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張瑞春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人類教育實踐活動的三種主要形式,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石,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內容和方式上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條件的限制,使其處于缺失狀態,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父母作為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作為子女的第一所學校,對子女一生教育的啟蒙和健康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全面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家長一般都會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和中小學階段教育,而孩子進入大學后,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作為成年人,可以做到自主學習、自我管理、心理健康、目標清晰、行動及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然而我國的教育現狀是,孩子剛從應試教育的高考中解脫出來,很容易隨波逐流,跟隨大眾觀點直線松懈下來而一發不可收拾,完全忘記了人生的奮斗目標和理想。大學階段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轉化、穩固的特殊時期,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在他們迷茫彷徨時期,及時與子女溝通交流,循循善誘,就能夠使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校園里開展的,高校通過日常的管理、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氛圍的感染等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家長從心底里認為,孩子在學校會接受全方位的培養教育,自己就不用多操心了。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主要實行以輔導員為主體的管理模式,很多高校都達不到國家教育部規定的高校總體上要按照不低于1∶200 的師生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這一標準,有的甚至達到了1∶500 以上。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雖然與學生朝夕相處,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但面對如此龐大的學生隊伍,初出茅廬、經驗甚少的輔導員并無力顧及每一位學生。
而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種量身定做的教育,它能夠一對一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家庭教育會針對子女的年齡、個性特點、心理特征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需要,及時地發現大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實時地、有針對性地改變教育方法、變更教育內容,從而彌補高校大眾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假期里,家庭教育更是表現出其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一面,暫時接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學生進行不間斷的教育,確保大學生學習、生活等順利地進行。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道:家庭作為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 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無比注重家教,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社會和諧、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基點。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發展的脊梁,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能否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價值,對于促進國家繁榮昌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離了它就相當于萬廈高樓缺少地基,但從目前的大學教育來看,家庭教育在大學階段幾乎處于一片空白的狀態,很多家長忽視了它長遠性和終身性的特征。筆者根據在高校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總結了家庭教育在大學期間中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情形。
(1)有些家長認為,子女現在已經考入大學,天高皇帝遠的,想管也管不了他們那么多,孩子作為成年人,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家長是時候放手了,他們把孩子進入大學作為自己家庭教育奮斗的終點。
(2)有些家長整天忙于生計,沒有太多時間關注子女的教育問題,任由孩子自由成長,他們一直認為,大學階段,家庭只要提供子女充足的物質條件就可以了,而教育是學校的責任,殊不知大學階段才是術業有專攻、全面培養素質、超越別人的黃金時間,而這些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需要家長的督促和適當的引導才能有所成效,否則孩子會忘乎所以。
(3)有些家長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對子女所學習的專業不甚了解,對大學生活完全沒有概念,雖然內心很希望能夠給子女提供一些人生幫助,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們根據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的不同類型的家長,將其教育方式簡單地分為以下三種。
(1)強迫式。我國傳統教育觀念中,總是要求孩子循規蹈矩,不能有絲毫越軌行為,一旦犯了錯誤,家長便會對其進行嚴厲、高壓、強迫命令式的教育,迫使孩子就范。豈不知這種強迫式的教育嚴重扼殺了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容易造成孩子順從、拘謹、懦弱、依賴和缺乏自信等性格,或者是走向另一個極端,自閉、壓抑、冷酷、叛逆、易怒、殘暴。事實證明,強迫式教育不僅不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與發育。
(2)溺愛式。現在的社會,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對于孩子毫無原則地一味遷就、姑息,甚至滿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孩子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父母的辛勞熟視無睹、心安理得,慢慢地就會形成懶惰、性情孤傲、野蠻霸道、自私任性、心胸狹隘、缺乏責任感等不良性格。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在成長中經不起風雨和挫折的打擊,總是把別人對自己的愛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替別人著想、關愛他人,總想不勞而獲,不愿意接觸人群,更加不善于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從而導致他們進入社會到處碰壁。
(3)放任式。隨著現代社會生活壓力的增大,父母整天忙于生計,對孩子不管不問,更不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約束、引導和糾正。有些家長認為,既然把孩子送到學校了,學校和教師就要對其承擔一切責任,對孩子的行為不管不問,任由其自由散漫發展。自我約束能力差的學生很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無組織紀律、集體觀念等不良習慣,從而貽害終身。所謂“養不教,親之過”,指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不僅要養好,更要全力教好。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只有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他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管多了反而會適得其反。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在孩子發展的關鍵時期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才不會使他渾身帶刺。
