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環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提倡體驗式教學法,這種方法具有生活化原則、輕松愉悅體驗性原則和主體全面性原則。但實踐中還存在諸多不足,表現為觀念落后、過于注重趨同化體驗以及體驗教學失衡等問題。改進的措施應是: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加強標準化體驗設計;重視體驗教學走出課堂。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法;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6-0048-03
引言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種實踐性的課程,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加強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最為主要的途徑便是語文實踐。而生活體驗式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背景中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與積極性,使得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升其實際應用能力。不過因為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一直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一味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對于其他方面較為忽視,不僅影響課堂教學效率,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為此,要求小學語文教師積極轉變自身傳統觀念,合理引進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如體驗式教學法就非常合適。
一、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主體性和全面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中的重要原則之一。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與形成,需要多方面共同作用與努力,通過學生直接、間接的親歷活動,與外界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實現。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且充分發揮出來,推動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應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使得學生能夠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應該將自身傳統教學模式下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引導與組織,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具體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的體驗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知以及掌握知識,提升學生各方面素養與能力。
(二)生活化原則
對于體驗式教學而言,生活化原則也十分重要。知識來源于生活,學校不能與生活脫節。體驗式教學提倡教學的許多環節都應該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教育教學應該走向生活化、靈活化以及個性化。”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直接或間接地體驗中,學會對善惡、美丑的辨別,在體驗中掌握做人的道理與語文知識。此外,還能讓學生不回避現實生活中遇見的各種矛盾,積極面對多元化道德價值觀與復雜的社會生活,在遇見問題時能夠迅速做出合理且正確的選擇,在生活化體驗中掌握知識健康成長。
(三)輕松愉悅體驗性原則
輕松愉悅體驗性原則,是體驗式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原則,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與人的心理與行為相關;另一方面是結合認知活動進行的,有著很強的體驗性。其直接關乎到情境氛圍的創設,強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其問題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應用體驗式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問題探索中放飛思維與想象,辯識正謬,最終達成問題解決的目的。在輕松愉悅體驗性原則下,結果雖然很重要,但是思維過程更加重要,其有助于在教學體驗中,讓學生將思考與發現體驗當作是一種享受,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
體驗式教學法只是諸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需要與其他方法搭配應用,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小學語文教師過于側重或者是只選擇一種教學方法,將會導致教師教學風格非常死板,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但是就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來看,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基本都是應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并且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覺得自己的任務就是讓學生考一個好成績,對于其他方面就相對忽視。在這種教學觀念下,學生淪為考試機器,學習行為非常被動,創造性與思維能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1]。而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注重學生的知識教學,而且還得加強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而傳統教學模式與觀念顯然難以達成這一點。
(二)過于注重趨同化體驗
就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來看,教師大都應用統一式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性,這樣很有可能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差等生吃不了”的現狀。而“體驗”和個體意識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有著很強的個性化特點。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應用體驗式教學法,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期待應用一次體驗活動,又或者是應用自己的體驗去代替學生體驗,然后用口頭講述的方式進行描述,趨同化達成預定目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為此,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盡可能避免課堂上出現“統一性”的情況,解決課堂單一性問題。同時,對于學生多元化的感受與體驗,教師應該以寬容和鼓勵的態度對待,絕對不能一味壓制和抵制,否則的話將會影響到學生個性化發展,創新能力也會受到限制[2]。
(三)體驗教學失衡
語文這一名稱中其實就包括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等特征,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匯總中,準確把握好兩者平衡點[3]。但就實際教學來看,很多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同時,語文課程中還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往往被忽視了,教學目標基本都是跟著考試走,一切都以分數為評判標準,所傳遞的信息與教學方法選擇大都放在次要位置。體驗式教學法對于師生綜合能力來說是一種非常嚴峻的挑戰,不過當前教師隊伍中依舊存在知識滯后、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嚴重影響到體驗式教學法的作用發揮。此外,因為缺乏體驗式教學法經驗與理論支持,導致部分教師對體驗式教學認識不足,進而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偏差,難以充分發揮其效用。
(四)過于注重體驗結果
因為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得小學語文教師只注重結果,對于過程相對忽視。即便是在體驗式教學法應用中,教師也是急于得出體驗結果,進而教學過程不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與點撥,一味對學生硬塞知識和自己的體驗感覺,追求體驗活動表面形式,忽略了學生的自主體驗與內化體驗,這便失去了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意義[4]。而且這樣過于注重結果,還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得學生誤覺結果是最重要的,導致學生直接抄襲、借鑒他人結果的情況出現,不僅影響到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還影響到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與學習興趣提升。
