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東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勢及發展策略研究*

2019-12-26 05:15:00何秀麗劉文新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9年6期
關鍵詞:耕地主體農業

■ 何秀麗 劉文新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長春 130102

1 引言

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生產方式的重要探索和嘗試,耕地流轉為農業用地集約化提供了可能。中國政府一直將促進土地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重要的農業政策,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鼓勵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沿海發達地區通過先行試驗、探索,積淀了廣東南海模式、閩東南模式、北京順義模式、浙江模式,1998年《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策》中提出“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2006年至今的中央政策文件中也一直強調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2007年物權法允許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以及2013年以后中央一號文件鼓勵適度規模經營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積極、明確的政策態度加速了耕地流轉進程[1]。基于農業規模化經營實踐進程不斷加快,關于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內涵、必要性、模式、效率、途徑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學術討論[2-9],當前研究的重點集中于“農業規模經營是否較之小農戶具有更高的效率”“農業規模經營的適宜性是多大、標尺是什么”“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培育的側重點”等問題[10-12],目的是提出適宜中國國情及地方特色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道路,探索道路行進中可能出現的弊端與障礙性因素,提出合理的修正和解決對策。隨著農業規模經營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的不斷累積,已經逐步認識到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不是對小農生產和小農戶的完全替代,而是尋求更好的共生與進步。

本文數據主要來自《中國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年報》,文中如耕地面積、耕地流轉面積及其他相關指標均指家庭經營耕地面積、流轉面積及在此基礎上的細分類別。2016年,東北三省耕地流轉面積達693.33萬hm2,占全國流轉總面積的21.7%;家庭經營規模3.33~6.67hm2、6.67~13.33 hm2、13.33 hm2以上的農戶數量占全國對應比重34.5%、37.9%和37.2%,是最有條件發展規模化經營的地區,能夠為中國全面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經驗。基于這個背景,通過分析東北三省耕地流轉狀況、流轉形式、流轉對象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探索面向近年來政策變化而導致區域農業規模化經營出現的新變化、新形勢,結合當前推進農業規模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家庭農場和農機合作社為載體,全面推進東北三省農業規模經營的對策與建議。

2 東北農業規模經營現狀分析

東北三省耕地流轉面積中,遼寧省120.13萬hm2,吉林省136.80萬hm2,黑龍江省436.67萬hm2。其中,遼、吉、黑三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占其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比重分別為35.3%、32.2%和50.5%,黑龍江省成為東北探索農業規模經營的先行區。

2.1 東北成為大規模經營聚集區

東北三省0.67hm2以下小規模經營農戶比重顯著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圖1)。2016年,全國0.67hm2以下小規模經營農戶22,968萬戶,是不同經營規模農戶中數量最為龐大的群體,占全部農戶比重為85.5%。同期,東北三省該規模經營農戶數量806.4萬戶,占區域全部農戶比重49.9%,占全國經營規模0.67hm2以下農戶比重3.5%。這與東北三省農業耕地資源相對豐富有著密切關系,長期戶均經營規模較大,尤其是黑龍江省,戶均0.67hm2以下的農戶比重僅占約1/4,這為農地規模化經營的推進提供了較好的前提條件。

圖1 經營規模小于0.67 hm2 的農戶占區域全部農戶比重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peasant households operating under 0.67 hm2 to all peasant households in the region

東北耕地經營規模在6.67hm2以上的農戶占全國比重超過1/3(圖2)。2016年,東北三省家庭經 營規 模在0.67~2hm2、2~3.33 hm2、3.33~6.67 hm2、6.67~13.33 hm2、13.33 hm2以上的農戶數量分別為488.2萬戶、187.4萬戶、86.9萬戶、33.2萬戶、13.6萬戶,占全國對應經營規模農戶數的比重分別為17.4%、26.8%、34.5%、37.9%和37.2%。其中,大規模經營農戶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黑龍江省6.67~13.33 hm2、13.33 hm2畝以上農戶數量分別占東北三省對應總數的82.5%和87.5%。

圖2 各地經營規模6.67 hm2 以上農戶占全國對應規模農戶數比重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peasant households over 6.67 hm2 in the corresponding scale of the whole country

2.2 流轉耕地中轉包占70%,90%流入農戶和合作社

轉包是東北三省耕地流轉的主要形式,占流轉總面積的70%以上,見圖3。2016年,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形式中以轉包、出租、互換和轉讓等形式流轉的耕地占全國耕地流轉總面積的90.3%,同期東北三省以這4種形式流轉的土地占區域流轉土地總面積比重為90.4%,4種形式總占比接近但內部構成存在顯著差異。全國耕地流轉形式中以轉包和出租為主,這兩種形式分別占耕地流轉總面積的47.1%和35.1%,這代表了全國耕地流轉的主要形式,而東北三省以轉包形式流轉的耕地占區域總流轉面積的76.6%,其他各形式流轉的份額總體偏小。從各地實踐來看,遼、吉、黑以轉包形式流轉的耕地占各省流轉耕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64.9%、73.8%和80.7%,轉包是當前東北各省耕地流轉中的主要形式,表明農村耕地主要在集體內部流動。

圖3 4種土地流轉形式流轉土地面積的比重Figure 3 The proportion of land area transferred by four forms of land transfer

