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娟
(錦州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2017年1月13 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強調,要切實把辦學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2017年2月19日,遼寧省教育工作會議強調,注重內涵發展,持續深化教育改革,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開創全省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為遼寧扎實推進振興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備醫學及管理學相關知識,適應我國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醫藥衛生管理專門人才[1]。管理人才的培養側重管理能力,而實踐教學是培養管理能力的關鍵環節,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實踐教學設計,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管理能力,使學生符合用人單位要求,使其專業知識、技術、能力能夠促進學生職業、事業發展,而這也是本科院校在強化供給側改革中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各醫學院校針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紛紛進行改革,總體來說符合國家對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的要求。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共140~160學分,實踐課21~24學分,占總學分的15%[2]。目前,各校都建立了實踐教學中心,并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具備醫學及管理學相關知識,適應我國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醫藥衛生管理人才(見表1)。

表1 部分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人才定位不準確[3]。另外,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較差,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不足。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通過查閱試卷分析報告可以看出,97%的試卷分析報告在“考試結果反映出的問題”中提道:案例分析平均分較低,學生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不足。
雖然大部分院校改革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倡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BL)、案例教學(CBL)等,但無論是哪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均側重于知識傳授,對管理能力培養不夠。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目前開展的案例教學將學生分為6組,每組5人,學生針對案例進行分析,評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這種教學法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很難從管理者角度思考問題,也就是沒有在“角色內”,而是在“角色外”,而在“角色內”思考問題與“角色外”思考問題的角度、思路有很大不同。在“角色外”進行評價、決策,提出的對策多是理想化的,缺少綜合性考慮。筆者對此深有體會,如在選擇培訓方法、對各種培訓方法的有效性進行比較時,對于授課培訓法,學生紛紛指出其缺點,而忽略了該方法具有成本低、省時、適用于知識性培訓等優點,原因就在于學生沒有在“角色內”,沒有從管理者角度考慮預算、成本、效益等問題。
美國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非常注重實習實踐,實踐教學一般為兩年,而且學員在結束學業時,需要結合實踐經歷,針對某一問題完成畢業課題[4]。而我校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多是三年半理論學習+半年實習,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踐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沒有區別,主要是到各臨床科室輪轉、輔助寫病歷等,沒有專門的負責實習全程管理的帶教教師,缺乏完善的實習考評制度和考評標準,導致學生對實習實踐不夠重視,管理能力培養效果不佳。
改革考核方式,實行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模式,形成性考核針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考核,要求教師根據課程特點設計至少4種考核形式;終結性考核縮減對記憶類知識的考核比重,增加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考查。但教學中,常用形成性考核為:考勤、階段測試(多為選擇題)、案例分析、作業等。衛生事業管理概論、醫院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行政管理等管理能力培養的核心課程都采用這種考核形式。這些考核形式的特點是容易考核、容易評定,但對學生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的提高沒有太大幫助。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沒有相應激勵機制,教師只是根據教學要求設定考核形式,并沒有根據學科特點、人才培養要求設計適宜的、有助于提高學生管理能力的考核形式。
首先,利用實踐教學中心、PBL教室開展實踐教學,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其次,開展雙師型教師培訓,一方面把教師派到實踐教學基地學習,另一方面聘請行業專家,包括專家型教師和技能指導型教師。專家型教師通過專題宣講會,介紹行業、領域發展動態,人才需求類型等,指導青年教師進行實踐課程建設、課程標準制定;技能指導型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專業技能大賽,對學生進行技能指導等。
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的是衛生事業相關機構的管理者,而目前學生扮演的角色主要是被管理者,使其很難全面思考問題、做出決策。因此,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為學生提供綜合性案例,使學生在“角色內”思考問題。因此,選擇案例要涉及各種角色,如管理者、利益相關者,即醫生、護士、患者、家屬、藥品生產企業負責人、銷售代表等,通過在一個個場景中做出決策、執行任務,鍛煉學生語言表達、溝通協調、組織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管理思維[5]。
根據專業發展要求,明確實習、實踐目標及要求。比如醫院實習的目標是要使學生了解醫院各部門的工作內容和管理現狀,促進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管理能力。將實習、實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重點科室輪轉實習,在院辦、醫務科、質控科、科教科、護理部、總務科等科室各輪轉一個月,熟悉輪轉科室的工作職責及流程,初步了解醫院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情況。每輪轉完一個科室提交一篇學習總結或論文;第二階段,實行項目負責制,安排學生參與某些工作或專題調研,為解決科室存在的問題出謀劃策,結合實際情況完成一篇論文,同時對完成的論文進行專題或案例主講。
首先,學校層面加強形成性考核方案的頂層設計,成立專家小組對各門課程考核方案的有效性進行論證。另外,對采用不同考核形式的教師工作量進行核定,給予獎勵。
最后,完善考核形式,增加角色扮演、無領導小組討論、決策模擬競賽、公文處理模擬、實際問題解決等情景模擬形式的考核,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轉變為處理、解決問題能力。
再次,完善實習、實踐考核方案。將實習、實踐成績納入學分系統,安排專門的帶教教師,對學生實習全程進行管理,確保實習質量。嚴格執行畢業論文考核制度,論文的選題要結合實習、實踐中參與的專題和專項調研,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做好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