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校對研究生的培養方向目前而言還是較為固定的,主要是以學術科研和實驗論文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我國的研究生尤其是工科類專業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學術優勢,他們的專業知識掌握能力強、具有很強的團隊意識和開闊的視野,但是這樣固化的學術方面能力研究也造成了工科研究生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在學科實用性上較差,創新意識不夠,創業能力不足等,這是高校在培養研究生時還存在的一些教育上的缺陷,而這會影響到工科研究生在畢業之后的工作和創業,因此,高校必須要進行研究生培養方案改革,更加注重實踐和經驗方面的積累,鼓勵研究生在學習科研知識的情況下加強創新思維,提高創業就業的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下更加良好和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工科研究生? 創新創業? 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21-02
一、加強工科研究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研究的重要性
(一)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由于整個時代和發展的需求,全體社會和各行各業對于研究生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對于研究生的教育也需要因時代需求而作出變革。目前整個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對于現代信息技術和各行業的科技設備要求已經越來越高,而研究生尤其是工科專業的學生,他們掌握著更加專業的現代化技術和知識,是最能夠推動社會科技變革的群體,因此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已經不僅是自身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提升,而是需要具有更強的創新創業意識,能夠將掌握的技能和知識轉換為為社會進步服務的科技力量,因此高校對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也就顯得非常關鍵,通過建立工科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激勵機制,讓研究生樹立起創新創業的意識并且掌握相關的能力,從而緩解研究生就業難題,并且進一步創造出先進的技術手段,為社會服務。
(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數量是非常龐大的,而由于研究生篩選機制和標準還不夠統一,研究生的整體質量卻是在下降的,再加上很多高校為了擴大招生的范圍和學校規模,他們的專業規定和選拔機制是存在問題的,也沒有具體嚴格的專業定位,專業和能力方向不一致。另外,高校與企業的對接不足,導致很多高校對研究生,尤其是工科研究生的培養方向還是偏學術化,并不重視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也忽視了企業對研究生的能力要求,因此很多高校培養的研究生不能夠滿足企業要求。而創新創業激勵機制正是應對這種問題的有效辦法,通過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來促進他們將理論和實踐相互轉換,從而創造出對企業、對行業有用的科技技術。
(三)工科研究生創新創業現狀
大學生就業困難是一個存在很長時間的社會問題,由于大學生群體的增加,再加上企業對學生的要求與高校教育方向不符,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因此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便被提上議程,并且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再加上十八大之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普及之后,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潮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國家出臺政策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表示支持和肯定,而高校也逐步推出了各種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和項目,減輕了他們創業的壓力和資金不足的問題。而工科研究生也不例外,他們也是學生創新創業的主力軍,擁有更加專業的知識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因此更加符合學生創新創業的要求。但是,事實上,我國的工科研究生進行自主創新創業的比例非常低,成功率更低,這就導致很多工科研究生自主創業失敗之后仍然選擇就業這一條道路,加重了就業困難的壓力。
二、目前工科研究生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意識較差
工科研究生受到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因此思維偏固化,更愿意接受知識,而很難進行創新思考,因此創新意識較強,再加上我國的教育環境雖然鼓勵創新,但是實際上并沒有足夠的環境和條件為學生的創新作支持,因此很多研究生形成了不敢創新、不懂創新、不會創新的意識,在創新創業上也比較困難,只敢選擇一些低成本或者較為熱門的項目,這樣失敗率比較低,而那些尚未開發或者創新性較強的項目卻不敢嘗試,因此很難成為行業的頂尖,也不能為社會開發出更多的未來。
(二)創業能力較差
