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丹
(汕頭衛生學校,廣東 汕頭 515000)
近年來,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創新并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成為共識。翻轉課堂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教研課題,我校于2017年開展相關研究,在個別班級進行了實驗。
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信息技術和活動學習是翻轉課堂學習環境創設的兩個有力杠桿,其中信息技術的作用是為自主學習和協作探究提供方便的學習資源與互動工具。我校嘗試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實施病原生物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討教學改革途徑,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汕頭衛生學校2017級開設病原生物學課程的班級有9個,用整群抽樣法抽取助產專業1班(對照組)和2班(實驗組)共118人為研究對象。兩組使用相同教材、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由同一位教師授課。兩組入學成績、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授課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實驗組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1.2.2 教學平臺的構建 病原生物學微信公眾平臺包括課程開發平臺、互動平臺、測試(練習題)平臺等。課程開發平臺主要發布教學大綱、課程講義、思維導圖(線索)、微課視頻、案例視頻、操作視頻、PPT和音頻、知識擴展等,針對不同章節提供不同資源;互動平臺供師生隨時交流互動、討論研究;測試(練習題)平臺供學生隨時了解該章節知識掌握程度,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完成測試并納入考核成績。
1.3.1 理論考核 兩組分別在總論、各論授課結束后及期末進行理論考核,檢測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理論考核實行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總分均為100分。
1.3.2 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 采用梁宇頌[1]編制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該問卷分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兩個維度,共22道題,每個維度11道題,用于評價學生對實現既定學習目標能力及行為的自我認識。梁宇頌的研究發現,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20和0.752,表明該問卷的信度較高。采用5點計分法,分數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所有問卷均由調查人員統一發放,學生獨立作答,當場回收,有效回收率100.00%。
1.3.3 教學平臺問卷調查 向實驗組發放自制的教學平臺適用性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完善教學平臺設計。問卷由調查人員統一發放,學生獨立作答,共發放問卷61份,回收有效問卷61份,有效回收率100.00%。
實驗組3次理論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其中第一次理論考核成績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第二次和期末理論考核成績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理論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第一次考核成績n 第二次考核成績期末考核成績實驗組對照組P 6 1 5 7 7 2.8 2±1 4.0 8 7 2.0 0±1 6.3 7 7 7.6 6±1 5.9 0 6 8.1 6±1 7.7 8 8 5.3 3±1 2.3 0 7 6.6 8±2 1.8 4>0.0 5<0.0 1<0.0 5
實驗組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但只有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維度得分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學業自我效能感問卷得分比較(±s,分)
實驗組對照組P組別 總分3.4 1±0.9 0 3.0 9±1.0 2>0.0 5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3.2 3±1.0 1 3.1 2±1.0 4>0.0 5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3.4 6±0.8 7 3.0 7±1.1 0<0.0 5
調查顯示,92%的學生認為思維導圖(線索)非常適合自己學習,認為微課視頻、測試(練習題)、案例視頻、操作視頻、互動平臺非常適合自己學習的學生較多,而選擇教學大綱、課程講義、知識擴展的學生較少(見表3)。
翻轉課堂是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的大膽嘗試,微信公眾平臺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符合智能手機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的現實。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教師可以在智能手機上快速發送視頻、音頻、圖片、文字、鏈接等,能構建內容豐富的學習資源庫,學生可以展開學習并通過語音功能隨時與老師、同學進行對話交流,構建個性化協作式學習環境。調查顯示,實驗組理論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第二次和期末理論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維度得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使用微信公眾平臺能滿足翻轉課堂教學要求,能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提高學習效果。

表3 實驗組對教學平臺適用性的評價[n(%)]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學習資源庫構建必須關注學生的需求。調查顯示,92%的學生認為思維導圖(線索)非常適合自己學習,因為思維導圖(線索)能直觀呈現知識結構及思維過程,構建知識的整體框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自我效能感[2]。88%的學生認為測試(練習題)非常適合自己,表明反復做練習是掌握知識的基本方式。90%、87%、82%的學生分別認為微課視頻、案例視頻、操作視頻非常適合自己,說明各類微視頻能滿足學生碎片化學習要求[3],受到學生的歡迎。而選擇教學大綱、課程講義、知識擴展的學生分別占20%、28%、33%,表明學生對枯燥的文本資料不感興趣。另外,隨著學習資源庫的不斷完善,教師可以創建容易記憶的自定義回復機制,將不同種類的學習資源進行分組,學生可以根據系統自動回復的資源獲取自身所需的學習資料[4],有效開展自主學習。
微信平臺是交流平臺。調查顯示,61%的學生認為互動平臺非常適合自己,表明仍有不少學生害羞或害怕交流,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微信學習社區。學習社區人員不宜過多,允許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針對學習內容反復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總之,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翻轉課堂是一種便捷易行的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改變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