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新形勢下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統籌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已成為亟需深入研究的課題。在城市社區建設和治理過程中,社區黨組織發揮著政治動員功能、整合社會功能和民生服務功能。目前,城市社區黨建工作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對此,要通過建立健全雙向協調的領導體制、發揮黨組織在社區群眾自治中的作用、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創新黨建工作載體以及建設高素質社區服務隊伍提供人才保障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
關鍵詞:城市社區;黨組織建設;社會治理
今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把城市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對于堅持和加強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夯實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區黨組織在社區治理體系中的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他還強調,街道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良好的社區治理秩序和成效,始終離不開社區黨組織的有力引領。
一是發揮政治動員功能,強化領導核心作用。社區治理頭緒和內容日益增多,從社會治安、社會保障到組織志愿服務、開展文體活動,再到開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以及職業培訓等等。另外,社區治理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若多個主體之間缺少協同性和凝聚力,那么必將影響社區治理工作。因此,在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大格局中,必須讓基層黨組織居于“中心”位置,充分發揮社區黨建工作的“軸心”作用。
二是發揮整合社會功能,用好各類社會資源。要善于用黨的資源來撬動社會資源,用體制內組織帶動體制外組織,避免黨組織單打獨斗、包辦代替,體現“治理”的本意,體現黨建引領治理的要求。依靠黨建把各項工作、內外資源進行最大限度整合,推動相關問題高效解決。
三是發揮民生服務功能,打通“最后一公里”。能否解決好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直接關系到基層黨組織的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主渠道作用,在提供政府公共服務、引導居民互助服務、開展黨員志愿服務等方面,全心全意地幫助群眾解決好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從而得到居民群眾的認可和滿意。
二、城市社區黨建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黨建工作觀念落后、方法不適
有的地方城市基層黨建新理念還沒有樹立起來,習慣用街道社區黨建的視角來看待城市基層黨建,有的同志甚至認為城市基層黨建就是街道社區黨建換了一個“馬甲”,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鶎狱h組織在推進社區黨建,探索“兩新”組織黨建,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創造了許多類型的活動組織平臺,發揮了聯系組織、聯系黨員和聯系群眾的共駐共建作用,但是,由于缺少經驗總結、理論梳理、典型引導和組織推廣,造成搭建平臺快,變化也快,難以積累成果,形成活動型組織的基層基礎工作模式。有的自生自滅,曇花一現,有的換湯不換藥,有的講過就算做過,有的只求一時宣傳效果,有的墻內開花墻外紅,有的一任領導一任做法。這些都是造成面上活動熱熱鬧鬧、實際效果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
(二)互利共贏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具體表現為組織管理創新能力不強,整合組織資源、拓展活動空間動力不足,參與社會建設領域的渠道不暢。一些干部甚至把社會參與看作額外負擔,能不做就不做,還沒有把黨的社會工作納人職責范圍,思想尚未進入社會工作領域。
(三)參與活動平臺缺乏必要整合
建立在活動型組織平臺上的諸多規章制度,主要存在四方面缺陷。一是規章制度細化優化不夠,沒有及時修訂調整,直接影響操作性;二是各種活動組織制度之間的關聯度不強,缺乏相互照應,造成各吹各的號,各打各的鼓,有的甚至發生沖撞;三是一旦活動任務完成,規章制度也就名存實亡,沒有形成制度積累;四是活動形式與內容發生變化,規章制度對不上號,缺乏操作依據,隨意性大,影響活動的有序佳。規章制度的粗糙,使制度失去應有的嚴肅性,削弱了執行力,造成忽冷忽熱,甚至形同虛設,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四)建章立制有效牲不強
與上下級隸屬關系明確、利益相關的管理型組織不同,活動型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在于搭建有利于活動主體共創互贏的平臺。不同行業的黨組織,不同隸屬關系的黨員,能夠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共同需要。但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出現只反映一方目標、一方利益和一方需要的偏向,使參與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失衡,從而使活動本身喪失了活力、魁力和生命力。參與者則喪失了積極性,組織者也就減弱了凝聚力和號召力。
三、加強城市社區黨建的對策建議
目前,社區黨建已成為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對城市社區領導、密切聯系群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新領域。為此,進一步做好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建立健全雙向協調的領導體制
建立條塊雙向協調領導體制,改變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單向性協調模式。雙向性協調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為完成某項重大任務,條可以協調塊,塊也可以協調條,這種協調具有相當剛性的約束作用。條與塊的分工中,條的優勢在于政策性資源性等專項協調強于塊;塊的優勢在于群眾性社會性等綜合協調強于條。還應明確條塊協調的主體責任范圍、內容、方式,便于操作。實現各領域黨建互聯互動、條塊結合、共建共享、優勢互補成為常態,基本建立“公轉帶自轉、自轉促公轉”運行機制。
(二)發揮黨組織在社區群眾自治中的作用
支持居委會和業主委員會按照各自章程行使自治職能,注重從政治上領導、工作上指導、思想上引導、輿論上疏導,改變事無巨細黨支部說了算的情況。依托社區黨員代表會議載體,動員包括在職的居民區黨員積極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并成為群眾自治的骨干力量。依靠在職黨員整合小區資源,為民所用,完善居民區的服務網絡,增加服務群眾的形式和內容。運用信息網絡,加強居民區黨員和樓組六大類的線上線下結合,靜態動態結合,保持信息暢通和對稱。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使黨支部工作忙而不亂,繁而有序,并善于用制度來領導群眾自治,用程序來規范群眾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