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摘 要:中國共產黨對主要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都有具體的定位及其治國策略,通過梳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的主要社會發展的理論探討,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當今社會發展定位的歷史價值和重大歷史意義。
關鍵詞:黨的十九大;社會發展定位;歷史價值
馬克思唯物歷史主義理論曾經說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兩對矛盾的動態結合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一般過程。在新中國建國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代表者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對此,毛澤東主席帶領中國人民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分裂的中國,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這是世界勞苦大眾多少年來多少人民追求的夢想?,F在中國人民在黨的帶領下正在有力邁向這條道路堅定前進。
一、中國共產黨對主要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定位
新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一窮二白慢慢走上了“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建設之中。從建國迄今,我們黨正確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據此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其主要理論如下:
黨的八大指出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大會,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回顧和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論斷,深刻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確定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社會生產力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從“落后的社會生產”發展到“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另一方面,我們仍須冷靜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二、黨的十九大對當今社會發展定位的歷史價值
誠然,對于中國共產黨對當今社會發展定位的歷史價值,必須以史實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要全面地、客觀地把握歷史材料,從歷史的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才能夠把歷史現象個別性、獨特性的研究與歷史規律性的思想統一起來,尊重歷史發展的辯證法,才能真正做到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才能真正懂得和理解當今社會發展定位的歷史價值。
在世界人類歷史上,一個執政黨對于國家管理來說,執政黨的執政思想決定了國家發展的前途。前蘇聯從強國解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更好定位,沒有處理好當時人民需求的社會問題。加之體制僵化,引發社會經濟衰退。如果說十月革命后出現了“一球兩制”的新格局的話,那么,半個多世紀的比較和競賽,也沒有顯示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體制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一個前蘇聯治國失敗的典型案例。
對于新中國來說,我國是從一個沒有工業基礎,建立在國窮民弱,并且面臨著極其惡劣的國際環境。這對于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也是一個嚴酷的考驗,能否面對諸多新問題處理好和管理好這個國家尤其重要。世界強國對于中國實施封鎖敵對的策略,而能夠幫助新中國擺脫困境的外援也沒有。因此,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英明決策,把全中國人民抱成團,開始各行各業的建設工作,其困難程度遠遠超出了現在人們的想象。人們要面臨的不僅是外部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條件,還要面對國外、國內的各種黑惡勢力的壓力和抗擊。如何讓中國人民擺脫窮困,讓人民過上好生活,讓人民真正當家做新中國的主人,則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擁有世界上人數眾多的優勢,解放生產力,讓共產黨人沖鋒在前成了建國初期的光榮歷史使命,處處可見共產黨員的模范榜樣。而且,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共產黨的理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事求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等等。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在其理論方面有諸多創新,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思想相結合的最大貢獻,它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個以黨治國的典范,從社會發展歷史角度來看,中國共產黨精準定位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策略,在正確思想指導下才有了中國當今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戰線的重大成就。
三、黨的十九大對當今社會發展定位的歷史意義
過去我們常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F在人們這樣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發展的重新解說,就沒有安康富強的中國人民生活。簡單來說,沒有共產黨的好策略,就沒有人們的好生活?!盀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新決策。這也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主要奮斗目標。前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發展模式,被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這種只靠國家力量發展和增強與國家國防實力有關的少數部門,給國家的經濟帶來了沉重負擔,又使民眾得不到實惠。商店前排隊購物的隊伍越來越長,人們的耐心也越來越有限。前蘇聯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是缺少民主和監督,公民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導致官員的腐敗與為所欲為。前蘇聯歷史告訴中國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當今中國堅定不移地在經濟體制上搞改革開放,抓住了歷史機遇,開創了中國一個新時代。
我黨從建黨開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進行了28年浴血奮戰,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成功解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第一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在面對當今時代,我們黨又團結帶領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雖然我們曾經出現了一些曲折和失誤,但是,經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撥亂反正,堅持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中華民族富起來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找到了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思想提供了實踐支撐,給出了成功例證。這也表明,中國共產黨思想走向一個成熟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全面規劃和部署了今后一個時期中國人民的使命任務和前進方向,有機結合了時代特征與中國特色,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3] 徐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N].南京日報,2018-06-14(08).
[4] 趙冰梅.論蘇聯解體的深層原因[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1(2):109-111.
[5] 董振華.擔當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N].學習時報,2017-11-07(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