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稱“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基本國情相結合所形成的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它是在改革開放新的時代條件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決定命運,也是黨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唯一正確的道路,是實現途徑,也是人間正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出來的寶貴理論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的升華和總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的行動指南,它是一個完整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好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精神力量,始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特色的社會主義,“特”就“特”在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治國理政,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發時代之先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深入貫徹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要內容的新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前所未有的大踏步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實踐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是完全正確的。我國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關鍵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經濟制度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為了反映在這個社會中占有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發展要求,利用政權力量建立、維護和發展有利于加強其政治統治的經濟秩序,從而確認或通過各種手段建立起的各種有關國家經濟問題的規則和措施的總稱。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基本經濟制度。馬克思主義認為: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共經歷了五種經濟制度,即原始公社經濟制度、奴隸制經濟制度、封建制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五種經濟制度依次更替,將人類社會推向更高階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中國化的經濟學理論。它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大膽進行理論創新,不照搬照抄別國框架式的發展模式,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與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主要包括:一切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性質、基本方向、基本經濟制度、基本宗旨、經濟體制、分配方式,以及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確定。經濟制度與經濟基礎密切相關。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有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并具有相對獨立性,這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一個國家具有怎樣的經濟基礎,實行怎樣的經濟制度,由這個國家的政權性質和基本國情等方面共同決定。在中國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特色所在。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有一種普遍的共識:社會主義國家必然完全實行公有制經濟制度,消滅一切私有制和剝削階級,走集體化道路。這種思想長期束縛著各國無產階級,似乎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一條根本原則。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參照“蘇聯模式”建立起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由中央政府按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來調節國家經濟活動,特別是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創造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的條件,這在當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確的,它沖破了資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和遏制,粉碎了資本主義陣營企圖顛覆我國社會主義新生政權的圖謀,壯大了世界社會主義力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順利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初步恢復了國民經濟,建立起新中國的工業化基礎,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
然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計劃經濟的弊端日益凸顯。首先,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把企業置于國家行政部門附屬物的地位,限制了企業的發展,也挫傷了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其次,計劃經濟體制由若干個次一級的體制組成,影響了企業運營的效率,部門重疊也導致了官僚主義滋長;再次,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品得不到有效的滿足,缺衣少食的現象還存在。這些現實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是否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唯一模式?公有制經濟是否應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中唯一的經濟成分?這些理論問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得到解決。
黨的十五大對這些問題作了理論上的回答。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與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我國的分配方式采用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是重大的理論突破,標志著我們黨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最大的特色所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根本原則,又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既做大做強了公有制經濟,又在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了多種所有制經濟,激活了社會生產活力;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權性質,又有利于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即保障了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又解決了大量勞動者的就業問題,有利于維持社會穩定。
現在理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或者說中國走的是“國家資本主義”道路,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中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之所以叫“特色”,是因為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這四個字并非是多余,是絕不能拋棄的,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即點名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權決定了我們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數資本家的富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由全體人民自己掌握。要繼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更好地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各司其職,“兩只手”共同發揮作用。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都必須牢牢堅持這項基本經濟制度,不可有絲毫動搖。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民主”一詞最早起源于希臘,意思為: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共同管理國家事物的國家制度。馬克思主義認為:按照國家的政權性質劃分,可把民主分為奴隸社會的民主、封建社會的民主、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前三種形態的民主都是剝削階級的民主,只有社會主義民主才是最廣大勞動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廣泛最真實的民主。在資本主義社會,國家政權被資本家集團操控,廣大勞動人民的切身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在社會主義社會,全體勞動人民共同享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最高權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是將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好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政黨制度。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創造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這一制度即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種新型的政黨制度,在世界政黨制度發展史上開創先河,它既根本區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爾虞我詐、惡性競爭、輪流上臺的多黨制,也區別于蘇聯實行的共產黨在國家政權中作為唯一合法政黨的一黨制。它最突出的特點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政權中處于領導核心地位,具有憲法賦予的執政資格,是執政黨;其他各政黨是參政黨,具有法律賦予的參政議政權,輔佐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是親密戰友,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在這一新型的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各黨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和四項基本原則。
