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琳 陳立希

[摘要] 目的 觀察并分析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驗在糖尿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9月選取52例來該院接受診治的糖尿病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52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對兩組受檢者的血糖以及血清C肽水平進行檢驗與比較。結果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及HbA1c等血糖水平,以及血清C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體檢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C肽與HbA1c能夠將患者一段時間內的血糖綜合情況有效反映出來,為糖尿病的臨床診斷及藥物治療提供重要參考,已成為動態監測糖尿病的金標準。
[關鍵詞] 糖尿病;血清C肽;糖化血紅蛋白(HbA1c)
[中圖分類號] R59?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11(a)-0037-02
糖尿病作為臨床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島素分泌或調節作用異常引起,特點為長期血糖較高,會對腎臟、血管、神經及眼等組織造成持續性損傷,引起功能障礙[1]。該病有著比較復雜的病因,主要包括遺傳、環境等因素,且病程長,容易誘發多種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與飲食發生巨大改變,糖尿病患病人數不斷增多,需對該病的診治加以重視[2]。臨床以往對糖尿病患者展開診斷時,通常參考患者的空腹血糖(FBG)以及餐后2 h血糖(2 hPBG)等指標,但經調查研究發現,這兩項指標只能將患者短期內的血糖情況反映出來,并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出現較大的波動,難以將患者真實血糖水平準確反映出來[3]。基于此,該文以該院2017年5月—2018年9月52例糖尿病患者及52名健康體檢者為例,就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檢驗在糖尿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展開探討。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52例于來該院接受診治的糖尿病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女患者分別有30例、22例;年齡最大者為78歲,最小者為40歲,平均(60.53±7.64)歲;病程為2~14年,平均(6.87±1.06)年。該組患者均符合WHO中有關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具有完善的臨床資料,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排除存在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傳染性疾病及精神異常等患者。另選取同期52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女受檢者分別有31名、21名;年齡最大者為77歲,最小者為42歲,平均(60.87±7.73)歲。在男女分布比例、年齡跨度等基礎資料對比中,兩組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囑咐患者在檢驗前的8 h禁食水,并于清晨空腹狀態下同時抽取3管靜脈血:一管抽取3 mL置于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充分混勻。2管抽取3 mL置于含促凝劑和分離膠的真空采血管中。待血液凝固以后,再以4 000 rpm,10 min離心處理,將血清分離開來,置于4℃的環境中保存。FBG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儀測定,HbA1c采用Arkray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測定,C肽采用西門子ADVIA Centaur CP 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測定。待受檢者進食2 h以后,再抽取3 mL靜脈血置于含促凝劑和分離膠的真空采血管,分離血清后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儀對其2 hPBG水平進行檢測。所有檢驗操作均由檢驗科專業人員統一進行,做好質量控制工作,并認真記錄檢測到的各項數值。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受檢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血糖水平,以及血清C肽水平進行觀察與記錄。
1.4? 統計方法
數據分析工具為SPSS 21.0統計學軟件,用(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包括FBG、2 hPBG及HbA1c),以及血清C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健康體檢者(P<0.05)。見表1。
3? 討論
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已成為一項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得到了醫學界的高度重視[4]。近些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人們面臨的防控形勢也愈發危急。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除了受到疾病自身導致的慢性損害以外,還會伴發動脈粥樣硬化、神經系統疾病及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癥,生命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為對患者展開科學有效的治療,改善其預后,首要任務便是做好疾病的診斷工作[5]。
臨床以往主要根據患者的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血糖等指標水平來診斷是否為糖尿病,但FBG與2 hPBG作為兩類通用的血糖指標,容易受到內外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即使是簡單的日常進食也會影響到檢測指標,在應激反應作用下,機體進而出現明顯波動。在專業研究中,是在患者血糖波動幅度不大時,對其FBG與2 hPBG水平進行檢測,因而可獲得較為可靠的結果;但臨床所檢測到的結果只能將患者當時或短期內的血糖水平反映出來,無法顯示其穩定狀態下或長時間內的血糖水平,因而這兩種血糖指標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不高[6]。
有報導顯示,在糖尿病的臨床診斷中,相比于FBG與2 hPBG這兩種指標,HbA1c與血清C肽有著更高的檢驗價值[7]。具體分析, HbA1c指的是患者體內與血糖相結合的血紅蛋白在整體中的比例,能夠將患者三個月左右的平均血糖水平有效反映出來,患者食用的食物即使會對血糖水平產生明顯影響,其體內的HbA1c水平也會處于相對穩定的水平,因而該指標具有可重復性。此外,經實驗研究發現,HbA1c與血糖濃度呈正相關,二者的結合是不可逆的,并且還會隨著紅細胞凋亡而消失。血紅蛋白與血糖由于受到性質的影響,導致其發生結合以后,很難分離開來,因而在3~4個月的時間短內,通過測定患者的HbA1c水平,能夠將其血糖總體控制情況直觀且準確地反映出來,并且該指標水平的高低對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控制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而作為胰島β細胞產生的一種分泌物,血清C肽會隨胰島細胞增加而增加,并且其與胰島素有著共同前體,即胰島素原。經實驗研究得知,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一個分子數量的胰島素原會分裂成一個分子的C肽與一個分子的胰島素。通過檢測患者體內的血清C肽水平,能夠將其β細胞胰島素合成及釋放能力充分反映出來。進一步分析,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島素治療過程中,其胰島素測定的準確性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胰島素抗體的影響,但血清C肽卻不會受到影響。因而為判斷患者當前胰島細胞功能情況,可對其血清C肽含量進行檢測。此外,還有研究顯示,血清C肽總量會隨著胰島細胞功能的減退或丟失而明顯減少,而糖尿病的一項重要誘發因素便是胰島細胞處于異常水平,因而在糖尿病臨床診斷中,可將血清C肽作為重要檢驗指標。經研究發現,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比較輕時,在胰島素抵抗的影響下,患者胰島功能良好,而血糖濃度一旦升高,那么就會使得胰島細胞出現應激反應,使得血清C肽含量升高[8]。本實驗結果也顯示,除了FBG與2 hPBG水平,觀察組糖尿病患者的HbA1c及血清C肽水平同樣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健康體檢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了在常規血糖檢驗的同時,對患者展開HbA1c及血清C肽檢測,可充分促進糖尿病診斷準確率的提高。
綜上所述,血清C肽與HbA1c能夠將患者一段時間內的血糖綜合情況有效反映出來,為糖尿病的臨床診斷及藥物治療提供重要參考,已成為動態監測糖尿病的金標準。
[參考文獻]
[1]? 龍婷.探討血清C肽和糖化血紅蛋白聯合檢驗在診斷糖尿病方面的臨床價值[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6):65-66.
[2]? 劉柏林.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合檢驗診斷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3):112.
[3]? 孔令娥.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合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作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8):1078-1079.
[4]? 趙輝.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檢驗診斷糖尿病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8):56-57.
[5]? 歐陽建華,肖琴,羅麗梅.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檢驗診斷糖尿病的臨床價值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2):4565-4566.
[6]王寶義.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變化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8,8(4):15-17.
[7]? 陳明.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檢驗診斷糖尿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36):59.
[8]? 劉紅光,張潔.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檢驗診斷糖尿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35):75-76.
(收稿日期: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