三、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
就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來看,部分地區的教學理念更新速度非常慢,尤其是一些教育落后的地區,雖然新課程已經實施了很多年,不過依舊有很多教師應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只能被動聽,沒能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并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完全沒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除了教師偶爾提出一些自問自答的問題或簡單問題,學生隨意附和一下,其他時候基本就是埋頭記筆記。這樣嚴重影響到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即便強行應用,也基本是走個形式,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所以,要想更好發揮體驗式教學法的作用,要求小學語文教師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不斷引進先進教學理念和思路,然后在此基礎上探尋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時機[5]。不過在這一過程中,要求教師認清自身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而這就需要教師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設計符合學生學習水平的生活情境,推動理論與實踐結合。例如在《鳥的天堂》這一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大量鳥叫的音頻,并為學生呈現“鳥的天堂”動畫,以此來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直觀感受到課文意境,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為高效教學做好鋪墊。
(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
因為生活環境、閱歷等的不同,小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所以即便是在面對同樣的學習內容,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接受程度也會不同。如果教師盲目應用統一式教學方法,便很難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為此,在體驗式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以便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班級學生共同進步。這里所講的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并不單指一個環節,而是教學整個過程都得滲透融入,如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評價等等[6]。例如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將他們合理分成幾個小組,然后結合古詩詞設計角色扮演,對話語言可以自行想象設計,然后比比哪一組最有創意和表演最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定會積極參與,而且每一位學生都能發揮自己所長,如文筆好的可以設計對話語言,表演能力強的可以進行表演等。這樣可以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參與和體驗的樂趣,收獲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實際表演中,課堂氛圍也會十分活躍,而其他學生在觀看表演過程中,對于該詩詞的理解和印象將會更加深刻,教學效率自然也能得到很大提升。
(三)設計符合標準的生活體驗式教學法
生活體驗式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真實體驗,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基于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是生活式體驗教學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生活化情境當中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場景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以此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出合理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并能夠對情境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方案。同時教師還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習心理和特征的研究,制定行為調控措施,從而確保生活體驗式教學教學目標能夠得以順利實現。例如,在口語交際課上,為了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以下生活場景:小明乘坐公交車放學回家時,有兩位乘客為了爭搶座位而發生爭執,在司機和其他乘客的調解和勸說下,雙方和解。然后教師可以讓兩位學生扮演相互爭執的乘客,再讓一位學生扮演司機,其余的學生扮演公交車上的其他乘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當堂表演。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語言邏輯能力,同時對于學生臨場發揮社交能力、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都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使生活體驗式教學走出課堂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時間最久、最熟悉的場所,學校中也有很多生活化場景能夠利用起來,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加以重視,結合教學內容合理應用,以此來有效強化體驗式教學效果。例如在學校開展各項活動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便需要將課堂知識巧妙融入和移植進入,同時,師生、同學之間發生的各種故事也能當做體驗式教學資源。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安排學校活動計劃過程中,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活動,而在學生準備過程中,教師便可以悄悄融入一些課堂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將活動中發生的特殊事情寫個小隨筆,并且在參加完活動之后寫個活動心得等等[7]。此外,還可以根據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編寫故事和演講稿,以此來有效鍛煉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最后就是在假期舉辦相關體驗生活的活動,例如參觀、尋訪當地民俗現象、名勝古跡等,從事一些農業、勞動、商業活動等,然后將自己的體驗感受記錄下來,整理成為小作文,并帶到課堂上和教師同學們一起分享。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知識面,強化學生語文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育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啟蒙教育,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并且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社會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要求更加高,而傳統教學方法顯然難以滿足這一要求。為此,需要教師積極創新,結合實際情況合理應用體驗式教學法,以此來將死板、枯燥的課堂傳統教法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而且還能營造一種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可以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應用體驗式教學法,能夠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鍛煉學生的觀察總結能力,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更加輕松,最終達成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黃日生.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分析[J].亞太教育,2019(8).
[2]劉錚錚.淺析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9(22).
[3]安興良.學導式教學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
[4]張芹.“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學周刊,2018(21).
[5]沙桂香.臺階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22).
[6]盧熠琳.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5(13).
[7]王平強,徐文彬.閱讀教學中學生情感體驗的影響因素探析——兼談小學語文體驗式學習[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