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珊珊
【摘要】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技術與教學的不斷融合改變著傳統教學的形態和過程。借助數字教材等資源與教學相結合,構建智慧課堂下的教學策略,在師生互動過程中體驗和感悟科學探究過程,啟迪和促進智慧發展。本文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電源 電壓》這一節課嘗試借助信息技術加強師生互動,凸顯個性化與多元的理解,發揮學生主體性,實現個性化理解和智慧共享。
【關鍵詞】數字教材? 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209-01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不斷加快,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資源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交互式數字教材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青睞。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把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受教育者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和發展。從二期課改至今,教學目標更加傾向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數字化教材的引入不僅可以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改變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以其事物的新穎性和獨特性來引發學生對學習本體知識的興趣,學生不再是從紙質的書本中學習到知識,而是從網絡、移動終端獲取知識,并且有了網絡的輔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學習需求獲取不同的信息,課堂教學更加自主化、分層化、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從而使課堂充滿智慧。筆者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電源 電壓》這一節課嘗試將現代數字化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活用數字教材,構建智慧課堂。
一、“現實課堂”與“信息技術”整合,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中閱讀教材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一種自主認知活動。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和基礎。但現在,許多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較為淡薄。因此,教學實施環節中,教師必須安排得當,指導及時,引導得法,監控到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課堂教學。例如,初中物理《電源 電壓》一節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壓。知道電壓是導體中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知道電壓的單位、符號和不同情況下電壓大小。
(2)學會用電壓表測電壓。
2.過程和方法
(1)經歷“電壓”與“水壓”類比的過程,感受類比的科學方法。
(2)經歷用電壓表測電壓的過程,認識科學測量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交流廢舊電池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感悟在社會發展的同時,關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通過了解人體安全電壓,關注安全用電問題,懂得珍愛生命。
例如,理解電壓這一部分內容的解讀,學生在生活和科學課中已經知道了電壓,,但電壓這個概念對于學生而言,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班級情況,合理安排教學活動。打破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采取四人小組形式開展自主閱讀合作學習環節。課上讓每位學生用平板觀看事先制作好的數字教材,通過類比電流概念和電流表使用方法,建立起電壓概念并制作電壓表使用說明書。最后,學生互動互學,以小組為單位,建立思維導圖,形成小組成果匯報,在課堂上選派組員進行展示。
教師借助“數字教材”對這一部分的設計進行了優化,借助投屏技術可視化的呈現,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分享學習成果,讓所有人可見,引導學生比較異同、相互借鑒、深度思考、充分交流,進而修改完善自己的學習結果,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從“單打獨斗”到“團隊合作”實現互助學習
新課程教學改革倡導合作學習,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特性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充滿民主氛圍的教學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利用數字教材,運用平板電腦開展“實驗探究,小組互助”式協作學習,學生通過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正確的方法,構建知識體系。
在《電源 電壓》這一節內容中對于“用電壓表測電壓”這一環節,教師特地選用果蔬電池這一類拓展內容知識作為依托進行分組實驗,該實驗是正確使用電壓表的一個應用,同時也為后續交流廢舊電池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一內容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興趣濃厚,紛紛利用手中的平板填寫實驗數據,拍照上傳,并對每組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開展研討,實驗結束后,教師對具體情景進行設問,例如“如何回收水果電池”等。學生可以在觀看數字教材中《廢舊電池如何回收》的視頻后進行交流歸納將實際問題解決。
積極活躍的互動氛圍中,感性與理性的認識,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為了鼓勵學生在課外繼續探究“水果電池的電壓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老師將繼續探究以及拓展閱讀的相關數字材料以二維碼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下將多種資源引入初中物理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依據數字化教育資源平臺,使知識呈現多樣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遵循現代教育理論和規律,著力對學生的合作能力進行滲透性培養,助力中學物理有效開展。
三、從“延時評量”到“實時評量”實現學教同步
要想讓教學促進學生發展,必須明確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學生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二是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利用數字教材的及時反饋特點,可以快捷、全面、精準地了解學情。根據數據分析及時選擇適切的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察覺,學教同步。
本節課中,教師使用“數字教材”,有條理的設計了分層測試題,有基礎型、提高型、拓展型三個層次。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數字教材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題型進行課堂反饋,平時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可選擇基礎型,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選擇提高型,基礎扎實的學生可以挑戰拓展型。各自選擇好并完成答題后可以點擊檢查答案,反饋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出自己出錯的題目,當堂思考討論并完成訂正。這個環節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避免了傳統課上統一題目統一講解導致的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的學習現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選擇并完成與自己情況相符合的任務,積極參與反饋自己的問題,提高了課堂習題鞏固的有效性。學生直接在線上遞交作業,教師及時批改,然后通過系統統計結果,及時獲取學生答題情況。
學生以實時得到來自教師的教學反饋,具體直觀地了解自身的課堂學習情況,準確查漏,并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在課后有針對性的利用微視頻或者數字教材隨時隨地進行多次在線學習,及時補缺,利用互動平臺與同伴進行交流探討,協作學習。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教材”的實時統計功能對學生學習基礎、學習過程中的階段成果進行實時評量,及時調整目標,合理推進教學,按需補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為物理學習和教學提供了無數的可能和無限廣闊的空間。教師應嘗試和把控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習者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因人而異的提供個性化指導和人文關懷,打造智慧課堂,進行深度的“育人”。
參考文獻:
[1]張民生.上海市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加德納著.沈智隆譯.智力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