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逸文
(佛山市順德區博物館,廣東佛山 528300)
博物館藏品展覽是滿足公眾文化訴求的重要途徑,博物館藏品展覽活動的開展,是溝通博物館及社會大眾的有效橋梁,展覽不同于陳列,展覽的周期較短,通常較為靈活,往往具有固定主題,面向特定群體及受眾關注焦點。隨著社會公眾文化訴求的不斷提高,博物館展覽活動的頻次也有所提高,但在滿足受眾實際文化需求方面還有待提高。
博物館展覽活動的開展,需要充分明確受眾的重要價值,突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性,促進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不斷豐富博物館展覽種類及展覽質量。隨著時代的發展,博物館已然成為重要的科普教育場所,成功的博物館展覽擁有極高人氣,甚至可能需要進行限流以保證受眾參觀秩序,而不成功的博物館展覽人氣較低,門可羅雀。而這種現象的產生,除了博物館展品的差異性之外,還在于博物館展覽定位及其傳播策略。
博物館是一種滿足公眾文化需求的重要場所,博物館對于公眾文化需求的掌握,主要集中于展覽后的大眾教育、 文化產品等方面,博物館在開展展覽活動時,應當充分結合專家意見進行展覽策劃,以滿足展覽學術研究、制作實施的實際需求,但以公眾為主體的研究工作則極為匱乏,對于公眾文化需求的重視性有所不足,缺少受眾研究,難以采取有針對性的展覽策劃,導致博物館展覽吸引力不足,影響傳播效果。
由于博物館對于受眾了解得不夠充分,未能明確受眾的文化訴求,則會導致博物館展覽定位不夠精準,受眾會對博物館展覽感到乏味與枯燥。此外,隨著公眾文化的發展,博物館功能性日益細化并有所拓展,政府機關及社會公眾也更加明確博物館的重要價值,博物館的展覽功能成為對博物館工作進行有效衡量的重要標準,這就對博物館的展覽策劃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給博物館帶來較大壓力。而現階段,博物館也不乏館藏資源匱乏、展覽費用不足等問題,也不乏展覽藏品空洞及展覽形式單一等缺陷,難以充分滿足博物館受眾的文化需求。
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下,“互聯網+科普”活動得以深入開展,各地方大力推動科普信息化建設,并大力提高信息化建設質量及信息化效益,打造精品科普服務項目,并創建具備豐富性、循環性、持續性的科普生態理念。探索大數據技術在博物館科普展覽項目中的創新應用,改變傳統的單向性展覽科普模式,以更加具備平等性、互動性、廣泛性及多元化的展覽策劃方式加以取代,滿足現代受眾的個性化知識訴求,提高科普的高效性及精準性[1]。
移動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將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為重要載體,可以更好地收集受眾數據信息,采用可視化的數據挖掘分析,明確受眾的差異化偏好,向受眾進行差異化的科普教育,并推動大眾科普事業的發展。在社交媒體發展及應用過程中,受眾通常會進行打卡簽到分享,從而產生相應數據信息。在運用大數據技術時,可采用Probabilit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概率潛語義分析等數據模型,結合傳統的關鍵詞信息提取方法,提煉受眾分享內容的主題標簽,結合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的信息檢索及數據挖掘加權技術,有效籌集相應受眾分類數據,采集受眾特征、興趣偏好等信息,結合年齡、性別、學歷、所在地等受眾興趣的各種影響因素,疊加受眾典型性數據,以確定受眾偏好值匹配程度。博物館應當以其具體業務為導向,適當采集、過濾并分析其受眾數據,有效減輕數據負擔,更好地獲取有價值的數據信息。該數據采集方法的有效應用,可以有效縮短技術應用時長,更好地滿足人們不斷提升及發展的知識文化訴求。
對于博物館而言,博物館展覽是其重要功能組成,也是其社會服務的重要方面,為強化博物館在館藏展覽方面的功能性,可采用大數據技術對客群進行有效分析,采用大數據收集、歸納、整合及分析來判斷受眾喜好,確定客群更加傾向于文物展覽、藝術展覽、科學展覽還是歷史展覽,確保自身市場定位的合理性及精準性。以文物展覽為例,博物館可以更好地根據大數據,對受眾喜好加以預測,判斷受眾更加喜歡字畫、雕刻、陶瓷或者漆器,從而投其所好地制定相應的展覽策略。
