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楊璐璐
(吉林動畫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吉林長春 132000)
專業英語教師是實施雙語教學的主導,教師水平的高低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好壞起著決定性作用。加拿大學者科林·貝克指出,在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四個變量中,教師是雙語輸入的主要變量之一。教師的雙語能力、雙源文化背景以及教學能力與態度是直接影響雙語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1]。航空英語教學的學科跨度較大,要求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英語知識、流利的口語表達、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知識,還要具備航空知識和陸空對話等專項技能。然而,從目前我國航空英語教師的師資狀況來看,完全具備上述條件的人才十分有限。因此,關于航空英語教師能力提升的學習路徑研究勢在必行。
目前,國際公認的高校英語教學可分為通用英語(EGP)和專門用途英語(ESP)兩大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學模式旨在使學生掌握語言的基本技巧,如聽、說、讀、寫等,側重日常生活情境的交流;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關注與某種特殊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的特定目的和需求開設的英語課程。1987年,Hutchinson 和Waters 根據不同目的和使用環境,將ESP 分為學術用途英語(EAP)和職業用途英語 (EOP)[2]。EOP 是ESP 的一個分支,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的教學理論內涵就是分析和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個人需求和工作崗位的需求,培養學習者在職場中的英語交際能力,注重教學的真實性和職業性。
近年來,為了培養更適合職場需要的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國內外學者已經開展了關于EGP 與EOP 的融合性研究,使學生能夠在通用英語和職業用途英語之間平穩過渡,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目前的航空英語教師隊伍可劃分為以下兩種類別:(1)英語專業出身的教師。擁有英語語言相關方向的學位,教授的主干課程為大學基礎英語課程。后來由于工作需要或個人愛好,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開始教授航空英語的相關課程。此類教師的特點是具備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對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講課時更傾向語言技巧方面的引導,但是航空專業知識欠缺,對相關理論的了解不夠深入,缺乏行業實踐經驗,對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引導十分有限。(2)航空專業出身的教師。航空相關專業畢業或本身為航空領域的從業人員,有過留學經驗或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開始教授航空英語的相關課程。此類教師的特點是具備相關行業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注重專業內容的授課,善于通過一些飛行實例引導學生,授課內容專業性強,但是缺乏英語技能和教學方面的專業訓練,跨文化知識相對薄弱。
在這兩類教師中,英語專業出身的教師占據主流比重,尤其是一些地處偏遠或知名度不高的航空院校,很難招聘到有留學經驗或者英語表達能力強的航空專業教師,專業教師的英語水平相對薄弱,因此,幾乎全部航空英語類課程都是由英語教師承擔。而英語專業出身的教師由于受到專業跨度大、 文理學科差異等限制,很難在短時間內勝任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航空英語課程如ICAO 考試、機械英語、飛行動力學英語、陸空對話等。而且,絕大部分的教師本身都同時承擔著大學英語教學等其他教學任務,能夠留給專業英語學習的精力與時間十分有限,因此很難保證教學效果。綜上所述,航空英語教師在很多方面都有待提高,探索提升航空英語教師素質的有效學習路徑十分必要。
教學反思是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個人素質的有效手段,是每位教師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陳琦等人指出:教學反思(Reflective Practice or Reflection)是教師通過自己教學活動來分析自己所做出的某種行為、決策及所產生結果的過程,是通過提高教學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手段[3]。申繼亮等人認為教學反思是教師及教學認知的重要部分,是一個能動的認知加工過程,是情感與認知密切相關并相互作用的過程[4]。航空英語作為國內產生較晚的一門學科,只有依靠教師們不斷的教學反思才能夠實現迅速發展。
EGP+EOP 教學模式緊跟國家對航空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為完善高校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理論提供了新思路,但其教學效果需要廣大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得以保證。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在EGP+EOP 教學模式下,航空英語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反思來探究如何在EGP 教學中滲入航空專業知識;EGP 向EOP 教學如何平穩過渡; 如何在EOP教學中強化EGP 基礎英語技能;如何教學生區分航空專業術語和基礎詞義等等。因此,教師需從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和教學設計等多個方面都要對現有的航空英語課程進行創新性改革。在實踐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實現對自身知識體系的拓展與重構,進而產生一套符合航空專業學生、 符合自己本校的特色的教育理念。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它可以顯著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成績,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促進團隊精神的建立,因此得到教育界的廣泛好評[3]。
EGP+EOP 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僅要懂得英語語言技能的教學方法,又要懂得相關專業的知識。Dudley-Evans 和St.John 指出,如果無法實施合作教學,ESP 教師英語要與學習者充分合作,因為他們掌握的專業知識更多[5]。但在廣大地方院校和專科院校中,學生本身掌握的專業知識也比較有限,所以,EOP 教師的合作對象應以本校的專業課教師以及相關專業的資深企業人員為宜。
因此,為提升航空英語課程的整體授課質量,英語教師可與航空專業課教師結成對子,形成合作機制。英語教師向專業課教師講授基礎英語及跨文化交際知識,此外還要強化航空英語詞匯的學習記憶技巧,并為專業課教師提供相關的英語學習資料和網站等。與此同時,專業課教師應向英語教師講解航空專業知識和行業發展動態,對一些復雜專業的理論進行重點輔導。如果條件允許,專業教師還可帶領英語教師參觀飛行實訓基地,了解各種航空設備,讓英語教師有更加直觀的學習體驗。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英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都能得以迅速成長,形成合作共贏、同步提高的發展模式。
校際交流是指學校之間的教育和學術交流[6]。校際交流可以增進同類學校間的了解,學習對方的先進理念,在教學資源方面互通有無,有助于交流雙方的共贏發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校際交流一直受到廣大教育界人士的重視,尤其是互聯發展的今天,校際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得以迅速提高,校際交流的范圍也不止于全國,跨國校際交流已成為體現院校發展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標。在這種大趨勢的推動下,學校之間的各項合作能夠得以更好地實現。
為發揮EGP+EOP 教學模式的最大效力,各大高校除了內部合作之外,還要加強校際合作,打造全國乃至全世界同行業教師發展與合作的平臺。校際交流應本著教學與教研雙向合作的原則開展各種教學和科研活動,以確保教師的持續發展。比如,航空英語教師可與其他院校的航空英語教師結成專業發展團隊,通過教學觀摩、教學比賽、集體備課等活動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還可以開展航空英語教學研究活動,共同合作完成某一相關領域的課題、共同研發航空英語教材或講義。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參與國內外教學或行業交流會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這需要各大院校的全力支持才能得以實現。比如,航空英語教師可參加航空相關的學術會議、行業會議以及峰會論壇等,了解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使自己在授課過程中有更多可以延伸的教育分享。
EGP+EOP 教學模式是在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的一項創新性嘗試,為了更好地發揮該教學模式的優勢,航空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提升則我素質,既精通英語知識、跨文化知識,又要熟悉航空專業知識,成為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雙向具備的高校教師人才。與此同時,相關院校也應盡其所能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以促進教師個人成長推動學院發展的良性發展戰略與建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