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湖南是我國重要的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生鮮農產品市場與產地分離的現象越發明顯,因此基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機制的打造,有效地幫助生鮮農產品能夠快速實現售賣,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因儲存,物流等原因造成了成本的提高,帶來了物價的上漲。因此,湖南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機制應該利用互聯網技術,尤其是基于電子商務平臺來經營提檔升級,促進產品的快速轉化。
關鍵詞:電子商務;湖南農業;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機制
湖廣熟,天下足,湖南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大省,其蔬菜,水果,淡水養殖等生鮮農產品憑借著質優物美的特點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生鮮農產品的一大特點是含水量高,易腐爛,需要在特定的溫度、濕度的環境中儲存才能保證其品質不受損害。然而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運輸、儲存等環節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折耗,加之我國的生鮮農產品儲備技術的不成熟,根據調查發現,生鮮農產品在物流供應環節中出現的損耗率約為25%以上,遠高于發達國家的5%,這種“吃三扔一”的供應現狀拉高了供應成本和銷售價格,拉低了采購價格,不利于農業穩定,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1]。對此,湖南目前生鮮農產品的發展矛盾為全國日益增長的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與湖南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之間的不完善、不平衡、不科學,雖然湖南的生鮮農產品生產規模,生產質量上去了,但是整體效益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要改變傳統的采購商—批發商—中間商—零售商的供應機制,利用“互聯網+農業”的新技術,新模式來讓湖南的生鮮農產品轉型升級,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儲存質量,助力湖南農業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湖南生鮮農產品發展現狀
湖南的生鮮農產品種主要包含水果、生豬和水產養殖、蔬菜種植三大塊,截止到目前,全省水果種植面積達到48萬公頃,總產量為651萬噸,其中全省70%以上的水果種植面積,主要分布于湘南,湘西一帶;80%以上的水果產量是柑桔,其位居全國第三位。湖南是全國重要的生豬,牛,羊和家禽養殖大省,其中生豬出欄量位居全國第二,出口量位居全國第一。湖南也是全國主要的商品蔬菜生產基地,全省蔬菜種植面積接近1850萬畝,總產量約為3000萬噸,其中辣椒、大蒜和一些反季節蔬菜廣受國內外消費者親睞[2]。湖南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帶來了適宜生鮮農產品生長的客觀環境,湖南地處中東部橫貫東西,連接南北,四通八達的交通帶動了生鮮農產品的流通,加之湖南人民勤勞的耕耘,天時地利人和,讓湖南“魚米之鄉”、“九州糧倉”的美譽響徹全國。
二、湖南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現狀
(一)上游生產商以小農生產為主的采購模式
由于我國的土地政策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查發現我國一共有2.3億農戶,其中家庭承包的耕地在10畝以下的就達到了2.1億戶,占比為91%,土地使用呈現出碎片化生產,分散式經營,粗放式發展的特點,這種情況在湖南表現得尤為明顯,湖南的農業人口為4000萬,人均耕地面積為0.86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0%。生鮮農產品由于不能實現規模化生產模式,受制于每家每戶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品種不想統一,使其源頭采購機制不健全,價格不穩定,保障措施不到位,經常出現因市場信息的閉塞,交通的不便等原因出現滯銷的情況。
(二)中游以多層級批發模式為主的物流模式
由于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城市為主的消費市場和以農村為主的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因我國地域遼闊,物流成本較高,故而發展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多級批發市場為主的生鮮流通體系,該體系至少要經過三個層級的經銷過程,才能將農產品從農戶的菜園子運送到消費者的菜籃子。即農村合作社直接從農戶采購,產地批發市場儲存、分揀、包裝、運輸,多級批發市場進行物流鋪貨,銷售批發市場進行承接,批發零售,這種模式每轉一道工序,經歷一個細分渠道,都會帶來運輸成本和人工成本的疊加,產品損耗的提升。另外各個交流渠道存在相互交叉的情況,加上農產品沒有品牌意識,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很難溯源追查。
(三)下游以農貿市場為主體的集散模式
