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
摘 要:隨著未成年人犯罪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完善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模式,優化對未成年人教育、挽救、感化的機關分置,較好地整合司法資源、貫徹對犯罪未成年人系列管教方針、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和心理健康,是對未成年刑事案件管轄方式提出的新要求。集中管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更好地對犯罪未成年人起到依法管教與挽救的作用。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集中管轄;司法意義;現狀與困境;前沿與出路
一、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及司法工作情況
根據我國現行相關規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行為。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p>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6月1日發布的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和犯罪特點司法數據分析報告中顯示,2009年至201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數量連續9年持續下降,創造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奇跡。其中,近5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數下降幅度較大,平均降幅超過12%,2016年降幅更是達到18.47%。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未成年人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然而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形勢依舊嚴峻,并伴隨有高度暴力化、犯罪團伙化、主體低齡化、隨意報復性和新型多樣化的演變趨勢。甚至有學者將未成年人犯罪、環境污染和毒品犯罪并稱為“世界三大公害”。
究其原因,引發未成年人犯罪可分為內推力和外拉力。內推力是指未成年人由于心智發育不成熟、法制觀念淡薄、人格缺失等內在因素導致極易沖動、極度敏感、極具情緒化的情感特征;外拉力是指影響和決定未成年人心智發育和人格塑造能否向良發展的外在條件,比如家庭結構、監護人教育水平和能力、學校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學校對法制觀念的養成與教育、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變化等。
未成年人犯罪,作為一種主體處于兒童向成年人過渡階段而實施的犯罪,既應該受到司法力量的約束和規范,又要重視恤幼等理念影響下所需要的教育手段。加之我國恤幼傳統歷史悠久,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辦理模式因其特殊性一直成為司法程序改革熱點之一。
寬嚴相濟審理未成年犯罪行為,是我國對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態度。引發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如此錯綜復雜,那么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時,未成年刑事案件辦理模式也需要適時地、科學地調整和優化。
二、 “集中管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集中管轄,即通過上級檢察機關指定確定管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檢察機關。它的適用既不是為了解決案件管轄不明的情形,也不是因為出現回避等特殊事由,而是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所決定。被指定管轄的檢察機關通過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集中辦理并送入相關司法程序,達到特殊保護未成年人、優化司法資源和統一量刑尺度的效果。
以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為例,雨城、名山片區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將由雨城區院集中審查,片區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心理撫慰和社會安置將由名山區院主導,充分運用名山區院現有的心理輔導優勢和社會資源優勢。通過整合雨城、名山兩個檢察機關的未檢辦案力量,更大效度地管轄兩個片區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三、“集中管轄”機制的司法意義
(一)助推司法資源均衡化,實現未檢工作高效化。在實施分區聯合“集中管轄”的區縣中,各未檢部門承擔的辦案業務量并不相同,因此部分區縣未檢部門的司法資源出現一定程度的閑置,而部分區縣相對辦案量較多,辦案壓力較大,存在著司法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因此,構建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集中管轄機制,可以集中未檢部門的精英力量,促使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專業化、科學化,有效解決司法資源分布不均衡及司法浪費現狀。
(二)推動未成年人檢察工作集聚辦理,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推動未成年人案件集中管轄辦案機制,能夠充分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法定訴訟權利,同時統一量刑尺度,減少“同案不同刑”的情況出現,有效維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實現未成年人的社會復歸。
