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羅晰
摘要:整理了中西方有關美學的理論發展歷程,實現把審美主體納入核心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知新的方法論,確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美學思想研究的理論體系。在審美視野下分析新現象、新情況和新問題,促進新形勢下學科建設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積極引導作用,才是思想政教育美學思想視角研究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美學 思想政治教育 綜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7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梳理美育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獻,對創新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價值。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學者基于美學視角對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學科的研究文獻比較少,西方各國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學科研究主要是通過道德、倫理、美育等研究來體現,對美的關注體現在人性美、道德美。美國學者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理論[1],觸及了道德發展的階段,揭示了道德觀念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影響著道德教育。英國道德教育學家麥克菲爾的德育課程是以道德情感為主要線索的。他認為有道德的人該充分考慮他人的感受。道德主要靠發自內心的相互體會與理解,而不單單僅靠講授,德育要致力于“教學生如何關心他人”。除此之外,威爾遜的新道德學習道德哲學,庫姆斯的關于價值探析的分析理論,鮑勒諾夫曾經提出的樸素道德理論等,梳理的評價理論和保拉洛夫的道德理論研究了行為科學,考察了人格的發展路徑,并注重對人的美的研究。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厘清建立了邏輯。辛普森(Simpson)將其放在“杜威的藝術與教學”之前:杜威認為“老師是藝術家”,反映了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藝術性功能和我們的環境適應力緊密相連。這個觀點涵蓋了以下幾個關于道德的思考:教師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改善社會活動中作為藝術家。西方的教育美學研究領域關系到教學方法的美學意味、教學內容的審美性改造、關于審美教育的教學理論方面,研究的宗旨都是實現教育價值最大化實現。[2]
相關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領域:首先,重視“隱性”教育,同時配合“顯性”教育,教育中“教育”和“延遲”的結合不會產生強迫感,從而造成思想意識形態上出現障礙。其次,應重視個性化學習,并著重提高學術水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特別關注人類自治,個人主義和個性的觀念,充分體現了上述教育理想。三是在西方國家,學校思想意識形態教育重視廣泛的參與性,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試圖用所謂“普世價值”來宣揚資產階級意識的合法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從美學的角度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領域,并且還細分了意識形態和政策研究。早期代表學者主要有王宰林、雷才明、陸道廉、袁芳仁、錢立火、梅廣才、檀傳寶等。陸道廉認為,美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美育建設可以有效促進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3]王宰林認為,美育除了增強大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還有自身的特殊功能,是德育、智育、體育不能取代的。[4]袁方仁等人認為,審美教育是大學生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因此,我們應該按照美的規律和邏輯去塑造人。從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出發,用美學理論、用審美的觀點和原則、審美的方法來幫助大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需要堅持創新的美學思維模式:樹立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審美觀;教育者和受教者建立和諧統一的審美關系。
自2000年以來,知識界開始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并從多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美學視角。這段期間主要的研究者包括陳章、郭長偉、丁兆罡、周芳、魏曉文、程衛國等。丁兆罡認為促進學生個體成長和全面發展,需要凈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環境,創造和諧友善的外部條件至關重要。[6]郭長偉則主張,美育可以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水平,借助鑒賞實踐,審美的品位和層次可以獲得全方位提高。[7]他把崇高和優美作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審美情趣的目標。陳章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極具人文色彩的教育活動,具有豐富的美學含義。[8]從美學視角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實踐,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學習的影響和效率。
三、國內外研究對美學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美學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有著比較豐富的學術成果,但仍有以下的不足:
一是過去的研究主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學融合等方面加以零碎的論述,尚未形成體系。過去研究常常忽視美學思想發展歷史進程,從美學理論體系中選擇個別零碎的概念,雖然讓大家耳目一新,但缺少嚴謹的理論論證,終究顯得干癟無物。大多數研究者特別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美學的一般性方法論,或僅以特定方式關注,而缺乏系統性的思維。
二是,人們對思想政治的美學探討存在偏頗。思想政治教育中美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美學。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美學是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出發,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和理解美的屬性和特點,探索和認識美的規律和原理。石長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從周揚開始,從歷史發展邏輯看,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9]:上世紀30年代的萌芽期、40年代的確立期、50年代的轉折期和80年代以后的成熟期。各個發展階段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循序漸進、互相繼承的。近年一些學者在實踐美學基礎上還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說,不斷突破原有的美學體系。全面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美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體系為出發點,科學辯證解讀西方美學傳統的研究碩果,結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提煉美的定義和精髓,構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美學。
三是密切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無論如何,任何學科的創建和發展都基于特定的歷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也不例外,建立學科體系必須始終參照時代背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只有把握時代的命脈,理論體系才能不斷迸發出生命力,才能有效地引導我們改造客觀世界,更好地掌握實踐的理論武器。馬振清在《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中用了十個方面,涵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的主要理論創新成果,總結了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總結,但最為重要的是,馬振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為我們新時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指明了邏輯方向。我們從美學的角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最終目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歸根結底,我們要牢牢把握新時代的語境和聲音,更好地解決急需解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識形態問題和最新理論問題,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研究提供理論根基。
參考文獻:
[1]柯爾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學[M].魏賢超,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周芳.思想政治教育審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陸道廉.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美育疏導[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12).
[4]王宰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1989(4).
[5]袁芳仁.試論審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9(12).
[6]丁兆罡.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美化[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7]郭長偉.崇高與優美: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情趣[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3(11).
[8]陳章.“三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美學方法創新[J].教育評論,2014(12).
[9]石長平.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的濫觴與歷史分期[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