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鵬程
摘要:關聯理論為翻譯提供了一個統一的理論模式,《夜鶯與玫瑰》在童話文學寶庫中占有一席之地。將這兩者結合起來研究翻譯現象,可以為翻譯批評提供一個新穎的視角。本文通過關聯翻譯理論,了解女性譯者在文本顯性翻譯中應用的翻譯策略,以期展現女性譯者的獨特風采。
關鍵詞:《夜鶯與玫瑰》;關聯理論;顯性翻譯;翻譯策略
奧斯卡·王爾德是愛爾蘭作家,是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其創作宗旨是“為藝術而藝術”。王爾德的作品以辭藻華美、立意新穎和觀點鮮明聞名,他創作的童話作品在西方世界獨具風格。《夜鶯與玫瑰》中,王爾德向世人告白,他就是那只夜鶯,用自己的生命來謳歌至愛至美,盡管當時那個世界沒有人理解和欣賞他,他傲然立于世間,贏得生前身后名(王晶波,2007)。因此譯者需要捕捉到王爾德童話作品中的細膩感情和優美辭藻,并將這種文學美傳達給譯入語讀者。
林徽因是民國一代才女,在各個方面都有建樹。林徽因自小深受中西文化融合的熏陶,英語對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于潘紅,姜誠,2015)。同時,她本人喜歡文學創作,在翻譯《夜鶯與玫瑰》時,充分展現了女性譯者的情懷和獨特的詩性化語言。為了了解女性譯者細膩優美的語言和靈動優雅的文筆,向人們展示女譯者的翻譯特色,本文從關聯翻譯理論入手,分析《夜鶯與玫瑰》中的翻譯策略,以期對現代漢英翻譯實踐提供一些思考。
一、關聯翻譯理論與文本顯性
關聯理論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把語言看作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交際與認知。依據關聯理論,我們可以把翻譯看做一種交際活動。交際成功的條件有兩個:第一,交際雙方的“互明”,第二,最佳的認知模式。要確定交際者的暗含意義,受體就要尋找話語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也就是找到對方話語同語境假設的最佳關聯,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暗含,最終取得語境效果,達到交際的成功。因此,成功的譯文只是,而且只能是:原交際者的目的和受體的要求在認知環境相關的方面與原文相似(趙彥春,1999)。
關聯理論的不可比擬的優點,就是其強大解釋力。譯者從原交際者明示的交際行為中尋找最佳關聯性,再把這種關聯性傳遞給受體,也就是說譯者把自己的理解傳遞給受體(趙彥春,1999)。關聯翻譯理論應用于文學翻譯中,一個表現便是文本的顯性處理,通過對語音層、句法層、語義層和語用層句式調整,將原文的思想內容表現出來,更好的傳達原作的感情。尤其是像《夜鶯與玫瑰》這樣的作品,感情細膩,辭藻豐富,譯者更應該采取相應的策略來傳達原文神韻和意旨。
二、文本顯性翻譯策略
林徽因翻譯的《夜鶯與玫瑰》中,顯形處理策略主要表現在語義和語用層面。
(一)語義方面:
1.同一個詞采取多種譯法
林徽因翻譯這篇作品時,一個很大的特點便是詞匯變換豐富,同一個詞會改變說法,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文學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說法應用于不同的語境,也能夠體現出譯者關于作品的獨到理解。
“Give me a red rose,”she cried,“and I will sing you my sweetest song.”