湖南的生鮮農產品受到我國傳統農業集市貿易文化的影響,其供應模式為打造農貿市場作為連接農村生產基地與城鄉消費市場的平臺,該渠道占全國生鮮農產品供應比例達到了73%,其次為超市為代表的生鮮農產品直接采購直接銷售,跳過批發商和中間商的物流供應模式,其占比為25%。雖然農貿市場和超市有效解決了我國物流成本高昂的問題,但是農貿市場的場地費用,超市的入駐費用,零售菜市場的攤位費等成本支出,加上我國城市化規模的不斷拓建,讓城區物流運輸成本也不斷提升,使得生鮮農產品的采購價和銷售價出現巨大的剪刀差現象,中間的成本都分攤到了消費者身上,對城市基本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三、基于電子商務平臺完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價值分析
電子商務是互聯網利用線上信息的即時,快速,高效的傳播來實現線下商品交易活動的新興模式,特別是在生鮮農產品領域逐步發展起來,數據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生鮮電商交易總額已經達到1340億元,并且每年以50%的速度遞增[3]。電商模式能夠提高市場信息的透明度和準確率,減少因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無效運輸和生鮮農產品的資源浪費現象,實現生鮮農產品產銷的精準對接。
電子商務平臺如今是農業領域創新創業的主要形態,以淘寶直播、抖音直播為形式的農產品原產地生產,營銷,物流和送貨上門的經營模式,首先可以減少中間批發流通環節,降低綜合成本,其次可以滿足消費者追求健康,品牌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第三,可以這種產銷的直接聯系,可以倒逼生鮮生產的農戶提升產品質量,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產品的市場流通效率。目前湖南已經大力開展基于電商平臺的農產品產銷一體化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僅以一畝田為例,2018年湖南在該平臺上共獲得全國165萬采購商的關注,實現線上線下撮合訂單金額達到28億元。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湖南的生鮮農產品電商發展水平仍然比較滯后,帶動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十分巨大,農民的互聯網意識比較薄弱,農村基層的生鮮農產品的保護主義和壟斷經營現象比較普遍,這都是阻礙湖南生鮮農產品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應該通過行政管理和市場機制來予以清除。
四、基于電子商務平臺完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機制的策略分析
(一)構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供需機制
電子商務作為新興的連接生鮮農產品信息的線上展示平臺,其圖文結合,視頻展示的營銷形式,物流配送到家和消費者權益機制的有效保障,讓其深受80后、90后消費群體的歡迎。但是在供應鏈采購管理過程中要注意始終圍繞消費者的需求來開展生鮮農產品的供貨服務,要結合電商平臺自身的品牌定位,來制定符合目標消費群體的銷售價格。首先產品的選擇要做到高端、中端和平價的多樣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購買需要;其次,要盡量減少中間商賺差價的流通渠道,最優的方案是電商平臺設立采購部門,直接與一手生鮮農產品農戶手中建立合作關系,這樣可以根據電商平臺的實際消費情況實施精準化、定制化的采購方法。
(二)鼓勵生產農戶開展電商創業
農戶開展電商創業正好符合自產自銷的生鮮農產品銷售形態,不僅可以有效規避市場采購環節的價格打壓,還可以通過電商零售來提高產品單價,增加農產品收入,同時還可以規避市場風險,比如一旦出現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采購供應鏈條的斷裂,那么農戶就能夠利用電商平臺來進行產品的分銷,減少損失。而且農戶在創業過程中可以得到湖南政府“電商扶貧鼓勵”政策的扶持,通過稅收優惠、科技服務、營銷指導來打造“湘字號”農產品品牌,加強生產的供給側改革,提高產品供應鏈生產端和銷售端的價值比重,拉低中間環節的作用。
五、結語
最后,湖南各地要加強制定科學的土地流轉政策,將農戶為主的農業生產關系轉變為企業形式的規模化經營,比如將湖南石門打造成“冰糖橙生產基地”,岳陽打造成“水產品生產基地”等,唯如此,才能形成統一的生鮮農產品生產格局,統一的管理形式,達到統一的質量要求,而且這樣也可以將農民變身為提供勞動服務的工人,不僅可以得到勞動報酬,還可以獲得企業年底分紅,增加農民綜合收入。這對供應鏈而言,從源頭上對產品的質量、數量的管控,可以基于地方農業品牌特色的影響力的傳播,來吸引全國客商慕名而來。
參考文獻
[1] 袁紫薇,李晨熙,羅巒.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調查與分析——以湖南江永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166-169.
[2] 王維娜.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斷風險分析及協調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 2017(4):140-142.
[3] 尹龍.互聯網背景下生鮮農產品雙渠道供應鏈沖突問題研究[J].物流技術,2018, 37(3):96-100.
基金項目:湖南省省情決策與咨詢2016年課題《基于電子商務平臺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機制研究》,課題編號:16JCD031。
作者簡介:趙薇(1983- ),女,漢族,湖南株洲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與物流、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