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溪
摘要:恩格斯提出“典型環境”的要求是就事論事,有其合理性,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暗含的是典型人物受到典型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即典型環境對典型人物具有壓倒性的決定作用,他開啟了一個從“典型環境”討論典型的新維度,典型由以性格特征為主轉變到性格特征和時代本質并重。
關鍵詞:典型;典型人物;藝術典型;藝術創作
“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恩格斯首次提出“典型”這一關于文藝理論方面的重要命題,“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理論為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作出了重要闡釋,在理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西方文學之中,常以“理想”來代替“典型”,中國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將“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著眼于文學創作之中,著眼于美學之中,在藝術創作之中融入“典型”,將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著眼于文學創作,為中國特色化文藝美學創作提出新思路與見解。
在文學創作之中,散文、文藝科學論著特長于說理,而具有典型特征的說理演變為文學典范。文學成為一種范式之后,文學典范則為藝術創作提供卓有成效的創作思路與創作手法:抒情、狀物、敘事與說理等等。在不同藝術門類之中,其中的“典型性”又各有不同:音樂、詩歌的典型著眼于抒情;雕刻、繪畫的典型著眼于狀物;文學的典型則著眼于敘事。
“敘事”之中的事就是情節,也就是一種行動。亞里士多德曾說,“在行動中的人”就是行動的主角,這一行動中的主角就是人物,而每個人物都有不一樣的人物性格,也就是他們的特征。“性格”一詞放著于中國戲劇術語之中則是角色的意思,而在西方詞匯之中,人物性格的英文釋義的派生詞又有“特征”的意思,在近代文藝理論中,“特征”又有著典型的意思,因此,特征和典型有著相互作用的關系。
典型的原義是鑄物的模子。在中文中典型的漢語的解釋之中,是指舊法、模范,足以代表某一類事物特性的標準范式。在朱光潛的文學理論思想中,其突出于“典型之中的個性”,不僅提出現實生活之中的規律性,更著眼于極具鮮明個性特征的藝術個體形象。但在某種層面上,西方文學常以“理想”來代替“典型”,而在近代,“理想”和“典型”有時也會互換使用。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之中,對藝術典型的闡釋其實是在講“摹仿”,他提出詩與哲學的比較,是在說明,相對于哲學而言,詩這一類的文藝模仿,是更具有論證意義的。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是贊成實體論和原因論的,而哲學卻要借助一般觀念的抽象論證,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詩更具哲理性、嚴肅性、高度真實性”這句話也是具有雙面性的。“藝術典型”具有普遍性,它顯示出了文藝理論之中的本質和規律。詩更具有哲學性、嚴肅性、高度真實性,但詩中所描繪的人物是個別人物(安上姓名的人物)。在這樣的人物之中,充斥著個性和共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一般和特殊的統一。亞里士多德的“典型性著眼于藝術本體的本質和規律,更強調于理于然,而非于事于然,其更具有普遍性。
賀拉斯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之后,著作《詩藝》,對后世的影響深遠持久。賀拉斯在亞里士多德之后,將“典型”更加細化為“類型”和“定型”,將普遍性放置于事物的本質規律之上,對“類型”和“定型”的窄化,是文藝更加規范化的線索。“類型”是同類人物的常態,我們談論類型時,無需顧忌具體環境,也不用顧忌人物的個性;而“定型”則是文藝上的穩定化。正如在希臘神話之中的典型人物與典型情節,是值得被推崇為典型的。在中國傳統文藝之中,《三國演義》的典型人物曹操、諸葛亮;《紅樓夢》的典型人物林黛玉、賈寶玉等等,這一類別的典型人物則是值得被推崇借鑒的。
1824年,歌德在《關于藝術的格言和思想》中,提出文藝理論的“藝術典型性”:從哪一方面出發。藝術典型作為共性與個性共生共存的特殊個體,將后世文藝理論家的共性與個性研究推向風口浪尖,為一般而找特殊,抑或是在特殊中顯現一般,不僅為形象思維和文藝思想性的關系找出解決關系的突破口,其現實主義色彩的顯著性對當時的美學界的文藝理論研究也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在黑格爾的《美學》之中,對藝術典型的定義“理念的感性顯現”帶有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烙印,還是從概念出發。情境,在黑格爾的詞匯之中是由于當時的世界情況所決定的,世界情況就是說神、特定時代的倫理宗教等等。這些宗教倫理所凝結起來的情致,是具有片面性和沖突性的(比如忠孝不能兩全)在這種情境之中,當事人就需要行動來做決定,通過行動就可以顯現出當事人的性格,進而揭露出當事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黑格爾從理念出發,他提出“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這一論點,將人與世界的“感性顯現”重點突出。黑格爾的美學定義可以說是此前西方美學關于美的學說的一個總結。他所認為的人,必須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所提出的文學理念極具有唯心主義色彩,歸根結底都是精神性的。他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實是美和藝術的源泉,其唯心主義色彩鮮明。
黑格爾就明確美學就是藝術哲學,認為藝術和美屬于“感官、感覺、直覺、想象力”的領域,因此,藝術哲學又可稱之為“美的藝術的哲學”。
藝術的任務總是以感性形式來表現理念。“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覺形象。藝術要把這兩方面調和成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它不是獨立的形而上抽象的東西,而是與具體現實相融合的整體。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藝術典型觀就是在批判繼承黑格爾的美學體系中形成的。恩格斯提出“一個這個”,原指“一個這樣的具體感性事物”,在這里是指“一個這樣的具體人物”,若與“每個人都是典型”結合起來,不難看出,典型與個性的統一,在馬克思主義之中是占據了強有力的主導型地位,將階級力量的對比放置于典型環境之中是極具說服力的,典型環境是革命形勢中的環境,典型人物也是站在革命方面的人物。
從典型的發展歷程來看,恩格斯在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應該說是一個新的觀點。由于他所說的“典型環境”不僅是文本環境,更是社會環境,“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時代特點也被突出出來,其不僅是個性與共性相統一的成果,更是與時代合拍的成果。恩格斯提出“典型環境”的要求是就事論事,有其合理性,但恩格斯所提出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壓倒性的決定作用,開啟了一個從“典型環境”討論典型的新維度,典型由以性格特征為主轉變到性格特征和時代本質并重。
恩格斯對典型環境十分關注,其核心在于典型環境之中的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的關系。這不僅顯示出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特性,更體現出他對文學現實性品格和歷史品格的要求。恩格斯將典型由注重人物性格轉移到性格特征和社會本質并重,不僅深化了人們對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更促進了人們對此的深入思考。如果將典型環境看作文本內人物活動的環境,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的關系將會獲得更強大的理論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詩學[M].商務印書館,陳冬梅譯.1996年7月出版.
[2]江守義.典型人物和典型環境的關系——基于文論史和文學創作的思考[J].學術月刊,2018(04).
[3]轉引自雷納·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