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 要:一帶一路的偉大愿景下,需要對中亞國家與中國在經濟方面、文化方面的互動進行思考,以便形成彼此認同,美美與共、相互豐富的局面,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因此,文章針對跨文化外推視閾下的“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提升路徑給出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跨文化;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基礎。國家之間的交往,在于民相親,政策之間的溝通,設施之間的聯通,資金以及貿易融通等,但最終都需要民心相通。因為人文領域的精耕自作,強化民族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牢固交往國家人民的心理認同,可進一步推動貿易發展,為區域之間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其中青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方面,起到的作用十分關鍵。
一、跨文化外推的含義
一帶一路的偉大愿景下,需要對中亞國家與中國在經濟方面、文化方面的互動進行思考,以便形成彼此認同,美美與共、相互豐富的局面,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為了實現人心所向,在跨文化的互動當中,需要對外推的文化進行展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徑?!巴馔啤保?Verfrem-dung),是Wallner最先提出的,屬于一種認識論策略,基于科學層面當中的科科際整合研究。之后,各位學者對其進行了修正,將跨文化交際領域引入其中。沈清松學者便對其進行了修正,并指出在當前文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具體來說便是對文化認同的追求以及尊重文化差異性,并且沈清松學者還認為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多元文化,意味著不同的文化傳統由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所以彼此之間互相豐富,共同對可普化進行不懈的追求,并對元素進行分享。跨文化外推,具體來說便是文化哲學策略,屬于各方差異或者不同派別之間的進行溝通的可行性策略,可走出自我封閉,從熟悉走向陌生,從文化脈絡邁向其他的文化脈絡的行為,是跨文化互動當中最基礎的一種要求。
跨文化外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意義具體如下:
民心相通的跨文化意義,跨文化外推在中亞五國在內的絲路經濟帶國家的民心相通當中,產生的作用舉足輕重。
1.跨文化外推有助于提升我國軟實力
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認同會有所推進,使民心更加相通。當前中國針對文化價值觀以及國際政治產生的影響非常重要,但并沒有體現其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地位,外界也對我國的崛起產生了一些偏見和疑慮,中國已經成為了其他國家人民眼中的陌生世界以及陌生人的想象。
2.跨文化外推承載重要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
一帶一路承載了民族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以及兼容并蓄的使命。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基礎之上,與當代社會可共享的共同理想以及價值進行了融合,將我國軟實力的核心進行了體現。在一帶一路的跨文化外推過程中,最核心的本質便是對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共性的傳播以及挖掘,有益于文明核心價值的體現,并將其進行推廣,為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繁榮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3.跨文化外推促進青年融入民心相通提升事業
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礎便是人民對于文化的認同,其中青年人是國家發展的后備力量,更是未來的主力軍,他們對于文化的認同至關重要。所以對于青年人的培養,要站在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以及發展觀進行。利用一帶一路的跨文化進行外推至世界的過程,使青年人能夠對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性給予重視,使其能夠與各國人民相知相逢,互敬互信,接納和認可,將其他民族的文化在自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進行融入,利用語言價值觀以及宗教等不同層面的文化交匯以及傳播,消除其他國家對我國發展目的產生的誤解,正確和客觀認知中國,將國強必霸的魔咒打破。
二、跨文化外推下的民心相通提升策略
(一)語言外推
