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慶
摘要:當今各國文化交流的時代浪潮為中國戲曲登上世界舞臺提供了條件,中國文化“西漸”迎來了歷史機遇。目前的戲曲教育卻難以適應對外傳播的新形勢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主要針對對外傳播視域下的戲曲教育改革展開研究,闡述了對外傳播視域下戲曲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戲曲教育改革的要點在于處理好五組關系,并對于戲曲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議。本文認為,對外傳播視域下戲曲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是要培養一大批既掌握戲曲表演技藝和理論知識又具備翻譯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助力中國戲曲更好更快地對外傳播。
關鍵詞:戲曲教育改革;中國戲曲;對外傳播;復合型人才
現今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溝通日益頻繁。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優秀代表的戲曲,不僅在國內迎來一次顯著的復興,而且為中外文化的廣泛接觸搭建了平臺。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持續性發展,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戲曲教育。當今戲曲教育處于對外傳播的視域下,存在自身發展與時代要求不相協調之處,急需堅定改革立場,采取改革措施,盡快培養出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既懂戲曲又能翻譯的復合型人才。
一、中國戲曲對外傳播視域下戲曲教育的發展困境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西文化開始全面接觸,割裂世界各國的文化聯系、不同戲劇形式不可兼容的狀況已然成為歷史。然而面對新形勢提出的需要盡快培養一大批兼具理論知識、表演技藝與外語功底的復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戲曲教育卻暫時難以適應,陷入發展困境。
(一)觀眾基礎薄弱,戲曲氛圍淡薄
現今是戲曲教育高速發展的時代,而同時也突顯出諸多弊端。改革開放為多元文化提供了寬松的發展環境,而同時傳統戲曲藝術難以抵擋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沖擊,在爭奪觀眾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戲曲觀眾多集中在老年人當中,但老年人群畢竟數量有限。占消費市場比例大多數的年輕人卻追求快餐式消費,將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歐美大片、搖滾音樂、日本動漫、韓劇等現代化的藝術形式上,而對追求從容之美的古典戲曲鮮有人問津,偶有人“嘗鮮”還可能被視作“異類”。觀眾基礎的薄弱、戲曲市場的蕭條影響了從業者群體的工作熱情,很多學生從源頭上打消了從事戲曲行業的念頭,戲曲教育的開展就舉步維艱。
(二)政府對戲曲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亟待加強
2008年教育部發起“戲曲進校園”的倡議,并在10個省市開展試點工作。但十多年過去了,其試點數量、試點范圍、試點成果仍未見有顯著的提升。相應地,縱觀各大高校,除中國戲曲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京劇系、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等戲曲類專業院校和院系外,大多數高校未對戲曲教育投入過高的熱情,而仍將教育重點放在科學實驗和學術研究上。戲曲教育選修課堂的學生寥寥無幾,并且出勤者多、認真聽講者少。
戲曲藝術的特殊性對服裝、道具、舞臺美術等提出特別的要求。而當今戲曲教學基本設施尚不健全,許多學校沒有配套的教育條件,在缺乏政策保護和財政支持的情況下,戲曲教育的開展會受到眾多限制。
(三)教育質量急需提升
當今戲曲教育多存在戲曲傳播與外語翻譯兩類人才相分離的弊病,在戲曲領域內又出現理論研究與舞臺表演“兩張皮”的問題,戲曲人才外語不通,翻譯人才又不懂戲曲理論和表演。但單憑這幾種能力哪方面的一己之功,都會使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進程放緩,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再者,生源萎縮,規模減小,學生基本功差,是當今戲曲教育面臨的招生難題。大多數學生想要成長為優秀的戲曲演員,卻空有抱負,不肯苦練,接受幾年“短平快”的戲曲訓練,只在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內下功夫,忽視了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導致能力不突出且不全面。
教師是戲曲教育發展的領路人,只有保證教師隊伍數量龐大、質量精良,才能實現戲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而當今戲曲教育突顯出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一則,年長的老教師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但精力有限,相繼退休遠離一線教學崗位;年輕的青年教師資歷尚淺,專業水平和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提高,而且出現行當不全、業務不精的問題。二則,在全國范圍內的院校中,高校的戲曲教師遠多于中小學,專業類戲曲院校、院系的戲曲教師遠多于普通高校,在更廣闊的需求中卻出現了教師供不應求的難題。三則,既能教授表演技藝和戲曲理論又懂對外傳播的教師更是稀缺。如不加緊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全面提升,則可能導致復合型戲曲人才培養動力不足。
(四)教學方法有待改善
