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
摘要:鋼琴音樂擁有百年的發展歷史,鋼琴作品為聽眾帶來了優美、動聽、氣勢磅礴的旋律。論文從描述鋼琴作品《瀏陽河》的藝術特色出發,對鋼琴作品《瀏陽河》觸鍵技巧進行了分析,對其展現出來藝術特征和演奏技巧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論證。同時,對鋼琴曲《瀏陽河》的旋律、曲式結構、創作手法、演奏特點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分析了該作品豐富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藝術構思,力求為演奏者更好地演繹該作品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瀏陽河》;觸鍵技巧;作品分析
鋼琴改編曲《瀏陽河》是我國著名鋼琴作曲家王建中先生的作品,作曲家將民歌的曲調和地方音韻與鋼琴演奏技巧相互配合,演繹出一首渾然天成、天衣無縫的抒情民歌作品,是我國獨具一格的民族鋼琴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將瀏陽河的美麗風景展現在聽眾面前,體現了人們渴望民主、自由、和諧、平等生活的情懷,同時也表現出勞動人民對家鄉的熱愛,演繹出愛國、自強、自信的心胸。
一、鋼琴作品《瀏陽河》的藝術特色
鋼琴作品《瀏陽河》的旋律通過借鑒民歌的基礎進行表達,利用復調和和聲多種演奏技法進行藝術表現,體現出高超專業的寫作技巧。鋼琴作品的演繹要求符合鋼琴彈奏的基本技巧,作品重在對風景畫卷進行描寫,表現出了對廣大人民的熱愛。
從風格特點上來看,《瀏陽河》這部作品以五聲調試,中速節拍明快為特點,曲子中表達出對家鄉的喜愛之情。中部主題旋律由呈示部的右手轉換到了左手的低音區,右手則為連續不斷的六連音伴奏音型。而右手的六連音寫作的風格,使樂曲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在中部的后半段,作曲家運用白描手法創作,表達出瀏陽河水跌宕起伏的自然風貌在音色音效上,《瀏陽河》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將裝飾音和五聲音階進行不間斷的融合,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感。從結構特色看,整部作品總共分為88個小節。尾聲在創作過程中,作曲家將原歌曲的四句體樂段式的結構進行了擴展。
二、鋼琴作品《瀏陽河》的觸鍵技巧
鋼琴音色融入在旋律中,作品表達出了民族特色,音樂旋律線表達得淋漓盡致,通過鋼琴在表達聲音效果特色的優勢,生動形象地將意境美和節奏加以融合,表現出了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作曲家在對民歌《瀏陽河》進行改編創作的時候,為了讓觀眾能夠深深體會到作品中的內涵,通過觸鍵技巧的運用,將作品里的音樂特征加以充分體現,從掌控速度到細膩的彈奏方式將音樂完美展現在觀眾面前。
引子部分左手六連音和雙手交互,將溫和的和弦化解為流水式伴奏,生動地將船在《瀏陽河》上蕩漾的情景進行了描繪。整部作品展現出優美的藝術境界,體現出作曲家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和理解,注意用手臂帶動手腕,馬上要能找到手的位置,不應有多余的動作。
中間聲部是2對3的節奏,左手旋律低八度再現,要連貫并準確無誤。使用左手主旋律進行交叉,在演奏時盡可能做到形散神不散。樂段主要是主題旋律變奏,不占用主旋律的實質。尾聲部分的六連音節奏,控制好尺度,在演奏中體現出輕重緩急的特色。
引子部分通過右手指貼鍵,把指關節作為依靠,將分生部分內的高音律襯透出來,在選擇左手分解和弦伴奏的時候,使用右手展開,順利生動,在其余小節內進行觸鍵技巧表達,形成穩定的演奏基礎。作曲家運用熟練的操作技巧和充足的熱情,以充足的熱誠表達出生動的畫面,引起觀眾的共鳴。
