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徐子金,楊宇秀,陳 慧
(江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5年)》,將原藥物制劑技術、中藥制藥技術、化學制藥技術、生物制藥技術、生化制藥技術、苗侗藥物生產與應用技術6個專業合并為新的藥品生產技術專業(以下簡稱“新專業”)。新專業課程設置既不該直接復制原專業課程設置模式,更不能是對6個專業課程的簡單拼湊。而目前,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等部分少數院校對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做了修訂,但在課程體系構建和優化方面仍存在不足,大多數院校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尚不規范[1-2]。本研究基于德爾菲法,探索高職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旨在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藥品生產技術教育的發展。
研究小組成員包括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教學及教學管理人員、制藥企業生產技術管理人員等,具體由藥學系主任1人、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專任教師3人、制藥企業生產部經理1人、制藥企業車間主任2人構成。研究小組的主要任務是編制“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核心能力專家咨詢表”和“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專家咨詢表”,確定咨詢標準,選擇合適的有代表性、權威性的專家參與,并負責對專家咨詢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
本項目專家咨詢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核心能力咨詢,在確定了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核心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階段的課程設置咨詢。研究小組成員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參照原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于教育教學及生產實踐經驗并結合相關專家預咨詢意見,編制了“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核心能力專家咨詢表”。該咨詢表主要由3部分構成:前言、核心能力評分表和專家基本情況,其中核心能力評分表包括與核心能力相對應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及選修課程。咨詢表同樣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3-4]。
德爾菲法主要依據專家意見得出研究結果,因此,咨詢專家的選擇對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結合我國制藥行業發展歷史和現狀,本項目專家納入標準如下:藥學、藥劑學、中藥學相關專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副高級以上職稱,從事藥品生產領域工作10年以上,對本項目的開展有較大興趣,對藥品生產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有科學獨到的見解。本研究共選取30名專家進行咨詢。
采取會議方式和電子郵件方式發放咨詢表。采用界值法對相應的指標進行篩選,條目重要性平均分值(Mj)、滿分率(Kj)為高優指標,變異系數(Vj)為低優指標;高優指標的界值=均數-標準差,得分高于界值的指標入選;低優指標的界值=均數+標準差,得分低于界值的指標入選。若某一項指標的3個數值均不符合界值標準,則刪除指標;若其中2個數值不符合標準,則課題小組討論再做決定;若只有1個數值不符合,則保留該指標;同時結合專家意見,對相關指標進行修改和調整[5]。
第一輪和第二輪咨詢分別發放調查表30份,有效回收30份,回收率均為100.00%。第一輪共有22位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占73.33%,第二輪共有16位專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占53.33%,表明專家對本項目的積極性很高。專家權威系數為0.81~1.00,平均值為0.92,說明本項目選擇的咨詢專家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保證了結果的可靠性。
在核心能力咨詢中,各指標重要性評分為3.22~5.00分,滿分率為34.4%~100.0%,變異系數為0.00~0.26。課程設置咨詢中,各指標重要性評分為4.12~5.00分,滿分率為46.2%~100.0%,變異系數為0.00~0.17,說明專家意見集中程度和協調程度均較高。兩輪專家意見的Kendall’s W及其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兩輪專家咨詢Kendall’s W及其顯著性檢驗結果
根據界值法計算兩輪咨詢的界值,結果見表2。

表2 兩輪咨詢界值表
2.3.1 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藥品生產技術作為醫學、理學、藥學、工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其核心能力較一般學科更加多元化。最終本項目確定核心能力分為協調管理能力、分析決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職業發展能力五大方面共26個細目。結果表明,排在前6的能力是生產技術分析能力、工藝操作能力、設備操作能力、身體素質、藥品法規分析能力及計算機操作能力。
2.3.2 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設置 根據核心能力咨詢結果,參考相關院校現有課程和配套教材,最終確定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設置表,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三大類別共33門課程,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咨詢結果
本專科院校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基本是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及省教育廳的政策要求設置,各院校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上差異性不大,也沒有太大的調整空間,因此本文沒有將公共基礎課程納入。
我國制藥工業不斷發展,制藥水平不斷提高,對藥品生產技術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本項目將核心能力引入課程設置研究,旨在確保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目的性。核心能力咨詢結果表明,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的核心能力已經由傳統單方面強調操作技能轉變為對綜合能力的要求[6-7],涉及生產的財務、人員管理以及社會交往能力,包括團隊合作、禮儀、宣傳、公關、談判、執行等多方面能力,這也體現了社會和行業人才需求的轉變。
專業課程設置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綜合考慮培養目標、知識結構和體系、總課時、教材、師資等一系列因素,其中培養目標是決定人才培養是否與社會需求相契合的重要因素。本項目根據核心能力指標,在課程設置中合理劃分類別:人文社科類課程著眼于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專業基礎課著重強調基礎知識結構,有利于專業課程的學習;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強調與藥品生產技術密切相關的質量管理、制劑工藝、分析檢測、設備運用、法律法規等內容,營銷心理學和職業禮儀類課程作為補充,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拓展就業渠道[8-9]。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課程考核分考試和考查兩種方式,成績采取百分制,考查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考試由全校統一安排時間進行,凡有國家統一能力等級考試的均參加統考。在實習期間,由實習科室(部門)進行不定期考核,結束時由實習科室(部門)給出實習鑒定,根據學生實習期間表現采用優、良、中、及格、不及格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成績不合格者不予以畢業[10]。畢業考試為專業技能考核,考慮到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生進實習點前組織考試。畢業考試內容包括藥品生產技術專業基礎綜合知識、專業綜合知識,學生獲取的專業相關資格證書可代替專業綜合知識成績。修滿本專業規定所有課程且成績全部合格,完成畢業實習、畢業考試,并符合教育部、省教育廳及學校學歷管理要求的學生,授予其國家全日制普通專科(高職)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畢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