四、集中管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現狀與困境
(一)各片區間檢查機關在未檢工作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思想認識局限,出現特殊制度執行不一致、辦案標準不盡統一等不完全銜接的情況。同時,片區內可能的行政對司法的干預和“司法行政化”現象加大了片區間的司法聯合和集中管轄的難度。
(二)未檢力量整合存在短板,未檢人才隊伍匱乏。未檢工作因其特殊性和復雜性,需要更為豐富、專業和科學的司法資源。例如一些辦案人員思想認識和執法理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辦案人員和團隊本身關于未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足,在工作推進和工作創新方面有心而力不足,使得現有機制難以發揮出最大作用。
(三)對集中管轄機制探索的優勢和經驗不足,機制研究基礎不扎實。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集中管轄”機制是一次創新和嘗試,而新機制在形成共享性、推廣性經驗過程中并不盡如人意。片區內研究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齊、試點推行的時間空間不飽滿、未檢部門課題研究的力度尚淺等現狀,使得在對“集中管轄”機制探索過程中缺乏成熟而體系化的理論指導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從而難以實現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構建和適用“集中管轄”機制的初衷。
(四)輔助性社會支持體系尚未建立起來,未檢機關一方力量單薄。機關間、部門間和社會機構的聯合、對涉罪未成年人幫教觀護、對未成年人犯罪溯源性探討與研究等等,是社會化協作機制的具體內容。而目前辦理未成年人案件中,一般只與團委、綜治辦、教委、婦聯等機構,以參與案件、參加會議、會簽文件等形式開展合作,在其他協作方式上開展尚缺,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社會協作體制尚未真正完全地建立。
五、集中管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出路與前沿
(一)上院選準集中管轄的區縣院,明確未檢案件辦理權限。上院要在全局了解聯合區內的未檢工作的基礎上,作出依法合理下放權限的行為。管轄權集中下放到何處以及其合理性影響著對區間未檢工作的開展狀況。如果下放不當或者不合具體需要,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和加重未檢工作的負擔。
(二)理順各家司法行政機關間的關系,做好對接工作,減少惡性壁壘。片區間在移送案件管轄時要加強溝通,積極合作,分工明確,理順公、檢、法、司四家司法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避免惡性“司法行政化”,尤其是要公安機關構建對口協作機制和未成年人統一的看押場所。
(三)配齊專業人員,培養精英力量,落實各項機制。被予以管轄權的區院可以從各區縣抽調未檢精英人才,有條件聘請或培養具有未成年人案件辦案經驗、具有心理學、教育學背景、社會學背景的未檢干警,以確保案件集中管轄發揮應有的制度價值。同時,配備財物設備等硬件配置和經費保障,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是順利推進機制運行和成長的保障。
(四)全國范圍內擴充對專業性“幫教”、犯罪心理咨詢等司法資源,提升數量,提高質量,加強培訓。以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為例,雨城、名山在開展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中共同創建“未雨情”工作室,共同構建無縫對接機制,對片區內的未成年案件情況和未成年人身心狀況進行全面掌握,在開展幫教救助、犯罪預防工作中全面協作,在片區內全面建立起未成年人成長社會支持體系,讓未成年人更好復歸社會。
(五)構建和完善社會化協作體系,整合社會多方力量支持未檢工作。不僅著眼于與綜治辦、共青團、婦聯、民政、學校、社區、企業等部門的配合支持,還應注重加強包括律協、心理咨詢師協會等社會團體在內的社會力量整合,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方位一體化社會協作體系。
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集中管轄”機制,在于維護未成年人特殊的法定權益,關注未成年人在訴訟程序中有別于普通程序的訴求,可以說是未成年人刑事訴訟新機制探索中的一種勇敢的創新和嘗試。從試點反饋的狀況來看,機制運行的反響良好。雖然“集中管轄”尚有不足之處予以完善,但是總體上說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集中管轄”大有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之勢。失足的未成年人不會被放棄,在對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改進過程中,引導未成年人復歸社會,向良成長。
參考文獻
[1] 謝雪,廖晨.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反思與重構.決策與信息,2016(07).
[2] 李昌林.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的沙區模式[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3(03).
[3] 姚蘭志,陳曉夢,竇文慧.未成年人犯罪集中管轄制度研究.楚天法治,2017(30).
[4] 李建超,張福坤,韓秋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集中管轄辦案機制探索.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6).
[5] 應培禮.我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集中審理、指定管轄”原則的爭議與出路.南都學壇,2009(03).
[6] 陳燕青.未檢工作中司法社工開展社會調查的現實困境及應對.法制博覽,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