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覓,石晶瑩
(西南大學,重慶 40246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曾指出:“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圍繞著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三大根本問題”,高校黨校建設不斷加強,高校黨課成為對入黨積極分子和師生黨員進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傳統黨課往往存在課堂內容老化空洞、 授課方式單一、師生互動缺乏、受制于上課地點、時間限制等問題,在新媒體浪潮席卷下的當今校園,如何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上好黨課、講好中國故事,也需因時而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微黨課”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
“微黨課”目前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筆者認為“微黨課”的“微”應包含兩層意義:第一層,有“微型”“袖珍”之意,相對于傳統黨課動輒一兩個小時,內容相對宏大而言,“微黨課”時長通常在5~10min,往往以一個小概念、一個事例、一個人物為切入點,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給人以啟迪和共鳴;第二層,與“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聞客戶端)”聯系緊密,相對于傳統黨課有固定的上課時間、地點、聽課群體而言,“微黨課”往往通過微信、 微博等新媒體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和學習,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模糊老師和學生的身份界限,人人都可成為黨課的主講人,人人都可成為黨課的觀眾。
高校傳統黨課一般由好幾節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主題黨課構成,一節主題黨課時長在60~120min 不等,教學內容豐富、理論體系扎實,但由于授課時間較長,授課內容相對宏觀,理論知識所占篇幅較重,對大學生而言教學內容相對枯燥。同時,一堂傳統黨課面向的學生人數較多,同學們的知識構成、理論水平各不相同,課堂教學無法兼顧所有同學的認知和情感需求。而微黨課恰好能彌補這一不足,10min 左右的教學時間里,微黨課往往突出一個小知識點,將傳統課程內容分解,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把黨章黨規黨紀同身邊人身邊事結合在一起,把中央的決策部署和領導人的講話精神同大學生專業發展和成長成才結合在一起,內容突出“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點擊相關微黨課進行學習,將社會主義遠大理想同大學生自身奮斗目標聯系在一起,更易引發同學們的共鳴。
傳統黨課形式相對單一,多為理論講解、觀看紀錄片、學習文件等,同學們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而“微黨課”的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老師講授的視頻資料,也可以以Flash、PPT 的形式展現配以旁白解說,節奏緊湊,內容突出某個理論或時政知識點,不拖沓、不冗雜,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保證了教學質量。同時“微黨課”為在線學習方式,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為同學們提供了更加靈活便捷的學習形式,更符合當前“碎片化時代”的學習模式。
根據第4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8.02 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最高,達7.88 億,占比98.3%,;從我國網民的年齡段分布看,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其中20~29 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7.9%;從網民的職業分布看,學生群體比例最大,為24.8%;微信朋友圈、QQ 空間的使用率分別達到了86.9%、64.7%,種種數據顯示大學生已成為“兩微一端(微信、微博和新聞客戶端)”的主要用戶。
2017年3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提出,要“運用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和“兩微一端”等網絡新媒體,創建網上黨建園地、網上黨校等黨員教育平臺”。“微黨課”的出現創新了黨課的傳播載體,除了可以面對面直播,還可以通過網頁、手機APP、微信、微博等平臺吸引大學生廣泛參與,擴大了黨課知識傳播的覆蓋面,普通大學生通過學習了解黨課知識,有助于他們端正入黨動機,了解入黨流程,不斷加深對黨的認識,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高校傳統黨課的授課教師一般由高校各級領導、專家學者或思政課教師構成,他們往往理論水平較高,講授技巧豐富,但授課內容受到個人經歷、所學專業的限制,由于常年上同一門課程,授課內容相對固定,不易出新,導致課堂內容與新時代脫節,加之授課教師與同學們年齡上的差距容易產生思維代溝,課堂氣氛沉悶。教學過程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記的單向傳輸,“傳幫帶”作用并不顯著。
相比而言,新媒體倡導傳播者與受眾的平等對話,“微黨課”的授課教師更加“草根化”,打破專業、學歷、資歷的限制,讓更多普通教師黨員甚至學生黨員參與其中,主講人可以是一個團隊,發揮各自所長,利用網絡資源充分做好課前準備,講授內容更“接地氣”,將深奧難懂的體系化理論轉化為大學生易于接受、 樂于傳播的精神食糧。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微黨課”學習黨的最新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分享、留言等形式與課程設計者、其他觀眾及時交流,有利于課程設計者不斷調整和改進課程結構;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平等性、民主化傾向使教與學之間的絕對界限被模糊化,大學生自己也可以成為“微黨課”的設計者和參與者,在設計和制作“微黨課”的過程中,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不僅加深了對黨的認識和理解,還能有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互聯網時代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輿論環境紛繁復雜,高校是各種意識形態的匯集地,大學生具有較高文化素質、 較強學習能力的同時,心理上又處于獨立思考、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極易被社會思潮所影響,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對辦好社會主義大學至關重要。高校創新黨課教育模式,促進高校傳統媒體同新媒體融合發展,對創造良好的校園輿論導向,引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社會文化價值觀多元化沖擊的今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通過互聯網滋生蔓延,而當前中國網民的主體正是以“90 后”“00 后”的大學生群體為主,他們是在改革開放紅利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沒有經歷過中國社會大的歷史變革,沒有體會過建國初期的篳路藍縷,沒有感受過改革開放初時的艱難探索,但他們日后將成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的中堅力量,他們身上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歷經百年編織起來的中國夢。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做好高校黨建工作是為大學生成長成才補好精神上的“鈣”,要求高校黨務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和運用新媒體技術,創新高校黨建工作方法,像鹽溶于水中一般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 就業創業各個方面,將理論說教轉化為青年學子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優秀的“微黨課”作品通過講述一個個富有時代特點的中國故事,向同學們傳遞穿越時空傳承下來的中華民族堅韌不屈、頑強奮斗的品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精神,積聚向上能量,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微黨課”作為一種新型黨建模式,有助于高校黨建工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現階段不少高校黨組織都開通了以“微黨課”為主體內容的黨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創新黨建工作服務載體,高校黨務工作者的服務理念不斷增強,從以往“從上往下的灌輸式黨課”逐漸變為“平等交流的對話式學習”,切實做到真懂真信,保證了學習質量、提升了學生黨員隊伍整體素質,為推動黨建工作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具有重要意義。
“微黨課” 作為互聯網浪潮下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內容以小見大、形式不拘一格、效果寓教于樂,在今后高校黨建工作中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時也應看到微黨課的實質是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以及中國優秀革命文化傳統與新媒體、新技術相結合,實際是黨課教育形式的革新,微黨課不應脫離傳統黨課,而應相互汲取營養,相互借鑒經驗,共同助力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