民心相通便是語言相通。習近平主席已經指出,文化的魅力、民族的凝聚力需要應用語言進行表達和傳遞,對于語言的掌握,便是對異國的文化鑰匙進行了掌握。語言即身份,語言認同便是身份認同,所以在對青年人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對其語言進行重點培養。維特根斯坦提出,語言以及行動交織在一起,便構成了語言游戲,語言述說便是一種活動,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正是由于有著不同的語言游戲,才對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么對他人語言的吸取,可以對語言背后隱含的生活形式進行了解,有益于幫助我們對全新的世界大門進行打開,更有利于對自身世界進行充實構建。所以語言相通便成為了對他人生活方式進行了解的重要基礎,更是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中亞各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語言,為了對民心進行獲取,我們需要將有意或者無意的閉目塞聽進行改變,排除唯我獨尊的情況,實現語言外推。
(1)對他人語言進行學習,尤其是青年人的學習更加重要,要用他們的語言以及文字展開相應的交流和溝通;
(2)強化對漢語言的傳播,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所以要通過語言將我國的學術經典以及文化經典進行外推,利用對中華文化與飲食文化之間差異性,和可能的交匯處,可為更高層次的外推奠定基礎。通過語言打開民心門,幫助雙方對外在世界,客觀理性的看待,實現友善包容的相處;
(3)對青年人人才進行培養,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經濟往來當中,都需要對語言進行直接翻譯,不能只實現語言方面的簡單溝通,要在經濟交往、學術調查、文化對話當中實施全面的交流和溝通;
(4)對跨越需求與服務鏈進行完善,這樣可以對各層次需要的語言服務進行充分滿足。王立飛在2016年針對我國20余省市,尤其是有著一路一帶建設的國內沿線省市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在調查當中顯示我國正在逐步走出去的企業,在國外還缺少相應的接受度以及高效的融合方式,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語言服務水平不高、語言服務類型比較低、市場單一并且人才過剩。此外,我國的先進政治理念、經濟改革成果,正在逐步走向外國民眾當中,但是缺乏潤物細無聲的一種催化劑。因此,我們必須對我國企業的語言規劃、語言教育、語言咨詢、語言翻譯等層面需求進行充分了解,強化對語言服務業務的發展規劃,并重新對民族語言政策進行制定。
(二)價值觀外推
亞歷山大托馬斯認為跨文化理解能夠對陌生文化標準理解進行逐步構建,屬于引控行動過程以及影響的理解,是思想進入異文化取向體系的一種語境,可對一文化價值取向體系當中的每一種思維過程進行了解,并評價相關過程,歸因過程以及情感產生過程。我們針對實踐價值的外推,需要將我國傳統文化與一帶一路的取向體系進行結合,在實踐當中進行抽取,將其在中亞具有共性的文化組織脈絡當中進行有效對接,強化傳播,使雙方文化得到理解、論證在實踐當中所擁有的更高共性以及科普性,以此對貿易合作上的活力給予保障。
絲綢之路更是貿易之路以及文化之路,我國與中亞國家在文化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性,其歷史背景、地理政治背景都有所不同,這便導致俄羅斯價值觀在中亞的滲透非常深入。而當前很多重要國家更傾向于對俄羅斯以及西方的話語模式,美國更是以軍事合作的形式輸出民主,對中亞政局的穩定造成了影響,并利用接收大批中亞精英留學訪美的方式,對其媒體勢力進行培養,這樣便擁有了非常強大的親美媒體勢力以及對政治進行滲透的能力,對我國文化外推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三、結語
文化的外推,需要強化教育品牌的構造以及教育合作,教育外推屬于國家軟實力和硬實力,在某個區域進行更為深入的綜合表現,正如我國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孔子學院建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又在其他幾個國家對孔子學院進行了建設,開設了漢語專業,使得更多的人民對漢語有所了解,對我國文化產生了熱愛,對民心相通起到了更好的紐帶作用。其中對于青年人的培養更有益于文化交流的持續作用,所以在一帶一路當中需要通過文化以及教育的溝通,使我國的思想的得到有效的傳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俊鵬,陶喜紅,張懷成.“一帶一路”倡議下體育外交的價值與發展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9(06):1-6.
[2] 周谷平,倪好.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之策略——基于留學生問卷的分析[J].浙江經濟,2019(11):22-23.
[3] 聚焦“一帶一路”“文化交融民心相通,讓彼此的前景更加光明”[J].孔子學院,2019(03):6-15.
[4] 楊曉雷.新加坡金鷹集團主席陳江和:“一帶一路”給企業發展創造了新機遇、新平臺和新空間[J].中華紙業,2019,40(09):11.
[5] 甘沖.傳承絲路精神 共建民心相通——與會代表縱論“一帶一路”民心相通[J].當代世界,2019(0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