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哈爾濱金融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自媒體(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于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力斯威里斯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將自媒體界定為:“We Media 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 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就是公民個人利用微博、微信、論壇、BBS 等載體發布自身所見、所聞的新聞事件。由于自媒體傳播主體具有平民化、多樣化、廣泛化的特點,相對于傳統的點對面的信息傳播舊格局而言,自媒體時代點對點的信息傳播具有低門檻易操作、個性化、交互強的特征[1]。
“話語”一詞,學術界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依據法國思想家福柯理解而言,話語是語言與言語結合而成的豐富而復雜的社會形態。話語是指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是社會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具有鮮明意識形態性的復雜語言符號系統,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實現其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語言行為。它呈現出鮮明的話語主體主導性、話語表達直接性、內容政治性、形式穩定性的特點[2]。
伴隨著工具和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突破,自媒體以博客、微博、微信、個人門戶網站等多種形態,多元化地展現在網絡平臺上。自媒體環境下,形成了“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更加開放和包容的話語體系。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如何面對挑戰,化風險為機遇,變被動為主動,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第一,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平臺。自媒體時代下,各種傳媒信息層出不窮,包含著無限可用的資源和信息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從靜態變為動態,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性。值得一提的是,自媒體傳播的即時性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過時性和陳舊性,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接收到由教育者篩選過的網絡信息,大大地縮短了知識傳遞時間,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對信息的篩選,真正地提升了學習效率。
第二,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傳統教育過程建立在課堂和書本上,更多的局限于“照本宣科”的講授方式,三尺講臺拉開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教育者無法及時接收到受教育者學習和心理等方面的反饋。自媒體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狹隘的尷尬局面,克服了空洞乏味缺點。教師與學生借助論壇、貼吧、博客等媒介進行交流,實現了單向信息傳播渠道向雙向信息傳播渠道的轉變,教育雙方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的情況、分享資源與心得體會,提升了教育實效性。此外,引入自媒體作為載體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授知識、 塑造價值觀形式上更加多樣靈活。自媒體環境下,教師和學生的身份是互動的,教師要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在網絡平臺上收集、整理、完善并發布各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時的角色是教育者,當他們從網絡上了解學生動態、搜集教育資源時,其身份又轉變為受教育者,反過來學生亦如此。這樣角色雙向互動式的教育方式使雙方能夠更好的換位思考,提升教學效果。
第三,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自媒體時代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提供了重要契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理念,使教育活動中教師擁有權威地位,與學生缺乏交流。自媒體形成了一個人與人平等溝通的平臺,使教育地位平等和交流方式互動,能夠拉近教育雙方的距離,這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學生也愿意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教師,大大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育德與育心的有機功能,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教師的話語權受到制約。大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力和認同感極強,自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可以自行運用自媒體學習,從而忽視了教師授課環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較之學生思維更加傳統,對自媒體蘊含的巨大教育功能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教師的主體地位定會受到威脅和動搖,導致教師在自媒體的運用上落后于學生。另外,在自媒體環境下,打破了原來教師單一傳授知識和價值觀的教育模式,“去中心化” 的特征使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話語權受到挑戰[3]。
第二,思政教育的可控性受到沖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共同點是具有可控性,但是自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增多,傳播速度快,人們隨時隨地發表看法和觀點。信息魚龍混雜,缺乏權威機構和法律部門的監督,這對于正處于三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會產生不良影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作為第一道屏障能將大部分的垃圾信息和非法信息剔除出去。自媒體環境下,復雜多變的信息控制難度很大,一些學生分辨能力差,這也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敲響了警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戰。自媒體的發展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更加復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溝通模式已不適應新環境的要求,自媒體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自媒體空間的廣泛性、時間的靈活性特點,高校必須站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的高度,采取有效舉措,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實現。與此同時,自媒體條件下教師學生角色的對調使教育過程也需要改變,自媒體的虛擬性增加了教育針對性的難度。針對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快速、多元、互動等諸多特點,如何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自媒體的發展趨勢具有不可逆轉性,并且還在日益壯大,教育工作者要認清新形勢,積極主動地更新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要求理念先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斷適應網絡傳播載體這種新媒介形式,在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審視后,摒棄陳舊理念,加大專業投入力度,加快教育現代化,變封閉性、靜態性理念為動態開放性理念。要求將理念的創新滲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各個環節中,滿足大學生個人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與大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溝通,引導大學生提升自媒體時代的個人素養、 自我學習能力和服務社會才能。
自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話語要體現時代性、 生活性特征,更要面對實踐,貼近生活[4]。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要求內容更加新穎,融入時代精神,關注社會熱點事件,融入生活新元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符。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對黨的方針政策進行宣講、傳播時使用學生平時常用的語言,嘗試吸收網絡話語中的新鮮詞匯,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增添活力和魅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感染力,把社會發展的目標與學生的個人目標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社會價值的實現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的創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文本創新和實踐創新。一是文本話語創新,變革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倡導平等理念,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話語權,加強對學生實際需要的關注,教育話語的變革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和學生的本真訴求。二是實踐創新,在廣泛社會實踐調研和貼近學生實際的基礎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入挖掘精彩的題材,積極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在實踐創新中,要努力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新問題的提出者、新視角的探索者,新思維的發現者、了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語言話語和交流方式,從而不斷創新出適合大學生,并且能夠被其樂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空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威,實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