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
摘 ? ?要: 隨著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移動教學資源平臺及課程平臺的建設與應用,“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教育已成為高職教師必須適應的大趨勢。如何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適應現代移動學習、智慧教學的改革要求,是高校教師管理工作中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本文從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新要求,提出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高的基本對策,以期對有效提高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質量和水平,推動高校信息化、智慧化教育教學改革進程,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 “互聯網+” ? ?高校教師 ? ?信息素養
隨著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深入融合,“互聯網+教育”的概念在高校逐漸被引入、推廣并落地生根。目前,高校教師采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挖掘及學習分析技術、各類基于云服務的網絡教學平臺、物聯網技術等手段和途徑,不斷提高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和信息資源管理本領及在線移動教學能力。現代教育技術發展使教學走向個性化、智能化,要求高校教師掌握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水平。信息素養已成為高校教師必備的職業素質和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然而,國內諸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普遍不高,不能滿足教育信息化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需求。因此,提高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改變信息素養現狀,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交的一份報告中,他將其定義為:“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盵1]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信息素養的研究不斷深入,信息素養的內涵已不僅僅局限于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技術和技能。1998年,全美圖書館協會、美國教育傳播和技術協會出版的《信息能力:創建學習的伙伴》一書中將信息素養的內涵擴展到信息技術以外的獨立學習和社會責任方面,并提出九大信息素養標準[2]。進入二十一世紀,信息資源更加豐富而廣闊,獲取更加方便而快捷,“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素養已發展成一個跨學科、綜合性的概念,具有完整的體系結構,不僅涉及技術還涉及人文、法律等多個學科,既包括信息知識、能力,又包括信息意識情感和信息倫理道德[3]。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信息素養即教師利用信息時代的科學技術和思維,在教學模式、教學結構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把現代信息元素融入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同時啟發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利用信息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創新。這種信息時代下改革與創新、教與學的互動,構成教師信息素養的新內涵。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互聯網+”背景下對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正確認識。
據調查,部分教師對信息素養的認識僅局限于如何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如進行課件資源網絡搜索、制作等,而信息技術僅表現為信息素養的一種工具,相對于信息技術側重于技術的認識、理解和運用技能,信息素養更著重于內容的獲取、甄別、支配及有效創新性的運用,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活動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信息意識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在“互聯網+”背景下,只有構建一個清晰、全面、正確的教師信息素養觀念,才能適應教育新常態的趨勢和發展。
(二)教師信息素養意識和能力不足。
教師信息素養提高的內在動力、信息技術能力的不足是制約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深層次原因。缺乏內在動力,教師就不會積極地獲取信息、分析信息,更別提創造性地處理信息;信息技術能力的不強,導致教師面對涌現的大量信息資源,無從有效地甄別有用信息、無從加工理解,更別提運用、創新和傳播。
雖然隨著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的引入,各高校有部分教師已開始逐漸意識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性,并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術,然而由于缺乏系統、專業的現代信息教育培訓,致使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淺表層面,對技術的應用處在模仿和嘗試階段,對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實際教學過程有效結合,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能力明顯不足。
(三)缺乏完整的教師信息素養培養規劃。
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有賴于必要且系統長期的信息素養培訓,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對于教師信息素養的培訓基本浮于表面,普遍存在短期性、階段性的特點,使受訓教師僅僅學了個形式;此外,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形式固化、單一等因素,制約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難以形成對信息素養內涵的正確認識,更別提有效地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
三、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一)樹立對教師信息素養的正確認識。
高校各級領導、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信息素養不僅僅局限于應用信息解決問題的技術和技能,而應從知識層面、思維層面及技術層面準確理解其內涵,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
