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通過閱讀可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學生需要學會如何閱讀,為以后的閱讀能力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如何閱讀,鼓勵學生在閱讀時自主思考,發表獨立的見解。培養學生積極交流分享閱讀體驗的習慣,尊重每個學生看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95-01
語文學科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對提升學生文化修養、深化學生情感認知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工作中,農村語文教師必須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努力打造高效課堂。處于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對于閱讀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能夠自主閱讀一些簡單的文章。這個時候,教師要隨著學生的變化而轉變閱讀教學方式。這個時期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樣才能使閱讀教學更加有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本文就如何具體來實施有效的閱讀教學提出了幾點方法。
一、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過度依賴于教師對閱讀材料的分析和講解,沒有自己主動參與到思考與分析的過程中
學生才是閱讀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很多時候學生對于教師講解的過度依賴是養成了一種習慣。在長久的傳統教學的影響下,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直接吸收著教師灌輸而來的知識,沒有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問題,這就導致了學生形成了懶于思考,等著教師來講解的不良習慣。因此學生常常在面臨閱讀考試的時候,造成大量失分的現象,從而影響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2.教學方法落后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存在極大弊端。為了彌補應試教育的不足,我國推行教育體制改革,促進了教育行業的發展。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其與教育領域的融合更加緊密,催生了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裨益作用,滿足了教學體制改革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學校的技術資金比較有限,很多農村教師仍然束縛在傳統教學體制的桎梏下,采用口傳身授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師沒有應用多媒體課件等創設教學情境,僅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甚至對語文閱讀課堂產生抗拒心理。
3.學生的閱讀時間過少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留給學生的閱讀時間是有限的,學生閱讀的書籍種類也不夠豐富,并且因為閱讀方法不當有些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高,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本達不到理想的閱讀效果。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提升,思維能力也得不到發展,導致綜合素質不高。
二、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師必須要樹立正確的閱讀教學觀念,才能制定正確的閱讀教學方案。閱讀的目的是為了采集信息,獲取知識,拓寬知識面,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風俗、歷史等方面的知識,不是為了完成閱讀任務而進行閱讀。良好的閱讀能力需要長時間的訓練,逐步取得進步的,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切不可急功近利,妄圖短期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1.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本
任何主動性的學習都離不開興趣的存在,興趣是學生主動進行閱讀的內驅力。對于小學高年級來說,他們開始去思考這個世界,一些有關于世界形成,如何看待認識這個世界,我們的過去發生過什么,未來會怎樣這一類的書籍往往能吸引住學生的目光,學生對于書籍內容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童話故事、寓言故事之類的書籍,他們希望看到更多類型的書籍。所以,我們要選擇一些內容新奇的,類型豐富的,能滿足學生好奇心的書籍提供給學生閱讀,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比如,教師在講《長城》時,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長城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還見證了華夏兒女的成長。對國人來說,長城不僅是文化遺產,還是歷史符號,是一個民族的寶貴記憶。在讓學生閱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長城的紀錄片,讓學生感受長城的文化魅力。審美鑒賞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訓練,可以深化學生的情感認知,發揮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實效性。
2.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長期的堅持才能養成。小學生的注意力是無法長久保持的,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收回自己分散的注意力是十分重要的,學生需要克服在閱讀中因為遇到困難而產生的不耐煩的心理。在進行閱讀時,有意識的先進行粗讀,了解文章大概內容,再細細品味文章的語句,思考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積累好的寫作素材。每次閱讀時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剛開始可能會很困難,一旦養成一種習慣就很輕松了,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等于成功了一半。
3.堅持先學后教,讓學生自主進入課文閱讀
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堅持先學后教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讓學生過多的依賴于老師的講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先學后教的方式是為了讓學生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體會文章的原汁原味,獲得獨特的心理感受。先學后教的方試,是為了讓學生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思維受到限制。對于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也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
4.強調以讀代講,領略語言魅力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讀的這個過程,在讀的過程中我們能夠領略到語言的魅力。教師應該帶領學生通過讀的方式來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感,而不是通過直接的講述。讓學生通過不斷的讀來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學生才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5.引導小組合作,深化知識理解
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夠發揮出自己擅長的一面,也能通過小組間的溝通交流學習到其他同學的有用的閱讀方式,還可以通過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來閱讀,這樣可以加快閱讀的進度,提高閱讀效率。小組成員之間的思維碰撞,能夠強化學生的理解力,對一個問題往往能產生自己獨特又深入的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6.強化課堂訓練,讀寫結合
在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根據閱讀的內容布置相應的寫作任務,讓學生將所學轉化為實踐操作,以此來強化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讀與寫是相互促進的,讀寫結合對于提高閱讀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7.適當的增加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量較少,導致很多學生形成了閱讀緩慢的習慣,閱讀的速度和質量都不高。在小學高年級的教學中,我們要增加一定的閱讀量,一方面是為了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以達到教學要求。在增加閱讀的時候,我們要給學生規定一個時間來閱讀一定數量的內容,這個閱讀數量要一點點增加,這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自己不斷的進行閱讀速度的調整。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們繼續堅持不懈的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范新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在閱讀教學中的培養分析[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⑻
[2]劉春梅.基于問題驅動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小學),2017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