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47-02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兩會”制定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在各行業悄然進行著,行業的變更進一步激烈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為培養互聯時代所需之人才,就需要加強高校各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及互聯網應用能力,那么在高校內面向各專業進行教學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就必然要擔負起培養符合新時代用人企業需求的,掌握互聯網和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的優質大學生這一重任。
一、“互聯網+”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設計
“互聯網+”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改革的目的就是在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后形成的新的實踐化課程體系,倡導學生自主學、動手學。在“互聯網+”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實踐化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網絡工具運用能力、互聯網通訊能力、網絡信息檢索能力、小型網絡搭建能力、網絡安全與優化能力、網絡多媒體編輯與制作能力、APP應用開發及市場推廣能力、網頁設計與制作能力、網站運行維護與管理能力、移動客戶端開發能力,即培養掌握“十項全能”的互聯網應用型人才。根據互聯網應用型人才所需的10個能力,“互聯網+”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中共設有10個課程板塊,每個課程板塊旨在培養互聯網應用型人才“十項全能”中1項能力,并根據不同課程板塊培養的能力設置符合培養目標的實踐化課程內容和實踐項目,使得學生最終成為互聯網應用“十項全能”。
二、“互聯網+”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具體方案
針對互聯網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計算機基礎新課程體系具體課程板塊設計如下:
1.小型局域網網絡架構與組建。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網絡基礎知識、網絡分類、小型局域網的組建等內容,培養學生小型網絡搭建能力。
2.網絡通訊技術。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網絡中終端的遠程連接、常用網絡通訊工具的使用等內容,培養學生互聯網通訊能力。
3.網絡工具軟件應用。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常用互聯網軟件如:360安全衛士、迅雷下載工具等工具使用技巧,培養學生網絡工具運用能力。
4.網絡信息檢索技術。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常用搜索引擎搜索技巧、高級搜索策略、網絡信息的利用等內容,培養學生網絡信息檢索能力。
5.網絡多媒體技術與工具。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Photoshop圖像處理、Flash動畫制作、Gold wave音頻編輯、Premiere視頻剪輯等網絡中常見的多媒體軟件使用方法,培養學生UI設計、動畫制作、音,視頻編輯等網絡多媒體編輯與制作能力。
6.網頁設計與制作。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網站的規劃、網頁設計藝術、Dreamweaver網頁制作等內容,培養學生網頁設計與制作能力。
7.網站維護與管理。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網站后期調試,包括HTML代碼的調試,動態特效代碼的調試,網站整體架構的維護與網站信息的動態維護等內容,培養學生網站維護與管理能力。
8.APP設計與開發。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谷歌公司的App Inventor開發平臺來開發APP應用程序,學習APP發布及后期推廣宣傳技巧,培養學生APP應用開發及市場推廣能力。
9.移動客戶端開發與應用。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移動電子商務、移動客戶前端網頁設計等內容,培養學生移動客戶端開發能力。
10.網絡安全與優化技術。該課程板塊主要學習網絡病毒的防治與查殺、電子欺詐的識別與預防、殺毒與網絡優化工具的使用等內容,培養學生網絡安全與檢測能力。
三、“互聯網+”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施行的預期成果
將“互聯網+”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的設計方案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施行后預計研究成果:
1.重構傳統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塊,得出“互聯網+”計算機基礎課程體系相應的教學大綱、指導書、自編講義、教案、教學案例及素材包、課件、習題庫等教學資源。
2.有關互聯網化計算機基礎新課程體系、課程模式改革的研究性論文。
3.培養學生的“互聯網+”能力,為社會提供滿足互聯網時代用人需求的掌握過硬互聯網應用能力的優質畢業生。
“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基礎新課程體系提出的課程體系方案是在以往計算機基礎改革的基礎上,加入了互聯網時代的新需求,使得計算機基礎教育更進一步的符合時代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需求,“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基礎新課程體系應被廣大高等院校了解并推廣。目前,“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基礎新課程體系這個理念還很新,正處于實驗階段,需要更多高校共同交流、推行、檢驗并進一步完善,以便進一步提升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整體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碧武.“互聯網+教育”的冷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7)
作者簡介:
遲永芳(1983.12-)、漢族、女、沈陽人、沈陽城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