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益青
摘要:旅游扶貧是海南省實現產業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借助“企業+農戶+旅游”的模式,海南旅游扶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并逐漸形成了地方政府為主體、大型旅游企業牽頭、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的自身特點。然而,旅游扶貧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戰,這就是旅游產業成長不易,很難形成產業鏈;旅游產品需要一定的規模和知名度,這在短期內難以形成扶貧成效;旅游產業需要一定人才培訓,最終成功還需要在貧困地區建立起持續繁榮的特色旅游產業。但就目標而言,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存在著緊張關系,如何將這兩個不同的任務加以整合對于海南的旅游扶貧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為應對此挑戰,專業的社會工作參與將會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選擇,可以在旅游扶貧信息的收集與分析、過程的監測與評估、政策措施的宣傳與激勵、扶貧對象的培訓與支持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旅游扶貧;特點;挑戰;海南;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6-0020-03
自我國正式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后,各項“精準扶貧”工作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總體來說,這些成果的取得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的巨大投入,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單純依靠政府投入的扶貧方式開始遭遇瓶頸。為此,國家提出發展特色產業以提升貧困地區造血能力和內生發展動力的戰略。在海南,旅游業一直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和政策優勢,發展旅游扶貧是實現海南貧困地區產業脫貧的不二之選。
一、當前海南旅游扶貧的特點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海南的旅游扶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通過“景區帶村、民宿興村、定點幫扶”的“企業+農戶+旅游”模式,采取“提供就業、設置攤位、物資采購、入股分紅”的方式,貧困村的農民得以順利加入旅游產品的生產銷售、鄉村民宿、農家樂等旅游產業,分享旅游發展紅利。歸納起來,以景區扶貧為核心的海南旅游扶貧逐漸形成了如下特點:
(一)地方政府是旅游扶貧的主體
首先,在旅游扶貧的規劃上,地方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省政府主導著旅游扶貧的整體規劃,各市縣政府則負責落實具體方案,一般由“縣旅游委統籌”,發改、國土、環保、住建等部門協作,先進行摸底調查,再制訂實施方案,籌集項目資金;之后交由各鄉鎮、各部門按照各自的責任分工加以推進。當然,地方政府的主體地位并不能否認社會參與的作用。在旅游扶貧的規劃中,社會參與是以專家論證的形式出現的。
(二)高度依賴風景區、度假區等大型旅游企業
盡管海南一直強調“形成政府、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共同投入開展旅游扶貧的局面”“吸引和協調社會各界對旅游扶貧在智力、物力、市場渠道、就業機會等方面的支持”,但實際上自海南推出旅游扶貧以來,重要景區和大型旅游企業始終是項目執行的主力軍。
(三)以直接惠及貧困人口,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為根本目標
旅游扶貧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消除貧困,因此貧困人口能不能直接從中受益是衡量該模式成敗的關鍵。對此,政府和民間是有共識的。為此,海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專門發文支持貧困人口的就業創業,“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且穩定就業一年以上的”企業和生產經營主體按2000元/人標準予以獎勵。
二、海南發展旅游產業推動旅游扶貧開發所面臨的挑戰
從這幾年的實踐來看,雖然海南旅游扶貧在景區帶動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大部分貧困村遠離知名景區受惠力度有限。因此,要想全面實現和長期保持旅游的造血扶貧功能,勢必要花大力氣發展以鄉村旅游為核心的旅游產業和產業鏈,甚至開展一場“通過全域旅游統籌推進的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將會給海南旅游扶貧的決策者和執行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實現“旅游”與“扶貧”任務的整合?如何在這二者之間找到合理的結合點與最佳的結合方式?