創業能力不僅是要求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還需要與社會各行業和企業進行接觸,對市場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創業不是就業,并不是掌握一項能力和技術就可以,而是需要具備綜合能力,還要與行業、市場人員打交道。而很多研究生尤其是工科類專業的學生,他們常年都在學校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面對的更多的是實驗室和論文撰寫,這些不需要與社會進行聯系,與社會接觸的時間也就比較少,因此很多工科研究生的社會經驗不足,也缺乏很重要的人脈資源和其他行業領域的資源,在創業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的阻礙和陷阱,因此創業的失敗率非常高,而高校對待研究生的創業并沒有一套完善具體的培養方案和計劃,因此研究生缺乏專業指導,對創業不感興趣。
(三)創業經驗不足
創業經驗不足是伴隨著創業能力不夠而來的,大部分的工科研究生不會與社會經常接觸,他們常年學習和研究的知識和方向也偏向學術,因此沒有很多的實踐經驗和能力,尤其是在市場運營、人際協調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因此盲目創業的失敗幾率很高,能夠收獲的經驗卻不多。
(四)創業教育不夠
創業教育不夠是我國工科研究生創新創業失敗的最大客觀原因。我國對研究生的教育方向更偏向理論和學術,而對于研究生的創業和就業方面的經驗培養和教育卻不多,很多研究生了解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卻沒有具有和科學的教育和指導,因此光有熱情卻沒有辦法進行具體的創業,只能依靠自己不斷地摸索和探討來積累關于創業方面的要求和經驗。而高校對于創業的教育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科學的機制,無法對研究生進行系統地培養和教育,再加上高校與企業的關聯性不夠,推出的創業教育方案并不一定合適市場和行業的要求,因此這樣的教育效率并不高。
三、工科研究生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
(一)給予工科研究生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機會
國家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是非常支持的,不僅每年在資金上進行補助,還會推出很多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名額給大學生和研究生,特別是工科研究生,他們具有非常高的學術素質,并且具有很強的團隊意識,因此能夠勝任的科研項目非常多,這樣也能夠減輕研究生創業的壓力。而高校應該要鼓勵和支持工科研究生參加這類科研項目,還要為這些研究生提供學術和技術上的幫助,給他們打好技術和知識方面的基礎,讓他們能夠充分將自己學習到的能力應用在科研項目上,并且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主動思考如何為科研項目提供更多的方向和思路,從而切實推動科研項目的進展。
(二)改革工科研究生的教學模式
想要工科研究生能夠提高創新創業的能力,就要從日常的教育進行轉變,潛移默化地改變研究生的學習科研方向和教育學習模式,讓他們從應試教育的固化思維中慢慢脫離,逐步向實踐方面和創新方面學習,提升創新意識和能力。因此,在研究生的課堂上,教師不應該再以講解為主,而是更多地開啟一個研究方向和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和討論,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并讓所有人一起思考和完善,這樣能夠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而思想的碰撞也能豐富他們的知識體系。教師更多是以引導者和糾正者的身份教學,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并且糾正一些錯誤的想法和觀念,營造一種日常創新的環境和氛圍。
(三)搭建和專業相關的工科研究生創業實踐體系
工科研究生具有高素質和專業能力,而他們創新創業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能夠將知識和實踐相互結合和轉換的環境,因此始終提升不了自身的創業和實踐能力,因此高校必須要構建一個工科研究生創業實踐的體系,加快里面的設施和相關環境的建設,通過一個科學的指導和完善的創業實踐流程來模擬研究生創業實踐的全過程,讓研究生能夠親自體驗創新創業,從而更好地把握創業的要點。而這不僅要高校建立,還需要有社會和市場的配合,因為創業還需要與市場、人際和資源結合,因此學校要多多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讓研究生能夠充分體現各行業企業在市場的運作過程,感受一下企業運作時需要進行的市場調研、人際協調以及資源配置等問題,從而學到更多的社會經驗和技能,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結束語
綜上,工科研究生是掌握社會科技技術的一個重要群體,而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能夠影響到整個行業和技術的未來發展情況,因此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高校都需要鼓勵和支持研究生的創新創業,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教育支持。
參考文獻:
[1]龍雪梅,王棟杰.“雙創”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J].大學教育,2019(09):168-170.
[2]李鵬宇.理工科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智庫時代,2019(36):112+117.
[3]王曉敏,邱小明,吳玉程,楊哲偉.創新與創業型研究生人才培養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9(15):149-150+155.
作者簡介:
朱靜(1994-),女,漢族,湖北浠水人,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比較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