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凌燕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231-01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現講到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的西方音樂部分時,教學效果非常不好。在給學生的調查問卷中,發現喜歡交響樂的學生占30%,喜歡聽交響樂的卻只占5%,你知道的古典音樂家有哪些?大部分同學只知道貝多芬、莫扎特。你知道哪些古典音樂作品?學生能說出的就很少了。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學生不喜歡聽交響樂,而且對古典音樂非常排斥。學生對古典音樂是望而卻步、知之甚少的。他們多數認為交響樂高高在上,聽不懂,也不愿意聽。交響樂是整個人類的寶貴財富,是音樂的精華所在,它能帶給學生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和高層次的聽覺享受,是一份饕餮盛宴。
針對現有的問題,筆者試著從現代信息技術出發,利用平板互動與學習平臺去服務課堂和幫助教學。筆者選取了第十八節《標題性交響曲的誕生》和第二十一節《德彪西》這兩節課。課本只選取了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和德彪西的《大海》的第一樂章作為鑒賞內容,兩個樂章的時間也分別將近10分鐘。課堂上讓學生10分鐘完整的聆聽樂曲,學生的常態表現是聽一會就寫作業,棄而不聽,更有甚者有的學生聽著就犯困了。交響樂的曲式結構以及聽賞要點,學生一問三不知。于是,筆者認為,與其讓學生被動的接受,不如讓學生主動的去聆聽。筆者以《幻想交響曲》和《大海》為例,談談是如何設計的。
案例一:第十八節《標題性交響曲的誕生》
本節課,筆者打破常規的教學順序,采用直入的方式,先讓學生聽音樂進行創作交響樂,然后再分析作品,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課堂上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設置多個活動讓學生參與,讓課堂真正屬于學生。
具體做法:將《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按照曲式結構進行分段,通過專業的作曲軟件和視頻編輯大師等對音樂進行剪輯和加工,分成了引子—圓舞曲—中段—圓舞曲—尾聲五部分,并對五部分進行編號,用于后面的學習。
課上,不急于講解標題音樂,而是讓學生先試著創作標題音樂,這樣學生能在創作中更加清楚的了解標題音樂。此環節我讓學生使用了平板電腦、移動APP和雙課堂的電子書包,通過雙課堂網絡教學平臺,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想聆聽的音樂片段,有效解決了課堂上教師的一刀切、學生被動聽的局面。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音樂,更有助于學生記住五個音樂主題,效果事半功倍。而且通過雙課堂網絡教學,在課上能夠及時的進行反饋,我可以和所有學生進行互動教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甚至不同班級也可以互相學習。
案例二:第二十一節《德彪西》
導入環節:通過欣賞印象主義繪畫作品,讓學生從視覺上知道印象主義流派追求的夢幻的美的藝術特點,進而引導學生來思考作曲家如何通過音樂技法來達到印象主義繪畫所達到的效果。在授課過程中始終以色彩貫穿整個課堂。
新課教學環節:在分析《海上——從黎明到中午》中,課前通過一些專業的作曲軟件和視頻編輯大師等對音樂進行剪輯和加工,分成了引子——第一段音樂——第二段音樂——尾聲四部,用于分段學習作品。我在課堂中利用鋼琴、長笛等樂器來輔助教學,讓學生現場體會不同的樂器音色帶給他們的色彩感覺,課上我安排學生模唱音樂作品主題,分析音樂要素的改變帶給我們的音響色彩感受,用“唱”—“聽”—“對比”等形式鑒賞作品,便于學生對于教學內容較為理性、清晰的理解和記憶。
拓展探究環節: 筆者設計了通過聽音樂進行即興創作的手段讓學生完整的聆聽作品,這個過程中筆者使用了平板電腦、移動APP和雙課堂的電子書包,通過雙課堂網絡教學平臺,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在課上能夠及時的進行反饋,我可以和所有學生進行互動教學。整個交響曲長達9分鐘,學生通過一個新的手段,很有興趣來認真的聆聽和創作。通過課上的展示,我發現學生都能對自己創作的作品進行很好的陳述,有一部分用繪畫的形式來展現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副印象主義繪畫作品,還有的學生用散文、詩歌還有一些對作品的感受等文字的方式,我即興的給學生的作品加入音樂,讓他們配樂朗誦,效果很好。
從兩個案例中,筆者大膽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用了平板電腦、移動APP和雙課堂的電子書包,通過雙課堂網絡教學平臺,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在課上能夠及時的進行反饋,我可以和所有學生進行互動教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甚至不同班級也可以互相學習,實際的教學效果是很好的。我力求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學會分析作品,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能夠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獨到見解,達到鑒賞樂曲的目的。為課后進一步欣賞、探究其他樂派的音樂作了一個很好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