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榆林學院藝術學院,陜西榆林 719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充分發展,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公司的連續“提速降費”,無線網基本普及,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瀏覽網頁、觀看視頻、發表個人見解等。近些年,隨著網絡的普及而應運而生的網絡直播,呈現一種井噴式發展的態勢。2016年更是被稱為 “直播元年”,據2017年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網民已經達到7.10 億,其中參與網絡直播的網民高達3.25 億,占比超過4 成;網名的年齡結構中,青少年的數量達到2.87億,大學生的年齡階段主要為19~24 歲,占比達到48.1%。網絡是大學生了解社會和外部世界最便捷的手段,但網絡中各種轟炸式的新聞層出不窮,如果大學生不能很好辨別真偽消息,直接會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判斷,而且對網絡直播的受眾年齡階段調查發現,最廣泛的受眾就是大學生,因此網絡直播給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由于網絡直播興起的時間較晚,發展迅速,沒有官方的一個定義。網絡直播是主播主要利用移動智能設備的攝像頭,對生活、學習、比賽、文藝表演、發布會、旅游等進行實行直播,其他網友可以在對應的直播平臺上進行觀看,并可以利用彈幕與主播進行互動,同時可以采用虛擬禮物進行打賞。網絡直播的發展速度快,展現能力強,互動性強,非常便捷,內容豐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歡,同時也涌現出很多負面的問題。
網絡直播之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呈現飛速的發展,與自身的一些特點有密切的關系。首先是準入門檻低,沒有學歷文憑的限制,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有攝錄設備,比如說手機、電腦等,在直播平臺上注冊,就可以進行直播。對于在校的大學生來說,課余時間多,部分學生會選擇直接注冊成為主播,進行才藝成果展示、游戲代打、閑聊等。其次是便捷性和即時性,網絡直播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直播,大大增強了直播的熱度,人們只要下載相關直播平臺的APP,就可以打開看相關的直播,極大地豐富了日常的娛樂生活。網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互動性和參與性,網友可以通過彈幕的形式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與主播進行實時互動,主播對網友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網友可以直接參與其中,增加了用戶體驗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價值取向,選擇自己喜歡的直播進行關注,甚至可以從虛擬的世界延伸到現實世界,參加主播舉辦的一些活動等。
大學生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于形成階段,特別容易受到各種思潮和價值觀的影響,這就對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合理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話題。近些年,網絡直播迅速崛起,給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不小的沖擊。
(1)網絡直播有效拓寬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徑與方法。網絡直播也可以為開展教學服務,諸如現在的新東方、中公、華圖、京佳等培訓教育機構,都會采用直播的形式進行網絡授課,學員除了可以在線學習課程外,還可以進行實行互動,與授課老師進行線上即時交流,及時反饋信息,極大增強網絡授課的效果。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直播平臺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思想政治教育,活躍氛圍,化無形的教育于有形的載體當中,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網絡直播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知識支撐。網絡中的教育直播內容可以讓大學生了解本專業的前沿動態、發展趨勢、未來就業前景等,拓寬知識面,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尤其對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專業展示度高,內心有強烈被認可的需求,通過網絡直播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藝,形成自己的網絡朋友圈,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不斷提高自己,充分地表現自我,增強專業知識與技能,不斷提高文化素養,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知識支撐。
(1)網絡直播中的不良思想、輿論導向,制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
網絡直播帶有明顯的營利性質,如果正式簽約的主播平臺會給簽約費或者小時費,粉絲數量越多,報酬越高,同時粉絲根據對主播的喜好程度,可以選擇給打賞禮物,這也是正式簽約主播和業余主播的一項收入。因此,不少主播為了博眼球,吸引粉絲數,做出一些庸俗、低俗、媚俗的內容,即“三俗”的直播內容,大學生還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有效的辨別,有時候出于窺探欲,也會主動去觀看這些“三俗”內容,沉溺于此,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甚至帶來損害。同時也有諸如金錢至上、極度享樂主義、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等思潮,難免被不良企圖的組織或個人利用起來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大學生的價值觀還處于形成階段,各方面都不成熟,想要獨立和自由,但是還沒有做好承擔責任與義務的準備,如選擇盲目跟從,難免會做出一些非理智的行為,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阻礙,制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
(2)網絡直播帶來的情緒消費觀念,束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
網絡直播中主播與網友可以進行充分地交流,網友有極強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再加上個別主播的誘導,網友就會頻繁給其刷禮物。大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做事情容易沖動和情緒化,再加上一時興起,造成沖動消費和情緒消費。對于還沒有收入來源的大學生來說,沖動的情緒消費可能就是自己一周、一個月甚至半年的生活費,用父母辛苦賺來的錢去刷禮物,無論從理性還是道德層面都是不可取的,束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的開展。
(3)網絡直播影響大學生學業與未來的就業,削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近幾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18年畢業生人數更是高達820萬,無形中對我們的大學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必備專業知識技能,還得具有可遷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大學期間除了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不斷地參加實踐活動,增強自己的可遷移技能,即具體能為用人單位做什么,帶來什么效益,同時還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自我管理技能。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每天耗費在網絡直播中的時間日益增加,而且參與的網絡直播內容多以娛樂為主,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學業和未來的就業,直接削弱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針對上述網絡直播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筆者提出了以下應對措施:
(1)從法律、制度、管理層面約束網絡直播,改善網絡直播生態環境。網絡直播的興起時間較晚,2016年是網絡直播飛速發展的黃金年,網絡直播的相關法律法規還比較少,目前出臺的也還不完善,不能滿足現行的網絡直播的市場環境,給投機取巧者留有鉆空子的機會,污染整個網絡直播的環境,讓“三俗”內容能夠遍地橫生,更有一些網絡直播充斥著網絡暴力。這就需要相關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以及行業標準,提高網絡直播的門檻,嚴禁在直播中出現違法亂紀內容,凈化網絡直播的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施行,必須得有相關部門的監管,否則也是形同虛設,起不到威懾作用。人工監管具有滯后性和落后性,需要相關的軟件進行輔助,健全實時舉報途徑,讓觀看直播的觀眾成為舉報違法亂紀內容的主力軍,同時在網絡直播的平臺中加強宣傳,時刻提醒主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文明直播,傳遞正能量。(2)加大對高校學生活動的投入,打造精品系列活動,有效轉移、吸引大學生的注意焦點。大學期間,擁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時間,針對大學生,各個高校都應該開展更多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將活動做扎做實,堅決摒棄流于形式的作風,真正地將廣大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不斷進行調研與總結,開展切實符合大學生實際需求的活動,大學生將不會把更多的娛樂時間花在網絡直播上,真正將大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3)宣傳網絡真偽信息辨別技巧,提高大學生對網絡直播內容的辨別能力。網絡中魚龍混雜,具有匿名性和隱藏性,大學生普遍辨別真假的能力有限。院系可以在官網、 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博等媒體平臺上加大宣傳網絡真偽信息辨別技巧和方法。同時,輔導員班主任在這一方面更應該加強宣傳教育與引導,開展主題班會,傳授辨別網絡真假信息的能力,如果條件允許,請相關的專家學者進行座談,讓學生正確看待、文明使用網絡直播。
網絡直播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網絡直播“雙刃劍”的特性,有的放矢,采取正確的方法和途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利用一切正面因素,挖掘網絡直播對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引導大學生避免走入網絡直播的“三俗”內容,健康上網,文明使用網絡直播,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和全過程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