在知識層面,教師應積極了解信息素養領域發展的新概念、新動向和新技術的運用,如VR場景技術的蓬勃發展,已使場景教學變得可能;AI人工智能領域,Alpha狗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等。同時,各高校應有計劃地組織與信息素養相關的各種前沿科技講座、知識競賽,營造一種全員參與的氛圍。
在思維層面,樹立教師積極提高信息素養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人工智能已在自我學習方面取得突破性的發展,AI教學將成為一種可能,教師不提高信息素養將面臨時代和科技淘汰的可能。在科技強國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更應該做時代的弄潮兒,在提高自身信息素養的同時,引領教育行業信息素養的提高。
在技術層面,各高校在軟硬件上增加投入的同時,需要把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放在優先等級,甚至嘗試在評比考核中加大權重。
總之,全員積極參與,全方位、多角度地構建教師信息素養觀念,不僅有助于教師信息知識的掌握、信息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促進教師信息意識與情感的培養和信息倫理道德的養成。
(二)構建教師信息素養提升長效機制。
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靠一兩次培訓就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高校在實施教師信息素養培訓的過程中應遵循系統性、長期性的特點,通過建立教師信息素養培訓檔案、合理確定具有針對性的信息素養培訓階段性目標、選擇合適的信息素養培訓內容、制定多元化的信息素養培訓評價機制、跟蹤培訓結果的后續運用情況等,構建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長效機制。
此外,高校應加強與培訓機構或其他高校的合作,建立一個集培訓、考核、認證為一體的教師信息素養培訓基地,推進教師信息素養培訓的常態化。
(三)加強培訓內容設計的針對性和個性化,做到精細化培訓。
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學科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信息知識水平都有所不同,在具體實施信息素養培訓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教師對信息技術掌握程度和學科、崗位需求的不同,分類分層制訂培訓計劃,體現科學性、基礎性、階段性、層次性和適用性,如可制定低、中、高三級培訓目標。低級目標為基礎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要求,所有教師必須全部達標;中級目標為中期階段性目標,要求副高及以上教師率先達到;高級目標為最終目標,要求以副高級以上教師為帶頭人,帶動輻射本教研室或學科組90%以上教師在一定時期內達到。
(四)培訓模式多樣化、綜合化,進一步體現實踐性和操作性。
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培訓的首要任務和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教師信息技術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有效提高教師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因此在培訓模式上,要打破以往的專家講授為主的培訓模式,探索集中培訓和遠程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如采取以教師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模式。除完成必要的理論學習之外,強調教師的親身參與和實踐,通過嘗試體驗式、案例研討、任務型教學等多種培訓模式,如擬按照“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邊提高”的原則,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高校教師教學、科研任務都比較重,以往的講座或培訓班模式,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限制了教師參加信息素養教育的機會,部分教師因為開設的培訓班或講座在時間上與自身的教學或科研任務安排有沖突而放棄接受素養教育的機會。為此,今后的信息素養培訓模式應更多地建立一種基于WEB的在線信息素養培訓模式,教師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在線學習、操作甚至接受專家的答疑和反饋。
(五)以賽帶練、以賽促練等訓練與比賽相結合,鼓勵信息素養課題創新。
培訓效果是與教師積極主動分不開的。在各種考核評比壓力下,難免出現各種應付甚至牢騷滿腹等現象??梢圆扇《ㄆ诮M織各院系之間信息素養方面的知識競賽和課題評比,要求各院系積極組織競賽隊伍參賽;積極出臺相關激勵政策,支持和推動教師參加各類信息素養大賽,鼓勵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勇挑重擔,在信息素養與教學實踐結合方面勇敢創新。
(六)完善評估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自覺性。
完善評估和激勵機制,有利于促進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自覺性和持續性。高校應將信息素養培訓及后續應用情況納入繼續教育考核內容;對教師個人、教學單位在教育教學、科研、學生輔導等方面利用互聯網的情況均應進行考核,以鼓勵教師在信息素養提升上的積極性,督促教師和教學單位利用互聯網的持續投入和利用水平的不斷提升。
(七)加強軟硬件建設,完善校園數字化建設環境。
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學校數字化環境建設。一方面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為教師提供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和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學校應增加投入購置收集各類文獻、書籍、報刊、網絡信息資源等,努力挖掘激活現存文獻資料。同時,學校可組織專門人員針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研究和提供云資料平臺和大數據分析軟件等,著力建設教師信息資源儲備庫。目前,各高校致力于實施校園信息化建設,構建校級互通、國際互聯、資源共享、信息發布等多功能的校園網絡環境,目的是讓教師通過這樣一個以互聯網網絡為核心,通過資源共享與傳輸構建的智能化、數字化教育、學習和研究的平臺輕松地獲取實時信息、豐富個人的教學資源等。
參考文獻:
[1]Shirely J. Behrens.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94(4):309-322.
[2]任友群.美國《學生學習的信息素養標準》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01(5):42-47.
[3]武澎.美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9.
[4]陳彥平,王殿霞,劉闊.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13(4):101-104.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專題)項目2018SJA1467《“互聯網+”高職教師培訓體系、路徑、制度的研究與創新》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