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摘要: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累和發展,使得全國各地、各民族的文化要素得到了有效地整合,進而沉淀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在世界范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日本作為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其通過對中國歷史文化精髓的吸收,并且與自身民族風俗、習慣等多種要素相融合,最終形成了具備日本自身特點的“日本文化”。了解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加深對中日文化差異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可進一步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的良好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中日文化;文化影響;文化融合;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國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以及重要載體,在這其中儒家文化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廣受人們的推崇,后續又將道家、法家等文化融入到其中,形成了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中國文化。對于日本文化而言其在最開始并沒有呈現太多日本特色的文化,而是以借鑒與吸收中國文化為主,與自身的特點相融合,最終又加入了西方文化,才形成現在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從這一視角出發可以發現中國文化有著自身顯著的獨立性與主體性特征,而日本文化則帶有強烈的吸收性與依賴性特征。通過對二者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對于推動雙方文化實現更好地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一、中日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思想觀念
通過對我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由于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使得儒家思想已經完全處在思想的統治地位上,其提倡孝道及尊老愛幼,講究仁愛禮智信,后來又將道家所提倡的無為而治以及法家所提倡的以法制為核心的思想融入到其中,使得每位中國人都形成了強烈的家族觀念以及道德理念,注重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且具備濃郁的家族色彩,認為血緣在所有人際關系中處在首要位置,其次則是地域關系,會選擇在同一地域內建立起密切地聯系。對于日本而言,其民眾雖然也具備強烈的家族觀念,但是其家庭活動大都是以生產為主,除去本家族成員之外,其他不具備血緣關系的人也可以成為家庭的成員。甚至沒有血緣關系的成員如果對家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他的地位要遠高于家族中的旁系親屬。
(二)行為模式
中國與日本所遵循的“和文化”是不同的,具體表現在雙方行為模式的差異上。中國作為大陸型國家,具備優越的自然以及農耕條件,這也就為成為農業大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延續了上千年的自給自足作業模式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主要生存方式,人們基本上不會為溫飽問題而擔憂,對于生活其他所需也可以借助交換來獲取,這種安逸的生活模式是中國人以和為貴的相處原則和溫和圓滑的處事方式的重要物質基礎。而日本作為典型的海洋型國家,地域狹小,物資匱乏,使得其民眾自古就具備強烈的征服欲,為了能夠以有限地投入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匯報,他們必須用優秀匠人精神和意志品質贏得認同和信賴,因此日本民族大都能夠用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完成自身的工作,極為重視服從,有著極強的“序列意識”和“集團意識”。這一點從日本人的問候語“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お疲れ様(您辛苦了)”等中可以得到體現,有一雙“集團的眼”始終相互關心、注視著對方,集團內的人相互關心、相互激勵、相互慰勞。使“和文化”在日本人特定的集團中發揮極致。
(三)表達方式
在中日文化差異中作為顯著的一項莫過于語言表達。首先,日本最早的文字是在唐代時期中國文字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甚至有些字是直接照搬的漢字,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與演變,日本文字與中國文字產生了較為顯著的差別。比如說中國人常用的“愛人”這一稱呼,在日本則是“情人,情婦”的意思;再比如漢語中的“大丈夫”一詞,在日語中則代表“沒關系”的意思;漢語中的“老婆”在日語中則是“老太太”的意思;漢語中的“皮肉”在日語中則表示“諷刺、挖苦”的意思;再如“張本人”不是“姓張的本人”,在日語中則表示“肇事者”的意思。這些都與漢字之前的含義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其次在日語中經常會使用到帶有曖昧含義的表達。日本人在與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時,即便是對對方的觀念持否定、拒絕以及暗示等態度,其說話的方式也比較委婉、圓滑,會刻意降低對他人的傷害。例如:在拒絕接受時,中國人通常會說比如:“對不起,我們難以接受”。但是日本人可能就會說“ちょっと考えさていただきます。”使用這種表達進行婉拒,從而避免因言語過于直接而使得對方感到尷尬。再如,在日本的公司內,職員對部長說“部長、これでは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時,部長在對職員所做的不太滿意時,通常會說“うん、いいけど、後でもう少し直しておいたほうがいいんじゃないかな?”這種表達方式在讓職員明白自己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同時,也避免了對其粗暴否定而傷害職員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與中國人直來直去的“對事不對人”的表達方式有著明顯的差異。
(四)文學藝術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屈指可數的。其中就包括中國的詩詞藝術,憑借漢語所獨有的韻律在世界文學長河中穩穩地占據一席之地。中國的五聲音階,與世界任何一種音階相比都毫不遜色。中國哲學,雖帶有濃厚的封建統治色彩,卻依然憑其精深的破理,能夠與古希臘與德國的哲學相媲美。日本雖然擁有包括花道、武士道以及浮世繪、歌舞伎等國粹,但是相較于中國依然遜色不小。再者,從社會取向以及價值體系視角出發,中國的文學藝術對于黑暗的事物持反對態度,倡導積極向上的理念,往往會“振奮人心”。而日本的文學藝術則帶有強烈的悲觀、憂郁等“物哀”情緒,以悲哀、悲慘為美。這也是導致日本眾多文藝作品表現趨于病態的主要因素。
