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蕙羽
摘 要:在當今社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家庭對0-3歲幼兒的教育和養育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例如新生媽媽職業發展、教育與養育的成本、教育與養育的壓力、新生父母教育背景、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社會機構的支持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家庭教養孩子。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2015年生育意愿調查的結果,因為經濟負擔,太費精力和無人看護而不愿生育第二個子女分別占到74.5%、61.1%、60.5%。[1]
關鍵詞:0-3歲嬰幼兒;教養需求;已有基礎;調查與思考
本文基于臨沂市 A縣B家庭主要教養人的個案訪談,根據父母養育子女的社會支持理論對0-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需求進行調查與思考。社會支持是家長養育嬰幼兒過程中獲得的外部支持,充分的社會支持有助于激發家長的教養信心與自我效能感,缺乏社會支持則可能對家長身心健康、兒童發展及親子關系等方面造成不利影響,處境不利兒童家庭尤其需要社會支持才能保障兒童健康成長。
一、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社會支持理論
一般而言,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考察,基本框架為:
(一)功能性社會支持
(1)信息支持
幫助家長獲得嬰幼兒教養所需的知識信息,包括關于兒童衛生保健、疾病護理、飲食、睡眠、游戲等相關信息。
(2)工具支持
向家長提供嬰幼兒教養的直接幫助,例如幫忙照顧孩子、帶孩子去醫院、購物、做家務、提供金錢支持等。
(3)情感支持
提供教養0-3歲嬰幼兒所需的情感關懷,包括來自外界的關心、愛護、安慰與鼓勵等。
(4)評價支持
指的是有助于教養人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的外界反饋,例如交流關于育兒的期待、教育觀念的探討等。與情感支持的區別在于,評價支持不一定全是積極反饋,也包括嚴肅和挑戰性的討論。
(二)結構性社會支持
(1)正式支持
來自專業人士、政府和正規機構的嬰幼兒養育支持,例如幼兒園、托兒所、保健醫生等。
(2)非正式支持
來自家庭成員、親戚、朋友的嬰幼兒養育支持。
二、研究調查目的
研究目的是為了解家庭在孩子0-3歲期間教育和養育方面困難和所需支持,為改進我國3歲以下兒童保教支持政策以及學前教育立法提供依據。
2019年7月22日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關延平就《山東省學前教育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作出說明,提出了學前教育立法的重要性,盡快制定出臺《山東省學前教育條例》十分必要。《條例(草案)》明確各級政府應當落實在學前教育規劃、投入、教師隊伍建設、監管等方面的責任,要求將學前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學前教育發展規劃,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合理配置學前教育資源,構建覆蓋城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政策調整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給學前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新要求,學前教育面臨的形勢、任務更加嚴峻、緊迫。例如,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體制機制未完全建立,優質資源供給總量不足,經費保障缺口較大,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社會地位和待遇保障有待改善,幼兒園管理和保育教育質量有待進一步規范和提高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我省學前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亟需從法律層面予以規范和解決。
自2016年國家頒布實施“二胎政策”起,生育率并沒有大幅度的提高,二孩生育意愿持續低迷,已有研究表明0-3歲托幼公共服務體系直接影響到家庭二孩生育意愿,此次將通過教育立法基地所提供的科學的理論指導進行調查,為改進我國3歲以下兒童保教支持政策以及學前教育立法提供依據。
三、0-3歲家庭教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根據研究及實地調查,0-3歲家庭教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育兒時間和責任分配不均
一些家庭因為教育背景的限制,以及沒有得到一定的社會支持,無法科學的進行育兒,科學育兒對媽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花時間陪伴,最大限度在場之外,掌握科學喂養、安全陪伴、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知識也變得非常重要。[2]
育兒責任分配不均,大部分責任都落在媽媽頭上,媽媽必須擔負起工作和育兒的雙重責任,媽媽們以超長的努力來維持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這樣的媽媽被稱為“超級媽媽”,兒童照顧主要依賴于“超級媽媽”的付出,雖然“超級媽媽”的付出和家庭支援的微觀機制,有效填補了兒童照顧的社會福利赤字,但“超級媽媽”現象存在的可持續問題,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因為能力、資源、家庭關系等條件差異而產生極不平衡的問題[2]。
(二)隔代照顧帶來的影響
隔代照顧從廣義上來講,分為祖輩照顧孫輩的勞動和孫輩照顧祖輩的勞動,我們這里以祖輩照顧孫輩為例。在我國農村,農民工進城浪潮導致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從而出現了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和老人,隔代照顧也成為必然;在城市,隨著前幾年少生優生政策的實施及家庭成員減少,家庭規模的縮小,城市家庭在兒童照顧方面精力減少,以及有限的公立幼兒園和托兒所等正式照顧資源等無法完全滿足城市家庭的需求,父母又忙于工作又無力照顧子女,這就迫使許多家庭中的祖輩承擔起了照顧孫輩的責任。[3]
但因為現在社會政策領域對隔代照顧研究領域研究匱乏,至今沒有一個具體的理論體系給與祖輩照顧孫輩科學的指導,祖輩在照顧孫輩問題上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在對孫輩進行教育和培養活動上,一方面因為大部分祖輩的受教育程度有限,缺少科學照顧兒童的知識,另一方面因為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一些祖輩想把對兒女無法“富養”的遺憾彌補到孫輩身上,一些祖輩對兒童的溺愛會給兒童的身心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