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聯
摘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美國文學發展史上著名的現實主義批判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之一,同時這部經典的冒險、諷刺意味的小說作品也是十九世紀以來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發展史上最經典的一部文學作品。《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這部歷險小說曾被美國電影界七次搬上了影視銀幕,可以說得上是馬克·吐溫在藝術文學創作一生之中的巔峰之作。本篇文章主要通過對比手法來進一步探索《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作品中的應用價值、現實意義。
關鍵詞:對比手法;《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幽默諷刺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作者是馬克·吐溫,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他創作生涯的四十年間里,創作出許多優秀的小說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競選州長》、《王子與貧兒》、《百萬英鎊》、《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其中《湯姆·索亞歷險記》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可以稱得上是馬克·吐溫名副其實的姊妹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盛名的美國小說家——“海明威”曾這樣評價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第一部真正的美國文學”。我們從馬克·吐溫的眾多文學作品中,都能夠感受到他的創作特色,基本都是語言上的魅力,再加上極富幽默、夸張的生活藝術趣味,所以他的文學作品很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一、《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劇情簡介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被人們稱作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姊妹作?!豆素惱べM恩歷險記》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叫哈克貝利·芬的白人少年,他也是小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作品中,哈克貝利·芬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敢于追求自由的一個白人少年形象,是馬克·吐溫在筆下重點描繪的一個人物角色,是勇敢與智慧的象征。在小說故事中,他為了能夠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種自由的生活,只身逃亡到了密西西比河,就是在逃亡的過程中,哈克貝利·芬遇見了一個同樣在逃難的人,這個人就是黑人奴隸吉姆。吉姆是一個對自己主人忠心耿耿的黑奴,他勤勞樸實、熱情誠實,但卻永遠逃脫不了被主人賣掉的悲慘命運,在追求自由、逃亡的過程中,哈克貝利·芬與黑奴吉姆結成了好朋友,故事就由此展開。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部小說作品首先在美國文學歷史上開創了一種先河,這種“先河”就在于文學語言的口語化領域的創作,主要是以馬克·吐溫為主要杰作的文學語言通俗暢達的“口語體”。我們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部小說作品中,通過其中的許多故事情節極其發展趨勢,我們都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其中的語言藝術展現力,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美國北部鄉土文學語言的特色極具魅力,在馬克·吐溫的創作中和筆墨下,通過那種夸張而又不失幽默,諷刺而又不離現實的文學創作風格,使得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得以有效的體現?!豆素惱べM恩歷險記》這部長篇敘事小說作品是馬克·吐溫創作于1884年,整部小說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稱視角為中心,通過講述一個白人少年追求自由的歷險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哈克貝利·芬通過不懈的能力最終使得黑奴吉姆得以解放、重獲自由。馬克·吐溫通過這種極具幽默諷刺意味的語言特色,在向美國社會、全世界宣揚自己的觀點,就是世界上黑人與白人是一樣的,包括在人權、生存、思想、政治等領域,都應該遵循一律平等的思想觀念。因此,《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也被譽為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二、對比手法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應用價值
對比手法是文學藝術創作家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的時候經常運用到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在同一空間范圍內將事物的對立面展現出來。對比創作的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將兩種對應的事物進行對照與比較,才會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題思想、感受等方面更加的鮮明、形象化。在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部經典小說作品當中,這種對比手法、象征手法通過在語言上的魅力展現、表述,將其效果、作用呈現的淋漓盡致。馬克·吐溫在這部經典的小說作品中運用夸張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幽默的諷刺等等,向觀眾抒發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馬克·吐溫在創作生涯的絕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十九世紀,在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馬克·吐溫就以“說笑話能手”初次登上了美國文學最高雜志文壇上,在那個時期,人們逐漸開始熟知馬克·吐溫,也真是因為馬克·吐溫的那種幽默的語言文學創作藝術魅力,吸引著大量的觀眾與粉絲。在馬克·吐溫的作品中,幽默、諷刺融為一體的語言特色永遠是一大亮點,對于能夠讀懂他的作品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對于那些不能理解他的人來說,則充分體現出自身閱讀能力不足的一面。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有一部分人直接稱呼馬克·吐溫是一個“滑稽作家”、“滑稽小品的作者”,他們之所以會這樣稱呼馬克·吐溫,主要是他們認為其作品多是無關緊要、無害無利的生活消遣,而實際上他們的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他們不能真正體會到馬克·吐溫作品真正意圖的原因也在于他們深陷其中。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為代表的作品,受到觀眾的喜愛是在后期,而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剛出版的那段時期,由于社會價值觀的不同,受到了社會一波又一波的強烈攻擊與批判,但是馬克·吐溫卻一直都在堅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學語言創作風格。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作品中,那種獨特語言藝術風格的真正創造了就在于美國鄉土文化的崛起,美國鄉土文化的崛起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之后,這種鄉土文化中的方言土語體為馬克·吐溫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語言上的理論基礎,同時,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馬克·吐溫是愛默生(美國著名詩人、文學家、思想家,1803年5月6日-1882年4月27日)理論的堅定實踐者。
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部作品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馬克·吐溫的真正用意,通過主人公哈克貝利的冒險經歷,真切的反映出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美國社會各階層真正的生活現狀,通過巧妙的嵌入象征手法、對比手法,將各種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意象全部都串聯在一起,最大限度的渲染了作品的主題思想,并在此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的拓展了主題思想深層的社會現實價值意義。作品更多的就是對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強烈批判,最后以哈克貝利追求自由的勝利而結束,通過這種對比手法的運用形象的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一種精神期盼,不僅是馬克·吐溫,像他這樣的人在美國有很多,美國的南北戰爭就是以是否廢除黑奴制度也爆發的,雖然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之后黑人奴隸制度得以廢除,但是那種種族歧視的社會觀念仍然肆無忌憚的存在著,這也繼續激勵著像馬克·吐溫這樣的人為追求夢想、實現自由而不懈努力。
三、總結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代表作品之一,這篇作品也是最能全面體現出馬克·吐溫的語言風格的一部長篇敘事小說。在美國文學界中,就曾有人說道“林肯解放了美國黑人奴隸,而馬克·吐溫卻解放了美國文學語言”,這句話的意義就在于更多的人將馬克·吐溫比作成美國文學界的“林肯”,這也充分體現出了他對美國文學語言界的重要貢獻、地位。
參考文獻:
[1]潘明.西方生態批評維度下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J].山花,2015 (10):141-142.
[2]蔡琳,崔波.“逃遁”主題在美國文學中的體現——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和《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例[J].價值工程,2011,30(3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