就目前而言,我國以及博物館在館藏展覽方面,存在選題雷同、創意不足及展品數量不足的問題,采用大數據技術可以為原創性展覽提供技術支撐,針對受眾喜好制定原創性展覽方案,進行主題展覽策劃,或者貼合時代特點開展原創性展覽。在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展覽策劃時,可采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受眾未來需求的有效預測,幫助博物館開展跟蹤服務及精準服務,優化宣傳推廣服務質量。與電商零售行業消費行為相類似,博物館可以采用大數據技術對受眾數量進行有效收集及統計,具體精細到每個不同季節、不同月份、每天的不同時段、每個展區的受眾數量等具體信息,并對受眾年齡層次、受眾來源及興趣傾向進行判斷及預估,記錄受眾參觀路線及其在每件藏品前的停留時間,從而分析藏品展覽價值,從而為博物館受眾提供針對性服務。
以上海博物館為例,在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博物館展覽策劃工作時,以博物館管理為技術應用核心,將流程管理作為技術應用主線,精準分析博物館重要業務,深入發掘博物館數據信息,采用直觀化及可視化的數據表達方式,凸顯數據觀測效果。博物館傳播鏈的終端為具體的受眾,受眾的參觀體驗及參觀習得是對傳播效益進行有效考察的重要因素及指標。博物館通過展覽與受眾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博物館可以通過信息數據的有效收集[2],對信息溝通的順暢性及信息傳遞的合理性加以明確,博物館可以根據受眾的實際反饋,對展覽形式及展覽內容進行優化調整,在“科普展覽”及“人的滿足”之間達到平衡。因而,博物館可以通過受眾大數據組成,分析受眾興趣及受眾行為,明確目標客群及受眾參觀的目標。
對于博物館而言,不同受眾在趣味、動機、教育程度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各有不同,且具備分散性、流動性等特征,因而所收集的大數據也具備以上特征,難以獲得統一描述,而針對這種問題,則可從不同維度入手進行受眾分析,明確現場受眾、潛在受眾、經常受眾及偶然受眾的具體特征,探索挖掘潛在受眾、 分析到場受眾、留住經常受眾及吸引偶然受眾的有效策略。博物館展覽活動的開展,具備常規性參觀意愿的受眾價值性更高,結合現場經常性受眾的具體特征,及社交軟件的使用數量與使用偏好,從而對博物館空間分布及空間展覽功能加以明確,制定目標客群的數據畫像,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展覽定位,及有的放矢的宣傳推廣。
博物館具備收藏及傳播功能,但其功能性并不僅僅局限于對藏品的收藏及傳播方面,還在于對受眾需求的滿足,持續表現藏品內涵。對于博物館的評估工作,應當從受眾及專業兩個層面進行評估測量,分別制定相應的衡量標準,確保博物館展覽藏品展覽傳播的全部過程得以被覆蓋,促進受眾的自我學習積極,幫助受眾強化對于知識的理解,突出藏品資源的最大效益。博物館藏品具備多元化價值,而博物館要想突出其藏品價值,就需要對其藏品的基本價值加以明確,明確其藏品組成及展覽傳播價值。博物館中,每一種藏品都具備其獨特價值,但這些藏品的具體價值并不僅僅體現在展覽層面上,還體現在藏品的研究層面上,有的藏品具備較高的藝術價值,有的藏品具備較高的文化內涵,可以通過這些藏品構建相應的知識圖譜。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很好地構建藏品價值體系,確定哪些藏品適宜展出,適宜在何種時間節點或社會熱點上加以展出。以上海博物館為例,其藏品極為豐富,為充分突出藏品的價值與內涵,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藏品價值評估模型,制定評分機制,結合藏品基本信息、交流展覽、文化研究、文創產品、科普教育及媒體傳播等層面對藏品進行評分,確定藏品的開發程度及利用空間,明確藏品新的價值方向及其新的生長點。藏品價值分析模型的建立,應當立足于藏品本體的價值研究,明確其社會用途及文化價值,并有針對性地確定受眾群體,從而采取相應的展覽策略及傳播策略[3]。
大數據時代下,博物館展覽策劃活動的開展,應當充分考量時代的發展訴求,結合先進的技術手段,以受眾訴求為導向,保證博物館展覽活動能夠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因而博物館需要充分明確大數據技術的重要價值,靈活采取大數據技術分析藏品價值及受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