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聚焦故事情節,引導學生從情節出發,關注故事的主題、內容、情境及情感,能讓學生在享受故事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語用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在閱讀教學前激趣啟思,為引入情節做好鋪墊;閱讀中多角度聚焦情節,豐富教學內容;讀后進行拓展,延伸情節。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故事情節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81-0043-03
【作者簡介】劉世艷,江蘇省連云港市黃海路小學(江蘇連云港,222100)教師,一級教師。
情節是事件的組合,是故事的靈魂,是敘事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情節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尾聲及結局,通常而言,故事的情節是最吸引讀者的,而文本中的文字、插圖、人物表情及動作等無不訴說著情節的發展。在閱讀教學中,聚焦故事情節,即教師設計有層次性的任務,引導學生從情節出發,關注故事的主題、內容、情境及情感,整體感知再分層輸出,從而讓學生在享受故事閱讀的過程中提升語用能力。
一、閱讀教學中聚焦故事情節的意義
聚焦故事情節,可以維持學習興趣。故事情節是完整連貫的,如果我們把故事肢解成語音、詞匯、語法,則會讓故事喪失完整性和真實性,這不僅會讓學習變得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學生在語言輸出時及時調用所學語言知識。反之,如果我們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故事,讓學生徜徉在整個故事情節中,那便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體驗英語、習得語言。
聚焦故事情節,可以提升語用能力。學習一門外語的目的是用該語言來交流思想、獲取信息,而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獲取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聚焦情節的故事教學強調語言學習的整體性和應用性,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文本思想、體驗情感,做到形式與意義、功能與結構、話題與任務的統一,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聚焦故事情節,可以培養邏輯思維。在故事情節的解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文本的邏輯線索及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并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進而讀通、讀透文本,并在頭腦中構建具有層次性和邏輯性的語篇結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
二、閱讀教學中聚焦故事情節的實踐
(一)讀前激趣啟思,為引入情節做好鋪墊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先根據故事的話題和內容,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類似的經歷,或教師提出一些與文本故事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從而為后面進入情節,聽故事、看故事、讀故事做好準備。教師可以提5W問題(Where/When/Who/What/How),這些環環相扣的問題,可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使閱讀由淺入深,由封閉走向開放,并將文本知識轉換成層次鮮明、具有系統性的問題鏈。
(二)讀中聚焦情節,理解文本
1.多角度聚焦情節。
(1)從標題入手,激活思維,預測情節
根據標題預測情節是英語故事教學常用的手段之一。這能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能讓學生帶著求知欲和閱讀興趣走進文本。
如: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5 A party一課時,學生接觸到這個標題,很自然地會產生疑問:Who will have a party?Why will they have the party?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at the party?Are they going to eat or play? How is the party? 帶著這些疑惑,學生閱讀文本。找答案的過程,也是理解故事情節,理清文本脈絡的過程。
(2)從插圖入手,理清脈絡,串聯情節
教材中的故事往往是由文字和圖片共同敘述的,而文本中的插圖往往呈現情節中精彩的部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故事情節,促進語言表達,教師可借助插圖,如果沒有插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為文本配圖。將文字轉化成圖畫的過程,是學生對語言進行理解、消化、表達的過程。
例如: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1 Cinderrella一課,這就是通過圖和文共同演繹故事的。從Cinderrella受后母刁難,到不能去參加聚會而傷心,到得到fairy的幫助,再到聚會上與王子跳舞丟掉一只水晶鞋,最后因為鞋子又與王子相遇。整個情節,學生都能借助插圖去體驗和學習。
(3)從結尾入手,制造懸念,追溯情節
在讀故事時,不一定都要采用從前往后的順序,教師可以從故事結尾切入,這樣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及好奇心對故事進行追根溯源。例如:在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出示文本中的最后一幅插圖(見圖1)。
(圖1)
教師讓學生觀察圖片并思考Who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接著播放與此插圖相對應的文中故事結尾的錄音:From then on ,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ame good friends. 教師緊接著拋出問題:獅子和老鼠這樣兩個大小懸殊如此之大的動物怎么會成為朋友呢?What happned? Why could they become friends? 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對故事情節產生好奇,也能讓故事學習更具目的性。
2.多策略深入情節。
(1)制作思維導圖,關聯情節,理清脈絡
根據故事情節制作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習輕松高效。基于話題,我們可以用圓圈圖、樹形圖、括號圖來建構話題概念、把握話題結構、梳理話題思路;基于過程,我們可以設置流程圖,記錄事件發展的過程;基于對象,我們可以用氣泡圖、橋型圖來獲取分析對象行為的依據,類比對象的要點信息。
例如: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3 Holiday fun一課時,筆者就用雙向圖(見圖2)來對比兩個主人公假期的不同活動。兩個人物放在中心,左右兩邊的大括號里呈現兩人各自的活動,中間連線處表示兩人之間的聯系。因為涉及過去時態,動詞的過去式用彩色筆標出,讓學生一目了然。這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類比能力,破解教學難點。
(圖2)
(2)填寫表格,概括情節,提煉總結
在人物眾多的故事中,為了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借助表格。表格能使復雜的內容得以歸類整理,從而便于學生記憶和表達。
以譯林新版《英語》六上Unit 4 Then and now為例,文本展現了Mike一家四口的過去和現在。 通過對人物過去和現在的比較,學生可以感受到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在教學時,以表格(見文末表1)的形式呈現人物的變化,提煉主要內容,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讀后拓展,延伸情節
復述。在學生總結語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關鍵詞復述故事,以此檢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復述為學生提供了語言實踐的平臺,學生在吸納內化、重組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能體會到語言的無限張力與活力。
表演。故事類文本情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適宜表演。學生自編劇本,制作頭飾和道具,設計動作和造型,進行表演,可以更好地把握角色的語氣、語音、語調,從而更充分地理解故事。
續寫或改編故事。讀與寫,相輔相成。教材故事的人物、場景和主要情節已經“和盤托出”,那教材中的故事結束后又將如何發展?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碰撞,激發續編故事的靈感。如: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中,金發女孩闖進三只熊的家,看到三只熊很害怕,那三只熊又會有什么反應呢?它們最終會原諒金發女孩嗎?教師可讓學生續編故事。通過這樣的續寫或改編,可提升學生的言語智慧。■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葛達西.功能語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張宏麗.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J].英語學習,2016(11):43-46.
[3]張伊娜.談《牛津小學英語》課文的整體教學[J].江蘇教育,201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