在多黨合作的政治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基本方針。其中,“長期共存”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存在多久,各民主黨派就存在多久,不能因為共產黨成為了執政黨,就拋棄民主革命時期的合作者,取締各民主黨派的合法地位。這一條方針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親密戰友關系;“互相監督”指的是中國共產黨依照憲法和法律對各民主黨派進行監督,各民主黨派也依法對中國共產黨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法律地位上的一律平等;“肝膽相照、榮譽與共”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多黨合作的過程中,相互幫助與支持,共享民族復興的榮耀,共擔民族復興的重任。
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在中國之所以會形成這樣一種新型政黨制度,是由中國的歷史所決定的。中國現存的各民主黨派大都誕生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們都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反對內戰,主張建立各黨派民主聯合政府,公平參政議政,長期與中國共產黨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致力于實現中國的政治民主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執政黨,民主黨派紛紛將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寫進了各自的黨章,支持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作出了貢獻。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各民主黨派作為愛國聯盟的一部分,紛紛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支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特別是在“八九風波”中,各民主黨派堅定支持中國共產黨,支持中央軍委,旗幟鮮明的反對動亂,與中國共產黨一道經受住了重大考驗,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推向了新世紀。各民主黨派還積極推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進程,為新時期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國的這一新型政黨制度,有效避免了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多黨制造成的政黨惡斗、消耗資源、阻礙社會發展的弊端,如美國政府的“關門”, 中國臺灣地區國民黨與民進黨長期內斗,“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了選票不擇手段、以選舉為中心、以犧牲人民根本利益為代價,這都是多黨制的突出弊端。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有利于國家政權的穩定,有利于重大決策的延續性,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參政熱情,有利于國家機關高效率運轉,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廣泛聽取民意,形成正確的決策,更加科學民主的治國理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在中國的具體應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最鮮明的特色。要擴大黨內民主,積極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三、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一詞的含義非常廣泛,一般指的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它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語言文字、科學技術等不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分為生產文化和精神文化兩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先進生產文化和先進精神文化的統一。
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創造出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軌跡;萬里長城規模雄偉,延綿萬里,讓世人嘆為觀止;秦陵“兵馬俑”做工精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世界為之贊嘆。中華民族也因此成為領先世界的偉大民族。然而到了近代,古老的中國遭受到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專制主義的壓迫,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華文明也由此衰落。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中華文化從衰落走向復興的起點。我們黨帶領人民在解放區創造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與國民黨統治區反動腐朽的官僚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黨創造出來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它是民族文化、大眾文化和科學文化的有機統一,它為全國絕大多數人民服務,代表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黨的十五大首次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目標,報告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色”兩字突出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科學性、民主性、人民性和創造性等特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緊密結合在一起,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以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根本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深深根植于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活動中,大膽借鑒吸收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反映人民呼聲,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反對一切迷信盲從,批判繼承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揭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發展規律,是民主科學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與時代同進步,與人民共呼吸,不斷改革創新、推陳出新,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旗,堅持將文化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文化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反對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及其他一切有害文化,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在實踐的過程中創造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滿足人民大眾需要的優秀文化作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統一體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康莊大道。這條道路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和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這一理論成果來之不易,凝結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最好的制度安排,這一制度最大的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始終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統一體,共同熔鑄于黨和人民的全部奮斗之中,必須加倍珍惜、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五、結語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夢想,亦是共同的心愿。“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中國人民素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始終心系祖國的前途與命運。在祖國危難之際,中國人民表現出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大無畏精神,“紅船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就是最生動的寫照;在祖國和平發展時期,中國人民又以飽滿的熱情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就是最突出的印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那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在實現夢想的征途中,我們必須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統攬全局、協調四方,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奮力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4.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6.
[4]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人民出版社,2012.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孫菲傲,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