當今戲曲教育多實行普遍培養,集體教學。但“批量生產”的教育方式不適用于戲曲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戲曲人才隊伍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趥餍氖诘慕虒W方法雖然是舊式科班的產物,但對于個性化極強的戲曲教育來說,是永遠不過時的金科玉律。在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視域下,更應該參考學生的不同特點而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學生的長處,實現優勢組合?,F在戲曲表演及音樂伴奏專業的學生大多接受職業訓練模式,很難兼顧專業訓練與文化學習。由于精深的專業要求和有限的精力,二者不可兼得的狀況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現實,不僅要求學生戲曲專業素質過硬,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與專業技能相匹配的文化知識,以及一定的外語交流水平和傳播能力。
二、中國戲曲對外傳播視域下戲曲教育的改革要點
毋庸置疑,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戲曲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毋庸諱言,在新的時代形勢下,戲曲教育面臨發展瓶頸,改革勢在必行。
(一)要處理好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
新時期西方社會更積極地將目光轉向中國這個“文化他者”,中國戲曲也獲得了進入英語世界的歷史機遇。戲曲教育的發展依托戲曲環境的建構,因此應努力建設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國內和國際兩個文化市場。一方面要涵養國內市場,更廣泛地向群眾推行戲曲教育,營造全社會的戲曲風尚,不斷提升國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以增加戲曲觀眾容量。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設國際市場,促進海外觀眾對中國戲曲的美學價值和思想蘊涵的正確解讀,幫助他們領略異域的文化景觀。
(二)要處理好民眾普及與人才培養的關系
要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以優越的條件吸引優秀生源,擴大和加強戲曲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將學校戲曲教育發展成全民戲曲教育。要進一步實施戲班下鄉演出、進社區演出的“匯民工程”,在全社會形成看戲、談戲、懂戲、愛戲的良好文化氛圍。身處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新形勢下,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并不是只落在少數院團和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應該熱愛并主動傳播以戲曲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當今戲曲舞臺上的常演劇目,都是經歷過時間的檢驗和觀眾的挑選得以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戲曲教育應以這些經典劇目作為啟蒙范本和培養方案,盡可能多地將表演技藝融于演出劇目中傳授給學生,以功保戲,以戲帶功。在研磨傳統劇目的同時,也要加強劇目改良工作,擬定出戲曲改革創新的方案。不僅可以向傳統劇目注入新鮮元素,也要創作一批新的優秀劇目以收獲更多的年輕觀眾和海外觀眾。
(四)要處理好專業訓練與外語、傳播知識學習的關系
當今大多數院校采用的都是戲曲職業訓練模式而不是文化通識培養模式,多培養出專業性很強的戲曲人才。這種培養模式可以滿足戲曲行業以往的演出需要,但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新形勢要求培養復合型人才,即戲曲人才除了熟練掌握戲曲理論知識和表演技藝外,還應該懂傳播學知識,至少要有自覺傳播、積極傳播、有效傳播的意識,并且要能熟練運用至少一門外語,因為只有跨越了語言障礙,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文化距離造成的對中國戲曲的理解障礙,超越文化誤讀實現文化認同。
(五)要處理好教學與實踐的關系
要注重學校和院團配合教育。各大戲曲學校都有自成一格的教育體系和實踐方法,應與劇團對接,讓劇院、劇團成為學校的實驗基地,給學生登臺實踐提供場所,將學習與演出相結合,讓學生積累經驗,掌握臨場應變的能力,及時彌補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實踐會將演員置于更廣闊的舞臺上,面對更多更陌生的觀眾,應讓學生盡早適應演出環境與教學環境的差別,才能在世界舞臺上更從容、更嫻熟地展現自己的技能。
三、中國戲曲對外傳播視域下戲曲教育的改革措施
搞好戲曲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是傳播中國文化、共建世界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為促進中國戲曲對外傳播,戲曲教育應施行相應的改革措施。筆者不揣淺陋,嘗試逐一探討對外傳播視域下戲曲教育改革應開展的工作。
(一)立足國際視野,促進戲曲教育
歷史上和當下從事的多是戲曲演出的對外傳播,那么如何實現戲曲教育的對外傳播呢?首先,應全力支持國內戲曲院團、民間劇團和名角兒出國演出,讓他們充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大使,讓中國戲曲藝術在西方世界大放異彩,吸引外國觀眾,激發他們學習戲曲的興趣。其次,應經常性地在國外開講座、設論壇、做專題報告,讓國外觀眾超越耳目之娛,掌握一定的戲曲知識,形成對中國優秀文化的理性認知。再次,應在國外開展學校戲曲教育,特別是在華人聚居區建立高校分校、孔子學院等。2009年中國戲曲學院與美國賓漢頓大學共同建立了全球第一家戲曲孔子學院,真正實現了戲曲教育的海外傳播。北京外國語大學與全球多個國家合作開設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也應該讓中國戲曲更廣泛更深入地走進外國學生的生活中。最后,高校戲曲教育體系應接納更多海外留學生,由他們將掌握的戲曲知識帶回本國,將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由狹義的“走出去”拓展到廣義的“帶回去”領域。
