事。要努力實現兩個主動。一方面,駐村第一書記要實現角色轉變,主動站在群眾立場上,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努力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解決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事,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使其理性對待問題,不提無理要求,不講過分條件,積極主動配合工作。最終使雙方實現有效溝通,增進相互理解,消除抵觸對立情緒,增強認同感,形成發展共識。
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戶村共贏
戶與村實現共同脫貧是駐村幫扶工作的基本要求,重“村”輕“戶”或重“戶”輕“村”的幫扶工作傾向都是錯誤的。脫貧攻堅既要解決貧困戶絕對“貧”與“困”的問題,也要解決村內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公用事業發展嚴重滯后的問題,不僅要讓貧困戶有較多的獲得感、幸福感,也應該讓非貧困戶有較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只注重幫扶貧困戶而忽略對整個村的幫扶工作,非貧困戶特別是邊緣貧困戶就會認為不公平,出現因“眼饞心動”而“爭搶”當貧困戶的現象。如果“獎勤罰懶”的正向社會激勵效應無法體現,還會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使整個村莊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依然停留在低層次上。只注重對村的幫扶而忽略對戶的幫扶,絕對貧困戶就無法走出困境,“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就無法得到很好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狀況就會更加突出,嚴重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進步伐。因此,在幫扶工作中,要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貫穿起來、融合起來。在對戶的幫扶工作中,要注重在足夠關懷的同時,還要組織動員好貧困戶在村內規劃、道路修建、房屋拆遷、環境治理等方面積極支持配合村“兩委”工作,為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和寬松環境,加快村容村貌改造步伐,努力實現發展成果為全體村民所共享。
堅持科學解題,有效推動工作
科學解題是指要有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和水平。駐村幫扶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結起來無非兩類,即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共性問題牽涉面廣,特別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往往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有效解決。個性問題涉及群眾各自不同的利益,群眾更關注、要求更迫切。個性問題優先于共性問題的解決,可以為工作全面開展爭取有效時間。及時解決群眾的個性問題,有利于消除其對立情緒,能夠充分調動其配合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共性問題雖然短期內往往難以有效解決,但不能置之不理,應明確態度,既要積極向上級黨委、政府反映,又要努力創造解決的機會和條件,讓群眾知道工作進展情況,使群眾暫時接受現狀,不至于因急于求成、抓住一點不放而影響整體工作開展。要注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共性問題非常突出、影響大、時間緊,且群眾呼聲強烈、迫切要求解決的時候,就要從共性問題著手。因為順勢而為往往能贏得工作主動權,群眾會積極支持和參與,能有效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堅持示范引導,發揮榜樣作用
群眾的認識是很樸素的,其思想行為的從眾心理比較突出和普遍,所以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同村民交友交心,說實話,知實情,辦實事。在謀劃一項工作時,要深入群眾,多聽聽群眾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在開展那些經濟社會效益好但多數群眾顧慮大、困難多、響應人較少的工作事項時,要引導好、利用好、發揮好積極響應者的作用,動員他們去做家屬、鄰居、親戚、好友的工作。因為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他們的言行往往能說服感染身邊的人,實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不斷統一思想,凝聚合力,把個人的、少數人的正確思想和行為轉化為多數人的思想和行為,最終形成群眾的力量,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講的“把擁護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當群眾的思想統一起來的時候,集體力量大、聲勢大、影響大的優勢就能充分發揮出來,進而去解決一些村民認為不可能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一心為民、敢想敢干的良好形象就會樹立起來,進一步贏得村民的擁護和支持,推動幫扶工作深入開展。
堅持內外力并重,增強工作合力
內力,就是群眾自身脫貧致富的愿望和動力;外力,主要是上級的各項優惠政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內因和外因的統一,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脫貧既需要良好的外部條件推動,更需要群眾自身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二者缺一不可。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群眾是主體,是內因。內生動力充足,外力的推動就會事半功倍。因此,發揮好主體作用,是幫扶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要積極引導群眾克服等、靠、要等惰性思想,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使其爭當主人翁,不當旁觀者。精準扶貧政策和強農惠農政策作為外力,要用活用好,把人的作用和物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做到既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又要爭取外援、借力發展。
在開展工作中,要努力把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一方面,群眾愿意投資投勞而且有承受能力的,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對那些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只要群眾具備投資投勞的承受能力和意愿,就要認真組織好協調好,真正做到為群眾謀利益,勇擔當、敢作為。如果不顧客觀實際,一味死板教條,缺乏創新意識和擔當意識,幫扶工作的成效就會大受影響。另一方面,一定要實事求是,找準影響村民和村務發展的問題,深入研究和把握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各種支農惠農政策,使其和村民、村里需要幫扶的事項精準對接起來,努力提升政策落地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政策的強大推動作用,努力把可能變為現實,為群眾辦更多的實事好事。
(作者系焦作市政府研究室原駐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