盡管海南旅游扶貧早就確定了以“扶貧”為目標、以“旅游”為手段,但是一旦到了進一步涉及用發展旅游產業長期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階段,旅游產業的發展就會成為先于扶貧的目標,而且它的實現與否決定了旅游扶貧這一目標能否長期和可持續的實現[1]。與之相對,扶貧目標的完成本身是有時間要求的,國家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的莊嚴承諾意味著扶貧的目標不允許發展旅游產業的目標先行,而是要同時進行。因此,海南旅游扶貧之所以面臨挑戰,其根源就在于:發展“旅游”的目標與實現“扶貧”的目標之間存在著緊張關系。
(一)“旅游”和“扶貧”的行為特征不同
“扶貧”的目標是讓貧困人口脫困,著眼于提高貧困戶的收入,無論是就業、經營,還是土地出租、股份分紅。這種脫貧是有時間限制的,本質上是一種短期行為;而“旅游”,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是需要長期培育和集聚的,小到一個旅游景區大到一個旅游線路的成熟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而且必須經受市場的檢驗,即便是經過科學的市場研判、精心設計規劃、大力推廣和營銷的鄉村旅游、度假民宿、旅游商品,也未必就馬上得到市場的認可與歡迎。新興旅游產業成長不易,遑論與之相關的旅游產業鏈,規劃的再多也只能停留在紙面。
(二)“旅游”與“扶貧”遵循的機制不同
“旅游”遵循的是市場機制,游客是最終的買家,除了經濟大環境、旅游市場的成熟度和客源構成的客觀特征之外,旅游產品的性價比、美譽度、體驗感都是由游客自己主觀說了算。貧困村周圍有大型景區或許還能帶動一下鄉村旅游,如果完全白手起家自創景點和產品一定是敗多成少。即便是事前開發有調查、有論證,最后也難免高投入低產出、甚至無產出。更何況,遵循市場機制的投資開發一定是循序漸進,小心試水,不能一上來就貪大求全、大水漫灌,在新產品能不能存活下來還尚未可知的情況下急急忙忙構建門類齊全的產品體系、產業體系。而“扶貧”盡管帶有一定的政治任務色彩,但從扶貧任務的指標化分解和時間節點的設置來看,本質上是政府的行政行為,遵循的是政府行政機制,以任務執行和結果考核為指歸。也就是說,只看各級政府部門是否遵照執行,在規定期限內貧困村的旅游項目做沒做,貧困戶的收入增加沒增加,貧困人口就業沒就業。雖然考核結束后是否脫貧人口因為旅游產品的滯銷而返貧也是未來考察的一個方面,但那是后話,而且也可以歸咎于旅游市場的波動或旅游產業的不景氣。
(三)“旅游”和“扶貧”針對的對象不同
盡管在“旅游+扶貧”的模式中,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旅游產業的構建的目標最終是為了讓貧困人口借助生產和銷售旅游產品,在旅游產業中謀得生計、脫離貧困,但畢竟這兩者的對象不同。“旅游”的對象是產品和產業,而成功的產品和蓬勃的產業固然可以帶動脫貧,但并不一定是貧困人口能夠做得來和參與得了的。雖然理論上政府可以“對貧困村因地、因村、因戶制宜地開展旅游扶貧”,但大部分貧困村都地處內陸山地,不可避免地帶有交通不便、資源貧乏的先天缺陷,再加上貧困人口自身的知識、能力、水平的短板,所以現實的情況是“各旅游扶貧村多數沒有開展旅游,更少有形成獨立品牌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扶貧”的對象是貧困人口,這些貧困戶之所以致貧雖有缺資金、缺土地、缺技術的共性原因,但絕大多數都帶有缺勞力、疾病、老弱,甚至懶惰方面的個性原因,因此即使旅游業能進村,也未必能直接惠及貧困戶,而這顯然又違背了確保貧困人口受益的精準施策原則。
由此看來,海南旅游扶貧在全域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雖然有良好的出發點,但是單憑良好愿望和地方政府一己之力是很難實現發展旅游產業與解決貧困問題雙贏的。誠然,海南省建立的“旅游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籌調動了多方力量,動員了旅游企業、行業協會、院校專家參與,但是,這些單位要么扶貧非其所長,要么很難長期駐村以獲取全面的信息。因此,海南旅游扶貧要想在下一階段繼續保持成功就必須要有一支專業化的隊伍能夠長期駐村,同時致力于旅游產業發展與貧困人口脫貧的數據收集和信息反饋,并運用科學的方法開展社區營造、產業規劃、技術傳授、職業培訓、需求反饋、政策運用、文化復興、創意設計和地方創生。從這些要求來看,只有專門從事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專業人士才能勝任。
三、社工參與在旅游扶貧中的作用
目前,海南旅游扶貧要想應對同時完成兩種任務目標的挑戰就必須考慮借助社會的力量,尤其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團體的幫助。從以往的理論與實踐來看,社會工作已不再停留于“療救性”和“預防性”功能[2],“發展性社會工作”使得專業社會工作組織在參與旅游扶貧的過程中可以發揮如下作用:
(一)旅游扶貧信息的收集與分析
如前所述,旅游扶貧的難度主要在于:既要遵循旅游市場的規律、產業發展的趨勢和項目運作的方法,又要保證貧困人口在旅游扶貧過程中真正受益。要想找準這二者之間的平衡點首先需要大量嚴謹詳實的信息,而且需要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這方面,專業社會工作團體有著普通扶貧干部所不具備的專業優勢,它們既可以為進行旅游開發的政府、企業和行業專家提供專業的田野調查資料,以幫助其辨析貧困村潛在旅游資源的可開發性、市場前景,從而更加科學地規劃旅游扶貧項目;同時也能夠運用專業手段評估貧困戶的發展能力、適合的旅游扶貧方式,分析其在規劃旅游扶貧項目的參與度和參與方式,為政府旅游扶貧的精準施策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意見和建議。