二、中日兩國文化差異的原因探析
(一)文化起源及發展
中國的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以華夏文明為根基。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產生、興起再到發展基本上都是以黃河為中心,因此黃河也被稱之為是中國的母親河。我國長期都處在封建社會,封建傳統文化發展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以及秦始皇統一天下,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成為封建君主用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自身統治的重要工具,進而得到了很好地發展。
反觀日本,注重借鑒與吸收外來的文化,進而呈現出顯著的吸收性、融合性特征。日本自古就有著學習先進國家思想文化的先例。比如在隋唐時期,中國國力非常強大,文化繁榮璨爛,以鑒真和尚為代表的中國僧侶將中國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也派遣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國來學習。即便明治維新后日本全盤學習歐美文化,但是在文字、倫理道德、佛教文化等諸多方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歷史進程中,日本一直在吸收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外來文化,使之與日本固有文化融合,成為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文化”。
(二)地理環境
中國地大物博,有著極為豐富的資源,人們大都是以農耕勞作為主。從奴隸社會以來,中國歷朝歷代地統治者都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在封建社會時期更是采用重農輕商的政策。穩定的農業生產主導著國家的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特征的形成,奠定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相互融合,則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日本文化恰恰與中國文化相反,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四面環海,耕地數量極為有限。因此只能憑借先進的航海技術與外界取得聯系。再加上日本資源匱乏、地震多發,使得國民有著很強的危機意識,他們試圖通過對外入侵、掠奪資源來獲取安全感。進而在文化意識形態上帶有一定的侵略性色彩。明朝后期的倭寇以及一戰、二戰等使得島國的侵略性暴露無遺。在和平為主流的現代,日本則主動采取“海外に進出”的策略,加大對海外的投資、設立工廠等以彌補到過的資源、人力資源的不足。
三、如何靈活運用中日文化差異
(一)互相尊重國家文化
日本文化雖然廣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在行為習慣、表達方式、思想觀念以及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與中國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為避免在交際與溝通中產生摩擦與誤會,就要對中日兩國間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禁忌加以了解,做到互相尊重與包容。
(二)客觀對待文化精華
中日之間在文化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是要認識到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需要我們用平和的態度,公正客觀的態度來看待日本文化,并且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日本文化中優秀的匠人精神以及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將日本文化中的優點加以學習并且靈活運用。尤其是要學習日本堅持自身文化的前提下積極吸收優秀文化并使之迅速融合為“日本文化”的做法。
(三)探索有效的溝通技巧
對于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要做到明確地認知,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特點,都為世界文化的繁榮、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過貢獻。差異是文化交流、借鑒以及融合的基礎。在開展文化溝通交流時,不僅需要認同本國的文化,同時也要尊重他國的文化。積極有效的溝通,與其實現和平相處,從而共同為世界文化的發展、繁榮做出努力。
(四)壯大本土,揚長避短
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文化并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就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文化輸出和影響力也日益增強。我們要積極與世界各國采取文化交流、互利合作的方式來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可以積極發展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要學習日本、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如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動漫等,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力。通過文化產品宣揚中華文化,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進一步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四、結語
中國與日本的文化同屬于亞洲漢字文化圈,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逐漸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這也就需要我們加強對中日兩國文化內容差異的認識,做到公平客觀地評價與分析,正確了解中日兩國文化。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經濟交流與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潔.試論中日文化差異的根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7,23(B10):65-66.
[2]陳思佳.關于中日文化四大差異的比較分析[J].遼東學院學報,2016 (0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