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嵐,賈建芳,王 駿
(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與健康管理學院,上海 201318)
母嬰護理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性強、涉及面廣,學生常常反映難以掌握,而傳統教學方式過于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僅不利于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而且無法在課程教學中融入護理人文教育。PBL以學生為主體,著重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標準化病人(SP)的出現,被認為是學生從課堂到臨床實踐的良好過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提早進入職業角色,提升學生溝通能力。本文在母嬰護理課程教學中將PBL與SP相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及臨床思維能力,而且培養了人文關懷和溝通能力,將人文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
選取上海健康醫學院2016級護理本科專業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均為60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平均年齡為(20.0±0.6)歲,對照組平均年齡(20.0±0.3)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期末考試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1 標準化病人培訓 標準化病人是指接受過專門培訓的健康人,通過模仿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態度、情感,讓學生學習如何完成某項臨床工作,并充當評估者及教學指導者[1]。為使SP的評價考核更專業,本研究中SP均由培訓后的教師扮演,發揮患者、評估者及指導者作用。
1.2.2 方法 兩組教師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教學經驗,教學內容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選擇。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師先講解母嬰護理相關內容,然后給出模擬案例、提問,學生6人一組,進行討論,最后教師總結歸納。觀察組采用PBL結合SP教學法,學生6人一組,授課內容相同。教師課前設計問題,利用模擬案例提問,安排學生查找相關書籍,組織討論。課堂上由教師扮演SP,模擬疾病臨床表現,各組派代表同SP溝通交流,采集病史,必要時教師提供相關檢查結果,學生分組在課堂上討論,通過護理評估,得出護理診斷,確定護理措施,派代表陳述。護理措施中的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以直接與SP溝通交流的形式展示出來。SP對各組表現分析點評,糾正不當之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1 理論考試 分為基礎理論知識考試(客觀題,檢測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及掌握情況)與病例分析考核(主觀題,考查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各50分,滿分100分。
1.3.2 SP考核評價 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情況、臨床思維能力以及與溝通能力。因課堂時間有限,此項考核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教師提供典型病例,觀察組和對照組學生均參與該測試,且每位學生都必須與SP交流。測試后,SP評價學生表現,每項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優、良、中、差和很差,對應分數為5分、4分、3分、2分和1分。
1.3.3 學生滿意度評價 每個教學單元結束后向學生發放自制問卷,從學習興趣激發、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臨床思維能力提高、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培養6個方面進行滿意度調查,每個方面都有5個等級,分別為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和很不滿意,對應分數為5分、4分、3分、2分和 1分。
1.3.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觀察組基礎理論知識考試成績與對照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病例分析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 基礎理論知識考試成績病例分析考核成績總分觀察組(n=6 0)對照組(n=6 0)4 4.2±2.1 4 3.7±2.3 4 5.5±3.4 3 7.8±3.7 9 0.1±2.7 8 1.2±2.4 t值P 1.0 1>0.0 5 9.1 3<0.0 5 8.8 6<0.0 5
觀察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SP考核評價結果比較(±s,分)

表2 兩組SP考核評價結果比較(±s,分)
組別 理論知識應用情況4.3±0.2 3.4±0.3臨床思維能力觀察組(n=6 0)對照組(n=6 0)4.3±0.2 3.3±0.3溝通能力4.5±0.2 3.5±0.4 t值P 6.9 6<0.0 5 8.1 6<0.0 5 9.0 3<0.0 5
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s,分)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 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4.6±0.2 3.5±0.2觀察組(n=6 0)對照組(n=6 0)學習興趣激發4.5±0.2 3.5±0.3自主學習能力培養4.5±0.3 3.3±0.3臨床思維能力提高4.5±0.2 3.5±0.4溝通交流能力培養4.5±0.3 3.5±0.3團隊合作精神培養4.4±0.4 3.5±0.3 t值P 7.9 3<0.0 5 8.3 4<0.0 5 7.7 6<0.0 5 8.0 5<0.0 5 8.6 8<0.0 5 7.6 3<0.0 5
現代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情感3方面,三者缺一不可。護理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服務對象是人,是有身心疾病的患者,所以護理學具有特殊性,護理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護理技術外,還要具備較高的護理人文素質[2-3]。母嬰護理課程內容專業性強、涉及范圍廣,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難度大。傳統教學過于重視知識傳授,忽略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不僅不利于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并且對教學質量提升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如何將護理人文教育有機融入母嬰護理教學,需要教師精心構思和設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同時促進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勝任將來的臨床工作,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
PBL教學法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e Master大學首次提出,其以學生為主體,著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目前已成為國際醫學教育界通用的教學方法之一[4]。1964年,Abrahamson和 Barrows為提高醫學生臨床技能,首次將SP應用于醫學教育。有研究表明,將SP應用于教學實踐是醫學教育的重大突破,其模擬了臨床真實環境,可有效彌補臨床實踐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醫學生對臨床課程的學習興趣,并使其提早進入醫生角色,增強醫患溝通能力[5]。
護理專業學生和醫學生雖存在一些不同,但兩者間有著更多共性。本次研究將PBL和SP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以問題為引導,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由教師扮演SP同時充當學習效果評估者與教學指導者角色。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項成績明顯提高,且學生教學滿意度明顯升高(P<0.05),說明該教學模式可有效提升母嬰護理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教學過程中,教師轉變了傳統講授者的角色,以引導者與輔助者身份,與學生近距離接觸,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缺陷,還拉近了師生距離,培養了師生感情。
本研究發現,將PBL與SP相結合,通過教師課前提出問題,發放預習資料能有效縮短學生課外學習時間,使學生獲得大量臨床技能實踐機會,鞏固理論知識,增強知識應用能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扮演的SP可以根據情況在溝通中設置一些問題,相較于傳統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可有效培養學生病史采集及溝通交流能力,使學生對護理職業、患者、護患關系形成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贏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減少護患糾紛,對學生成長大有裨益,具有很強的實用性[6]。
綜上所述,PBL結合SP教學法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但該方法需要教師花費大量課外時間,在某種程度上會限制其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