當前高校管理中,大學生家庭教育并沒有完全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之中,家校之間合作意識淡薄,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
首先,學校在家校聯系工作中存在滯后性。有些學生對家長只報喜,不報憂,一般都是學生在學校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后,如再三違反校規校紀、多科考試不及格而面臨留級或退學、身心出現嚴重疾病或困惑等,才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以便尋找共同解決問題的措施。其次,學校沒有建立有效的家校溝通平臺,比如類似于中小學階段教師經常采取的家訪方法、 家長主動到學校了解情況的方法或定期召開家長會等,這些溝通方式在高校開展極為不便,家長很少主動與學校取得聯系,或者詢問學生當前的狀況并進行因勢利導。雖然這些方法不便開展有其客觀的原因存在,但雙方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會使家長對孩子情況的了解存在片面性、局限性和表面性,出了事后會導致家校互相推卸責任。
我國大部分家庭注重對孩子的智育,一味地追求高分、追求成績,而忽視了對孩子個人素質的培養。家庭教育在塑造個人素養方面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優勢,因為它具有終身性和反復性的特點,孩子從小受家庭的熏陶,對他一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然而個人素養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須通過行為主體的反復實踐,不斷地被消化、吸收,最終得到鞏固。再者,它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生實踐活動的深入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如果家長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培養他良好的個人素養并持之以恒,將會使大學生終身受益。
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大學后,不再關注孩子的心理素質,而是把主要的精力轉移到對其經濟上的支持,導致有些同學人際交往障礙,法律意識淡薄,性格偏激,愛走極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被無限放大,小到同學關系緊張、處理不好宿舍矛盾,大到誠信喪失、價值錯位、道德失范、違規亂紀、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在鐵窗中度過余生。我們不能把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清華大學劉海洋傷熊案、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案等事件的責任完全歸咎于高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必然要擔負起它應該承擔的責任。為了避免更多的具有高學歷的大學生誤入歧途,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品質,家庭教育更要發揮其積極作用。
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放松了對知識的追求,平時都不大學習,為了應付期末考試,才在考試前突擊強化記憶,考完了,知識也還給老師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如今的大學生已不再是天之驕子,很多人專業水平不高,動手能力差,缺乏實際經驗,抗壓能力弱,畢業后面臨眾多的困難,比如就業難、生存難。學校的教育和引導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沒有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任由事態惡性循環,如此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還不如高中畢業生。
中國的家庭教育普遍缺失責任培養的意識,中國父母的育兒經就是孩子跌倒了會有人扶,孩子犯錯了會有人替他們承擔責任,這就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責任感,也對他人不負責任。中國的父母在年老時經常會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知道感恩,不孝敬老人,其實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關系。
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條件。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孩子法律道德教育、艱苦奮斗精神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生命價值觀教育、 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等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適時的點撥提醒,從而提高他們的責任意識,樹立服務社會的理想信念。
為了充分發揮大學生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以形成雙贏的局面,高校、大學生和家長三者之間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積極溝通。只有真正認識到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并引起三者共同重視,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關鍵時期,現在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對其以后人生的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接受全面培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為連接學校與家庭的橋梁和紐帶,要經常將個人的基本情況向家長匯報,遇到事情及時和家長溝通,不要認為“遠水解不了近渴”,患難見真情,任何時候,家都是那個最能無條件接受自己并支持自己的避風港灣。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家長,如何對子女進行教育,也是家長按照自己的方法施加影響。社會主義新時期,家長要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利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根據子女的個性特點,對其進行正能量教育,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同時家長也要創造機會多與子女溝通交流,科技發達的今天,手機可以實時實地進行視頻通話,努力營造溫暖、和諧、民主的家庭環境,這對子女健全人格的發展和未來的人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首先,學校可以建立家校聯動機制,以這樣的方式去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尋找合適的家校溝通的方式,尋找學校、學生、家庭三方教育一體化的結合點,最終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使家庭教育真正成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推動力量。
其次,學校應多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發展,可以利用學生開學報到和畢業典禮的機會向家長介紹學校的基本情況、 專業實施方案和未來就業方向及大學生在校的表現。平時也要注意利用書信、電話和操作方便、傳輸快捷的QQ 群、電子郵件、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新媒體,將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學業獎懲、人際關系、交友等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讓家長知道學生的動態,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要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協助學校管理學生。同時高校可以定期安排、組織輔導員和班主任進行家訪,做好記錄并匯編成冊,高校通過建立家校網絡平臺、設置專門的組織機構或定期舉辦講座為家長講解家庭教育理論知識等,使家校合作教育逐步走向科學化、制度化,真正成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