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麗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尤其強調教學要著眼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學科,作為一門語言文字的藝術,如何突出朗讀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教學《賣炭翁》為例,從創設情境、以讀促解、沿文悟情三個方面談談如何有效地進行朗讀教學,提升朗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朗讀;教學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所以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了。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并把它落實到每一節課當中,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任務。在《賣炭翁》一文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創新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下面筆者以《賣炭翁》為例,談談如何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朗讀教學課程。
一、創設情境,朗讀感知
本節課分創設情境、以讀促解、沿文悟情三個環節展開,簡化教學環節,反復誦讀品味,設計了讀準字音、節奏,讀出人物的心理等朗讀要求,從細節著眼,避免無效朗讀。同時,強調抓關鍵詞進行課文品析,落實關鍵詞語。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后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1.教師配樂朗讀。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詩句來回答。接下來,老師通過朗讀給同學們講講這個故事。
2.請學生自由朗讀《賣炭翁》詩歌,仔仔細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注意生字和多音字,讀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注意詞句間的停頓。(關注重要字詞:鬢、輾、轍、騎、敕、叱、將、系)
3.同學們進行故事情節圖排序,理清故事情節。
二、含英咀華 ?以讀促解
正所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白知。”“心潛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讀之書,文章接連,血脈貫通,自然心與理會。”誦讀的過程就是由口入心的過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在朗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語調升降、語速快慢和語音輕重。前一節基本用降調,但降中有逐層遞升,情感逐漸加深,語速宜緩慢,詩中“煙火”“蒼蒼”“何”“憂”“愿”“輾”“把”“稱”“叱”“牽”“驅”等字須重讀,讀出賣炭翁的艱辛和宮使的囂張跋扈;讀出白居易對賣炭翁的憐憫,對宮使的厭惡與批判。其中在男女生配樂朗讀和學生配樂朗讀,聲情并茂,讓課堂充滿動人的魅力。
(一)品讀人物—苦中有望
PPT展示問題:細讀第一部分描寫賣炭翁的詩句,說說這位老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展示:品析賣炭翁人物形象的小錦囊
1.這句話用了( ? ? ?)人物描寫方法,寫出了( ? ? ?)。
2.根據詩句的意思展開合理的想象,入情入境。
示例:從(伐薪燒炭南山中)這句詩,我仿佛看見(在豺狼出沒、荒無人煙的終南山,一位白發蒼蒼的、年老體弱的老人。)
1)預設生:我從“滿面塵灰煙火色”這句詩中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滿面塵灰的意思是由于燒炭的工作特別臟也特別累,所以賣炭翁看起來滿面灰塵。煙火色就是由于他長期受煙火熏烤所以皮膚變成了黑黃色。
師:是啊,我們仿佛看到了蓬頭垢面的賣炭翁,臉上滿是灰暗的顏色,的確可憐。來,接著補充。
生:我從“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句詩中看到賣炭翁簡直太可憐了。
師:知道“鬢”指的是哪兒嗎?(耳朵前邊的頭發。)
師:那兩鬢蒼蒼呢?(指耳朵兩邊的頭發都已經花白了。)
生:老師我來補充。我還從“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憐。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長時間燒炭把十指都染黑了。從他的頭發和手指的顏色我看出他年紀已經很大了,還日夜不停地燒炭,所以我覺得他可憐。
師:體會得不錯,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詩。(生讀這句詩。)
師:(屏幕出示這句詩,師指著“煙火色”“蒼蒼”和“黑”這3個詞。)這是賣炭翁生命的顏色,這十個木炭一般烏黑的手指擔負著生命的全部希望,為了生存他已經——
生: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師:因此,我們在讀的時候要突出這幾個詞,“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來,再讀。
師:我們會發現,開頭句的場面是遠景的話,那么這兩句詩為我們展現的則是一組特寫鏡頭,灰色的色調。
2)預設生:我從“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讀出了賣炭翁的可憐。
師引導:他早起開窗看到 ? ? ? ? ? ? ? ,于是 ? ? ? ? ? ? ? ,
此時 ? ? ? ? ? ? ? 。
師:再請一句同學來分享閱讀感受。
師:非常精彩,鼓掌。這位同學抓住了幾個動作描寫,“駕”“碾”“歇”三字,寫出了賣炭翁年老體弱,運炭賣力。同學們想一想,賣炭翁此刻會有怎樣的心理呢?
預設1:很開心,下雪了,天氣冷了,炭可以賣個好價錢!
師:所以這句話我們應讀出一絲驚喜,下雪了,終于下雪了!
預設2:很著急,一大早就運炭去賣。
預設3:路途遙遠,路滑難走,還拉著一車的炭,很心累。
3)師:通過細細品讀,我們仿佛看見:賣炭翁從南山向我們走來,越來越近,我們也越來越能感受到他生活的艱辛與無奈。但是,此時的內心還有一絲希望,簡而言之,苦中有望。
師:那賣炭翁如此簡單的愿望有沒有實現呢?
生:沒有。師:為什么?
生:炭被搶走了。
師:同學們,請聚焦詩歌內容,看一看這些宮使是怎樣掠奪的?我們一起念出這些語句吧!
預設生:非常囂張跋扈,“把”“稱”“回”“叱” “牽”“驅”“系”等動作可以看出。
師:請男生和女生接力朗讀,女生讀賣炭翁的部分,男生讀宮使的部分,試著將賣炭翁的悲苦和宮使的得意蠻橫通過朗讀表現出來。生讀。
(二)品讀人物—苦中無望
師:如果說,賣炭翁一開始是苦中有望,那么此時此刻的賣炭翁則是苦中無望。我們猜想一下,賣炭翁可能的結局是什么?
生1生2生3
師:但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賣炭翁是極可能凍死的。讀到這,同學們有沒有產生一個疑問:為什么賣炭翁不反抗?我們認識了賣油翁,今天又認識了賣炭翁,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賣柴翁,我們一起來看看。
出示PPT:
賣柴翁故事—選自《資治通鑒》第235卷
請同學們對照兩個故事,思考:白居易不寫賣炭翁的反抗有何用意?
此處給五分鐘交流討論
生1生2生3發言
師:(總結)是啊,這是無聲的反抗,未有一字寫情,卻處處體現著作者白居易對農民的同情,對宮使的痛恨,對統治者的控訴,這正是白居易的用心良苦。
三、拓展升華 ?沿文悟情
通過拓展材料理解白居易的胸懷天下的悲憫情懷,感受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和擔當。
嘗試在詩歌前加感嘆詞“唉”醞釀情緒。讀的時候要聲音緩一些,慢一些,才能讀出心酸無奈的嘆息。唉!賣炭翁……
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引導深刻體會文本語言特色,理解作品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襟,挖掘作品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蘊,彰顯其時代價值,要在今后的課堂中進一步思索。同時,如何使學生由課內走課外,使一節課不僅僅只是“一節課”而已,是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金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究[J].甘肅教育,2017(01).
[2]朱春鋒.論中學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天地,2015(04).
[3]禹衛東.新課程背景下的古代詩歌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3(11).
[4]陳國強.中學語文《賣炭翁》一課賞析[J].陳國強.教育評論,2001(05).
[5]陳雪峰.從“告知”到“體知”——《賣炭翁》教學設計突破之法[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11).
[6]程翔.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賣炭翁》教學一法[J].語文教學通訊,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