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
摘 要: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背景與“就地老化”的主體需求下,“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行動研究旨在研究一種具有尊重、接納、包容、不批判的服務理念、使用專業服務方法與技巧的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去提升老年群體的生活幸福感、社區的融入感,營造孝老愛親的社區文化,同時,為養老方式的社會化變遷提供參考經驗。對于社會工作學科而言,補充了社會工作視野下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類型,為西安市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展服務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居家養老;共享養老;社會工作服務
一、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一)研究背景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與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并存的財政壓力與養老壓力使養老社會化成為必然選擇。首先,人口老齡化下逐增的養老服務需求。截至2017年12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龐大的老齡群體的養老需求日益凸顯。其次,政府角色從服務的供給者轉換成使能者。有限的公共資源使政府部門逐漸倡導家庭、第三方機構與志愿組織的加入,使養老愈加社會化,既有來自于政府、公私立養老服務機構與社區的正式支持,又包含來自于老人親朋好友、鄰里街坊的非正式支持。再者,社會流動致使老人與家庭成員的距離增加,空巢家庭數量不斷增加,家庭照顧力量減弱。最后,老年人偏好住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里,即“就地老化”意識增強。
因此,居家養老在養老社會化的戰略布局中,逐漸被倡導為一種基礎性服務,它成為養老社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一種連結正式與非正式的資源,去協助需要照顧的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同時能得到充分照顧的資源共享式養老服務。
(二)文獻綜述
在我國現有文獻中,“居家養老”多是老年護理學和社會政策研究領域的研究主題,多聚焦于居家養老服務內容與技巧、居家養老服務績效評估方法以及居家養老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對于社會工作視野下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探索仍處于實踐經驗積累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分析了居家養老服務的特征與績效評估方式。國外學者對于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探索,因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不同而出現差異。在德國,居家養老服務慣于外包給全國性的志愿服務組織提供;在英國和瑞典,則由地方政府的社會服務部門支配服務供給;在意大利、希臘等國家,政府部門對居家養老服務的資源支持十分有限。
而對于“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尚未有十分完善的研究。研究以“共享養老”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點為研究基地,對共享養老社會工作模式的服務框架、服務效果予以客觀的描述,反思“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模式的問題,總結服務經驗,探索一種運用社會工作服務理念、使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積極共享社區資源的“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
二、“共享式”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服務框架
通過參與觀察“共享養老”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點的服務開展,收集到“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的一手資料,客觀地描述了“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模式的現有服務框架,主要包括服務特點與服務評估方法等。
(一)“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服務特點
1.去機構化的“共享式”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共享式”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打破了機構養老的服務傳統,于社區中、老年人家中開展養老助老服務,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家庭生活居住環境,更加尊重老年人“就地老化”的養老意識,尊重老年人的自我選擇與個人生活空間。同時,構建出跟隨老年人老化進程的銜接機制,將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的二元養老機制完善為家庭養老—共享養老—機構養老的三維養老服務體系。
2.滿足服務對象的多元需求
“共享式”居家養老服務過程中,政府減少直接供給服務角色,由服務者轉變為服務購買者與使用者,增加第三方服務,在這種趨勢下,養老服務更加專業,更加重視服務對象的多元化需求,更加注重提高并鏈接居家養老服務的資源配置,重視照顧品質。
3.服務資源的高度共享
首先,服務力量的高度共享。“共享式”居家養老服務過程,增加對家庭照顧的依賴,善用社區中不同的家庭資源,鏈接社區中的志愿服務團隊,共享服務力量,將社區中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建立“青年老人”、“中年老人”與“老年老人”互助服務隊,鏈接青年志愿服務力量,營造孝老愛親的居家養老服務。其次,服務設施的高度共享。在社區中,募集共享廚房、共享藥箱、共享娛樂室等共享養老服務設施。
4.使用社會工作方法的專業服務
將社會工作的“尊重、接納、賦能、不批判”等服務理念,個案、小組、社區陪伴支持等服務方法融入居家養老服務,將社會工作與老年護理學相結合,給予老年人專業的服務支持。
(二)“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服務評估方法
“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使用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的二元評估方法。在過程評估中,以“計劃—行動—觀察—評估”的螺旋循環服務評估范式對服務進行評估。計劃環節:與社區、老年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整合服務資料。行動環節:由評估者轉化為實踐者,參與推進“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主體服務內容。觀察環節:在參與的過程中,訪談服務的使用者、購買者、提供者,收集項目推進過程中的經驗與問題,為服務評估收集一手的材料。評估環節:通過對資料的整理與評估,影響服務理念、改善服務方法,不斷完善“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
三、“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效果
在“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模式服務的過程中,涉及服務的使用者、服務的購買者、服務的提供者等相關群體,在訪談了三方群體后,整合其對服務模式的反饋,直觀反映出“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模式的行動效果。
(一)自在的服務使用者
通過訪談“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的使用者,于家庭而言,服務的使用家庭的養老理念有了很大轉變,打破了家庭對養老的標簽認識,如“養老只能在家或者去養老院”、“養老費用高昂”、“養老服務態度差,不尊重老人甚至虐待老者”等。同時,養老服務的使用家庭在助老服務技巧上有了極大改變,對老人的飲食生活起居的照料技巧、慢性病的護理技巧、生活常用藥的使用技巧都有了系統的學習,掌握了專業的養老助老技巧。再者,養老壓力減輕,資源共享與專業技巧的提高,讓家庭中的養老護理得心應手,對老者的贍養的擔憂與壓力有所減輕,甚至愿意加入社區助老服務團隊。
于服務的使用者老人而言,居住在熟悉的環境里,熟悉的家人、朋友,熱情專業的服務團隊,使老人在服務過程中,解決了日常起居的生活照顧難題,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得到了專業團隊的服務支持,感受到自我的被尊重與接納,對養老的認知也從“依賴他人”轉為“我老我做主”,更多的參與到共享養老的服務過程中來。
(二)自主的服務的購買者
作為服務的購買者,可以自主地邀請專業的第三方機構承擔專業支持服務,更為專業有效地提供所需服務,提高服務效率,同時更好的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解決居民生活問題;再者,作為服務的購買者,借助服務考核標準,可清晰評價購買服務的可行性與可適性,選擇更為符合實際的服務項目與服務內容。
(三)自信的服務的提供者
服務的提供者,專業的老年社會工作服務組織,聘用專業服務人員,堅持專業服務理念,充分運用專業服務技巧與實務方法,能夠更為自信得為服務使用者、購買者提供專業服務。
四、結語
“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著力探討不同相關群體對當下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的感受評價,探索相關群體對“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的差異化需求,協助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提升服務能力;同時,挖掘本土服務優勢,積累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的積極經驗,形成品牌化的“共享式”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提高老年生活質量,補充了社會工作視野下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類型,為居家養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展實務服務提供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 呂寶靜.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M].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臺灣,2009年10月.
[2] 劉社建,陳馨,吳強峰等.上海居家養老問題及對策[D].黨政論壇,2018(08).
[3] 瞿棟.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探析[D].黨政論壇,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