(二)旅游扶貧過程的監測與評估
以往旅游扶貧失敗的原因往往在于盲目投入而缺乏過程的監測與管理,結果是要么旅游項目不符合市場需要或者缺乏創新,要么在旅游扶貧項目中扶貧目標被置換,“貧困人口被排除在經濟增長的受益群體之外”[3],要么二者同時發生。專業的社會工作團體入駐鄉村后不但可以對貧困人口進行旅游扶貧效應的實時評估,而且也可以對游客進行鄉村旅游需求和現有旅游項目的感受的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通過實時的數據監測和科學的統計分析,社會工作者能夠掌握哪些旅游項目符合旅游市場消費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哪些旅游項目符合貧困人口的就業能力和愿望,這兩者的交集何在。以此,有利于真正找到同時滿足市場要求和惠及扶貧對象的旅游項目或旅游項目中的具體做法和措施。
(三)旅游扶貧措施的宣傳與激勵
即使存在能夠同時滿足市場需要和適合貧困人口的旅游扶貧開發項目,貧困人口也未必能積極響應。究其原委,一則是對于政府主推的旅游扶貧項目,貧困鄉村和貧困人口在決策中參與不足,對農業、養殖業以外的新生事物感到陌生和信心不足;二則是貧困人口觀念滯后,還停留在傳統的“等靠要”之類的輸血式扶貧之上。因此,旅游扶貧的產業規劃與項目落地并不能自動地帶來貧困人口的積極響應,“實際上僅有少部分貧困人口能夠在良好的外部支持環境下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大多數的貧困人口仍需要專業的反貧困實踐者對其進行幫助而實現脫貧”[4]。在“扶貧先扶志”上,專業社會工作者擁有更多的專業方法和技能,例如個案工作方法、小組工作方法、社區工作方法,開展入戶調查、無結構式訪談和大型社區活動。除了這些常規的社會工作方法之外,新興的“發展性社會工作”的實踐取向也日益傾向于通過諸如“意識提升”“參與動員”“政策倡導”“活動策劃”和“社區凝聚”等方式來增強貧困戶對旅游扶貧的接納和認同。
(四)旅游扶貧對象的培訓與支持
目前,海南旅游扶貧對象的職業培訓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門、旅游企業、景區,兼及旅游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等,但這些機構都不可能長期入戶駐村指導。駐村社會工作團體雖不能直接就旅游職業技能對貧困戶進行專業化指導,卻可以充當職業技能培訓的組織者和中介者,利用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人脈資源“招募義工,鏈接多方力量、資源,為貧困村民提供物資援助、心理輔導和技能培訓等服務”[5]。因此,社會工作團體不但可以使扶貧對象在村里接受指導,而且可以“對其服務對象提供實質的社會投資以提高受助對象的能力并促進他們參與社區生活和生產性經營活動”[6]。
(五)旅游社區的營造和發展
由于旅游扶貧強調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來使得貧困村整體脫貧,并在旅游產業的帶動下保持脫貧的可持續性,因此鄉村不僅是旅游的主要產品,也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以往鄉村旅游失敗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咎于“旅游發展未能與社區發展進行有效的整合”[7]。而根據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社區營造是推動旅游與鄉村融合的有效辦法:不但能夠改善社區居住空間和自然環境,而且還能挖掘和保護富有吸引力的傳統歷史文化;不僅能改變社區的風貌,而且能夠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因此,社區營造不但可以實現鄉村振興和旅游發展的雙贏,而且可以實現二者之間的相互促進。從日本和臺灣的實踐來看,從事專業社會工作的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正是社區營造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向明,楊智敏.對我國“旅游扶貧”的幾點思考[J].經濟地理,2002(2).
[2]陳濤,徐其龍.社會工作介入鄉村振興模式研究——以北京市Z村為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4).
[3]周歆紅.關注旅游扶貧的核心問題[J].旅游學刊,2002(1).
[4]劉春怡.論農村社會工作與精準扶貧之融合[J].長白學刊,2017(3).
[5]李迎生,徐向文.社會工作助力精準扶貧:功能定位與實踐探索[J].學海,2016(4).
[6]郭燕.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性社會工作路向的介入空間與創新[J].社會建設,2018(5).
[7]余向洋.古村落社區旅游的另一種思路——借鑒臺灣社區營造經驗[J].黃山學院學報,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