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琳
【摘要】高職語文應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職業特點,改革教法,加強實踐,融合專業,改進評價,豐富課程,充分發揮人文學科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方面的優勢。
【關鍵詞】高職? 語文? 策略? 素質
【課題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一般規劃立項課題,《基于“學科滲透,團輔干預”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2110。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149-02
近幾年,教育部頒發了一系列文件推動現代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語文作為文化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職院校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重技輕文”。很多高職院校重技能、輕基礎。語文課程地位低、課時少;甚至不開設或分科教學、自主選修,“讀”“寫”分家、“聽”“說”割裂,“各自為政”、難以統籌;校本教材開發滯后,或實用不夠;管理、評價僵化,疏于研究。
“多教少學”。教師上課“滿堂灌”,忙于完進度、趕時間;“一個課件一張嘴”,嚴把課堂節奏、控制教學內容;授課模式“走流程”、作品解讀“文學化”,無暇調動學生、培養能力;文本取舍“隨意化”、教學方法“一貫制”,不能結合專業、關注需要。
“守內棄外”。高職生源決定語文教學要加強實踐和專業的溝通,協同培養綜合職業能力。但語文教學卻“堅守”課堂,很少開展實踐活動,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語文課程長期“閉關”,缺少融通,很少結合專業特色和崗位需求開展教學。
“強分弱評”。語文考試以卷面命題、知識考核為主,重分數、輕能力,重書面、輕聽說,重理論、輕實踐,不能綜合反映學生的語文應用、課內外學習、特長興趣等情況。更不能動態、多元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方法、價值觀的變化和成長體驗。
二、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策略探討
(一)轉變思路、改進教法,讓課堂“活”起來
高職院校應積極推動教師角色、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變革。讓語文教師由“演講者”、“控制者”變為“傾聽者”、“引導者”;教學方法由“講授”、“填鴨”變為啟發、探究;教學內容由“文學解讀”、“作品分析”變為“化整為零”、“與時俱進”,挖掘文本蘊含的思想火花、積極情感、審美因素,滲透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理想教育,補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核心價值觀等富有時代特色的教育內容;教學手段由課件展示、粉筆書本變為“多媒體課堂”、“云班課”;教學模式由“一言堂”變為團隊合作、問題導向、學科融合、模塊學習等多種形式;語文課堂由安靜被動變為互動有趣,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拓展延伸、加強實踐,讓學習“動”起來
綜合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一方面,教師要精心設計校內外語文實踐活動項目,創設活動情景,組織學生參與。另一方面,積極選取并組織、鼓勵學生參加與語文相關的校園文化、技能競賽、學生社團、社區服務、社會體驗活動,學以致用、用以促學,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加強應用、提升能力。
(三)橫向聯系、融合專業,讓語文“用”起來
高職語文的“職業性”要求不僅要整合教材資源,還要加強與專業的融通配合。悠久渾厚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能滋養學生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情感;語文教學的靈動形式、開放環境能培育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思辨創造思維和競爭創新精神;在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和情感體驗中能巧妙融入生態環保、愛崗敬業、務實奉獻等職業責任和理想教育。結合專業滲透行業發展、企業文化和科技進步的相關內容;引入行業勞動模范和企業先進人物事跡,增強對職業精神、“大國工匠”的認識與理解;有側重的鍛煉學生的職業語文能力,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職業及崗位變化的能力。
(四)改進評價、豐富課程,讓學生“忙”起來
統一的語文課程設置和單一的學習評價方式無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與學生、他人與自我、課內與校外、個體與小組評價相結合;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加強形成性評價,重視定性評價,開展發展性評價;廣泛實施“學分制”,積極結合“雙證制”,以教定評、以學定評。利用好數字教育共享資源,開發學校網絡課程,構建多級數字語文課程體系;建設適應專業需要、突出學校特點和體現地域特色、優秀傳統文化的語文校本課程。創新必修課、拓寬選修課,改進傳統課程、發展數字課程,開放課程菜單、實施學分積累轉換,學生自主選課、量身安排進度,促進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
[2]《高職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教職成〔2015〕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