她對玫瑰樹說:“能給我一朵鮮紅的玫瑰嗎?我為你唱我最婉轉的歌。”
夜鶯向玫瑰樹說出自己的請求時,“cried”多次出現。林譯巧妙地將這個動作用最切合的詞匯進行了表達。譯成“說”,符合語境將夜鶯的感情進行了弱化。譯成“仍舊叫道”,表現出了夜鶯當時心情又著急又急切,想幫青年學生找到紅玫瑰,符合語境。譯成“央告”表明夜鶯為了尋找紅玫瑰甘心付出,在尋找不到的情況下,“央求”體現了她的失落和傷心,又體現了她對真愛的追求。譯成“催迫”表達了紅玫瑰焦急的心情,符合情景,也能反襯出夜鶯的無私。此外,“sweetest”這個詞在原文中出現了三次,林徽因將其分別譯成了“最婉轉”、“最醉人”和“最甜美”來形容夜鶯的歌聲,既避免了重復,同時又保持了作品的文學性,處理地十分巧妙。
2.使用四字格結構
翻譯會受到特定時代的影響,這種影響會表現在用詞和句子結構等方面。譯文中頻繁出現的四字格和文言風格的說法便能體現出那個時代讀者的閱讀傾向。所以,林徽因做了一些處理來幫助中國讀者創造與原文語境的聯系,消除隔閡、方便讀者進行理解,比如“古圣賢書”、“弾弄絲竹”、“翩翩起舞”、“神采飛揚”、“風華絕代”這樣的四字格結構,動態表現原文的文學性,還有“蓮步”、“華服”和“秀眼”這樣的中國特色的說法,更是拉近了讀者和原著的距離,同時又保持了原文的文學性。
(二)語用層面
1.改變語氣,感染讀者
語氣的改變會增強或者削弱談話者的感情色彩。在譯文中林將陳述語氣改成疑問語氣,比如“我的花園里何曾有一朵紅玫瑰?”、“誰的生命不是寶貴的?”。反問語氣可以大大增強說話者的思想感情,使讀者花費更小的努力來理解說話者的感情。此外,譯文中還有一些語氣的改變,比如將陳述句譯成感嘆句,將感嘆句譯成疑問句,陳述句譯成疑問句,但是這些都不是對原文語氣的隨意改變,而是符合說話者的語氣和立場的靈活處理,為讀者和原文建立了一個聯系,避免了讀者額外的邏輯處理。
2.保留原文修辭手法
“If I bring her a red rose she will dance with me till dawn.If I bring her a red rose,I shall hold her in my arms.”
“我若為她采得紅玫瑰,她就會和我一直跳舞到天明。我若為她采得紅玫瑰,將有機會把她抱在懷里。”
原文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修辭手法多樣,如對仗、比喻、擬人等。這些修辭手法既展現出原文的華麗辭藻,體現出作品的文學性,又能增加原文的氣勢。以上的例子展現出林譯的另一個特色,用原文相似的修辭方式進行翻譯,比喻句便用比喻句進行傳達,對仗句式也會在譯文中進行保留。一方面,這正是原文中修辭手法的再現,是原文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這無疑會增加讀者的理解難度,但同時也有助于讀者體會原文風采,讓他們付出必要的理解處理來閱讀譯文,這也正符合關聯理論的原則。
三、總結
關聯理論在解釋翻譯文本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譯者可以根據讀者的認知能力來選取翻譯策略,使得譯文的一些不易理解或者容易引起誤解的部分得到顯性處理,避免不必要的理解損失。本文主要從語用和語義方面進行分析,證明關聯理論適合于文學翻譯。林譯《夜鶯與玫瑰》雖有自己的特點,保留著原文的文學性,但是也并不是完美無缺,由于時代因素和譯者自身經驗不足,也會有一些語義缺失和錯譯的地方,但是這足以讓我們領略到女性譯者的風采,另外也可以引起我們對女性譯者的翻譯貢獻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Oscar Wilde.The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 [英]奧斯卡·王爾德著,林徽因譯.夜鶯與玫瑰[M].譯林出版社,2013.
[3]王晶波.《夜鶯與玫瑰》中的唯美主義[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
[4]于潘紅,姜誠.翻譯認知視角下的林徽因《夜鶯與玫瑰》譯本分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
[5]趙彥春.關聯理論對翻譯的解釋力[J].現代外語,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