(二)加強政府對戲曲教育的保護與支持
政府應提高認識,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加強對戲曲教育的支持力度。
1.完善戲曲教育體系
政府應促進各級教育機構培養不同層次的優秀戲曲人才,滿足不同的需要。促進政府與低幼教育單位的合作,將戲曲推進啟蒙教育機構,讓孩子們從小受戲曲的熏陶。進一步擴大“戲曲進校園”的規模,增加試點城市和學校,組織中小學生集體觀戲,舉辦戲曲文化周或文化節,組織戲曲社團,幫助有興趣和有天賦的同學深入了解戲曲。向中小學生傳授基本的戲曲史和戲曲理論概念,教授簡單的“四功五法”,讓學生學習排演簡單的劇目。在課外培訓班中開設相關課程,幫助中小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審美水平和綜合素質。在高校開設戲曲鑒賞通識課或選修課,帶領學生體驗戲曲美感,領略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豪感,在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實踐中堅定立場,有所作為。不僅著力于培養附中、中專、藝術職業學院、大專、本科的戲曲表演和音樂伴奏的專業人才,也要注重提升戲劇戲曲學碩士、博士的科研能力,為中國戲曲的傳承發展和對外傳播提供演出和學術支持。
2.支持劇院、劇團的戲曲教育
各級政府和相關的文化教育部門應切實保障戲曲院團穩定發展。劇團承擔相當重要的戲曲人才再教育的功能,也是當今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主力軍,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國家藝術基金等向劇團提供政策優惠,同時也應提供特殊的財政補貼,增加對劇院、劇團的投入,將這筆經費納入財政支出預算,補給相應的場地、設備、道具等。更重要的是,政府應為更多的地方劇團和民間劇團帶領中國戲曲“走出去”的實踐提供政策上和經濟上的扶助,鼓勵戲曲院團在進行小劇場實驗、新劇目創編、將戲曲與現代藝術融合等的嘗試后探索另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三)擴大戲曲人才隊伍,提高戲曲人才質量
1.完善教育模式
為培養高質量的戲曲后繼人才和對外傳播人才,首先應擴大人才隊伍,而戲曲人才的培養有賴于強大的師資力量。應豐富教師種類,如聘請優秀戲曲演員做客座教授和特約教師,吸納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教師行列,返聘技藝精熟又精力充沛的老教師等等。
戲曲教育模式需進一步改革,在教學中促進戲曲人才的表演技藝、理論水平與翻譯能力同步提升。培養同時具備戲曲的演出能力和語言的轉換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懂戲曲知識又要有語言功底,能對戲曲文本做出符合目標觀眾的戲劇美學和戲劇經驗的闡釋,利用“文化移情”的手段幫助外國觀眾建設解讀中國戲曲的心理基礎,使其更多地尊重和更好地欣賞“他者文化”。在現階段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實踐中,富于古典美的戲曲表演固然是跨越語言屏障與文化差異而實現中國戲曲“走出去”的立身之本,但要想讓中國戲曲真正實現“走進去”,就不僅需要展現戲曲獨特的藝術魅力,更需要戲曲人才按照西方觀眾的欣賞習慣、審美要求與戲劇語境來翻譯和改造原戲曲,幫助外國觀眾由對中國戲曲演出的觀賞上升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
2.豐富教學內容
當今戲曲海外傳播常演的多是身段復雜、舞姿優美的訴諸觀眾感官享受的做功戲。但這畢竟不是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最優選擇,甚至可能因為劇目選擇的有限性而走進死胡同。要改變外國觀眾對中國戲曲僅僅是淺嘗輒止的獵奇探險,勢必要突破停留在視聽的表層傳播。這就需要一方面擴展戲曲教育內容,傳授數量眾多的、種類豐富的、內涵深刻的經典劇目,另一方面創作形式上西方觀眾易于接受的、內容上承載中國思想精髓的新編劇目,打破對外傳播劇目荒。戲曲人才需要深入目標文化,幫助外國觀眾“按戲索驥”,挖掘更深處的中國文化底蘊。
(四)創新傳播方式以擴大戲曲教育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進程中,努力打造新的傳播平臺和傳播渠道,形成“5G+4K+AI”全新戰略格局。以全媒體傳播聚集各類人群,運用立體化的傳播方式增加戲曲演出和評論,實現觀與演、線上與線下、國內觀眾與國外觀眾的意見交換,為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中國戲曲出國演出之前,應先做好宣傳工作,在各大報刊雜志、移動客戶端、社交網站上投放廣告,推動更廣大的目標觀眾接受中國文化。
四、結語
中國戲曲對外傳播的新形勢對戲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起初多存在不相適應之處是正常的,應正視戲曲教育的眼下困境和可能出現的改革障礙。要緊抓改革要點,采取有機、有益、有效的舉措,完成戲曲教育改革的一次升華。雖然中國戲曲對外傳播視域下的戲曲教育還存在不完善之處,但只要全社會形成合力,為培養出兼具戲曲表演、戲曲理論、戲曲翻譯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而不斷改革、不懈努力,就能推動中國戲曲更高效、廣泛、持久地對外傳播,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最終構建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傅謹.現代戲曲教育體系的建構及其內涵[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0,31(4).
[2]杜長勝.關于當前戲曲教育和人才培養問題的若干建議[N].中國文化報,2012,7,3(第8版).
[3]呂世生.中國傳統戲劇“西漸”的誤讀與認同[J].外語學刊,外語學刊,2017,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