主題部分,通過連奏觸鍵的手法將微妙處進行處理,彈奏這一部分的時候,在彈奏裝飾上選用右手進行彈奏,右手的手指盡量放松,迅速變換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進行連奏似的彈奏,在進行左手彈奏時同時進行了完美的搭配,盡量讓左手帶動手腕,在演奏該部分的18和19小節的時候,輕柔的彈跳效果通過手腕進一步帶動左手的手指予以體現,使用平均的力度使得左手和右手的銜接盡量保持放松,加了經過音與和弦外音,在演奏時同樣要注意心中有歌詞,要以連貫流動的方式演奏,讓人感覺到瀏陽河的綿延流長。當旋律的再一次出現時,演奏的情緒應更加激動些。右手的八度和弦要牢牢抓住,運用手臂的動作帶動手腕,觸鍵面要大,而左手的跑動單音也要彈奏準確,觸鍵不用過深,但也讓人耳目一新。王建中先生改編的這首《瀏陽河》,要突出右手的主題,使旋律具有濃厚的情感。在演奏時同樣也要注意強弱的對比。地方民歌的特點,融入了古典鋼琴的演奏技巧。第五部分是尾聲,也就是最后兩小節8新生。
通過變奏展現作品的主體,整個鋼琴作品主體部分的音效明亮,效果展現時右手盡量放松,使用手臂帶動手腕,采用六連音琶音的形式進行觸鍵力度均勻,整部曲子的高聲部分通過連奏的方式予以凸顯,形成了低聲音奏和高盛音奏的對比,放松手臂,利用全臂前臂的力量,使得手指有足夠的力度,促進最終達到無瑕疵的音效。
《瀏陽河》的間奏階段是重要的段落,整首曲中以全曲過渡的方式進行節奏的變換,運用中強和中弱的力度,左右手進行準確均勻清晰的搭配,音色統一。將各種旋律分解為和選彈奏的時候,將音域的范圍進行把控,有效地發揮鋼琴演奏特色。
三、鋼琴作品《瀏陽河》作品分析
王建中的鋼琴作品《瀏陽河》。采用傳統的音樂和西方音樂技法的進行完美融合,以民歌旋律作為基礎,融合了眾多的音樂特色,體現出強烈的民族特色。這部作品具有非常明顯的復調性,左手的六連音分為弦伴奏和分解。右手,采用八度分割四五度的手法,描寫出《瀏陽河》的水面波光粼粼的情景。主題部分,低聲部用單音加和弦作為伴奏。18小節肢體開始有了變化,使用了民族音樂中的復調的彈奏技巧,在25小節的三聲部和伴奏音型的變化上,綜合了鋼琴和民歌的某些特征。
1.通過六連音和旋律主體相互構成,高聲部和低聲部以6對4的節奏形式相結合。在旋律演奏的過程中,受眾感受到了不同的聽覺感受。52-53小節華彩段,很好的襯托了右手的主旋律,運用觸鍵技巧,肢體協調上,左手伴奏采用琶音音型,表達對偉大領袖無限懷念,贊美祖國的美麗山河。而在音樂節奏的表現力上,71到82小節給人以莊重感,這是使用魔鏡流動音形加入和弦音,形成了音樂織體。33到52小節發展中段的變奏,首先進行出場,運用復調的手法,左手右手進行交織,彈奏流水主題結合,構成了起承轉合的布局結構。
2.從引子到主題到尾聲,《瀏陽河》的曲式結構采取混合彈奏的處理技巧,用初次呈示變奏華彩段再現等方式進行了演繹。每個段落的發展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尾聲六連音的流水形象進行再現,產生了首尾呼應、主題形象貫穿全曲的效果,為作品營造了靜謐和優雅的范圍。音樂在琴聲中漸行漸遠、逐漸消失,給人留下了回味無窮的感受。
四、結語
良好的技術才能彈奏出好的音樂來,作曲家往往為了音樂形象,不脫離音樂本身的同時再進行創作,保留改編前音樂原有的風貌,又通過獨特的寫作技巧,將技術予以運用,使得重生的音樂作品擁有了新的生命。在創作中作曲家的大腦需要進行調控,控運用專業高超的方式去演繹作品,這樣帶著音樂旋律音樂感覺去進行二度創作,最終展現出完美的音樂,也造就了技術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李霞.鋼琴作品《瀏陽河》作品分析及觸鍵技巧[J].黃河之聲,2019(7):58.
[2]王娟.王建中鋼琴作品《瀏陽河》藝術分析及演奏技巧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11).
[3]談巧寅.演繹作品本來的美麗──以鋼琴曲《瀏陽河》教學分析彈奏為例[J].中外交流,2016(1):94-94,95.
[4]譚靜,張鵬.論鋼琴曲《瀏陽河》的創作手法及演奏特點[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8):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