東北流轉耕地中的91.5%流轉到農戶和專業合作社手中,見圖4。2016年,全國耕地流入農戶、專業合作社、企業、其他主體的比例分別為58.38%、21.58%、9.68%、10.36%,農戶和專業合作社是耕地轉入的重要群體,企業和其他主體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期相比來看,東北三省耕地轉入上述各主體比例分別為70.78%、20.76%、1.97%和6.48%,農戶承接耕地轉移的比例更為顯著,而企業和其他主體發揮的作用略小。

圖4 土地流入不同主體的比重Figure 4 The proportion of land inflow to different subjects

2.3 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以種植業,尤其糧食產業為主要經營方向

2016年,全國流轉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的比重為56.53%,同期東北三省流轉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面積占區域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的比重、占全國流轉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面積的比重分別為79.60%和30.57%,這表明耕地流轉過程中防范土地非農化、非糧化有一定成效,東北作為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也更好地堅持了這一要求。

東北三省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耕地規模經營的重要載體,其中從事糧食產業的個體比重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耕地流轉不會對糧食產能造成負面影響。2016年,全國從事種植業的家庭農場占全部家庭農場的比重為60.8%,直接以糧食產業為經營方向的家庭農場占總數的40.0%,同期東北從事種植業的家庭農場占區域全部家庭農場的比重為86.1%,直接以糧食產業為經營方向的家庭農場占總數的74.3%。同年,全國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比例是53.98%,直接以糧食產業為經營方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占總數的20.8%,同期東北三省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占東北全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比重為60.68%,直接以糧食產業為經營方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占總數的40.96%。這表明,東北三省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從事與糧食生產相關的比例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家庭農場多數是從種糧大戶中發展而來,對糧食生產有著先天慣性和依賴性,對于繼續保持東北糧食生產能力有所助益。

圖5 種植業、糧食產業類型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占比Figure 5 The proportion of family farms and cooperatives in which planting and grain industries are the main business orientations

2.4 獲得國家財政扶持、項目支持的新型主體數量偏少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土地流轉和耕地規模經營的重要力量,其形成和發展除受到追求更高收益的推動外,政策導向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2008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種糧大戶存在的合法性之后,2014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2017年《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等多個文件強調了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重要性,中央一號文件也多次提出各項補貼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

東北三省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受到的財政扶持、貸款支持的比例整體偏小。2016年,全國獲得財政扶持資金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為29,314個和32,979個,分別占全國對應總數的6.59%和2.11%,其中東北三省獲得財政扶持資金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為1,281個和766個,占區域對應總數的2.86%和0.43%。與東北三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占全國總量分別為10.06%和11.35%的比例對比來看,獲得國家財政扶持的家庭農場占全國獲得財政扶持家庭農場總數比重僅為4.37%,獲得國家財政扶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占全國獲得財政扶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比重僅為2.32%。此外,東北三省獲得貸款支持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占區域對應總數的比例分別為4.65%和0.01%,而全國該比例分別為6.53%和0.27%;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合作社占全國比重也僅為0.44%。綜上,表明東北三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財政扶持的比例偏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圖6 獲得財政支持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比重Figure 6 The proportion of family farms and cooperatives receiving financial support

3 政策調整下各類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應急反應

政策導向是東北耕地規模化經營重要的外生動力,而始于2015年的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玉米臨儲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引起了部分農業經營者生產經營行為發生變化。

3.1 小規模流轉農戶(0.67~3.33hm2)數量下降

2015—2016年,全 國 經 營0.67 hm2以 下、0.67~2hm2、2~3.33 hm2、3.33~6.67hm2、6.67~13.33 hm2、13.33 hm2以上的農戶數量分別增加了36.3萬戶、53.8萬戶、5.2萬戶、9.6萬戶、7.9萬戶和2.1萬戶,總體處于全面增長態勢。而東北三省與全國總體形勢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在0.67~2hm2、2~3.33 hm2的農戶數量出現下降,分別減少了6.6萬戶和5.4萬戶。按照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戶均耕地規模0.58hm2、1.39 hm2和3.04 hm2計算,0.67~2hm2、2~3.33 hm2這兩個經營規模多是農戶需要通過土地流轉達成的規模,且這兩個經營規模處于農戶突破家庭承包經營轉向規模經營的初期,需要支付土地租賃費用且未取得規模效益,導致退出規模經營行列,重新回歸經營家庭承包地的群體,這也導致同期0.67 hm2以下經營規模農戶數量增加了10.9萬戶,接近當年全國該規模經營農戶數量增加量的1/3。

圖7 2015—2016年不同經營規模農戶數量的變化Figure 7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scales from 2015 to 2016

3.2 專業合作社和企業轉入土地數量整體減少

2015—2016年,全國耕地流轉數量、流入各類主體面積均呈增長趨勢,流轉入農戶、專業合作社、企業及其他主體的面積分別增加了118.07萬hm2、40.40萬hm2、27.02萬hm2和30.47萬hm2。同期,東北三省轉出耕地的農戶增加了39萬戶,而農戶、專業合作社、企業和其他主體流入耕地面積占比分別由69.6%、23.6%、2.2%和4.7%變為70.8%、20.8%、2.0%和6.5%,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在承接耕地轉入的過程中呈現出弱化趨勢。這表明,專業合作社和企業以獲得高收益為主要目標,遇到政策和市場震蕩會做出快速應急反應,通過減少土地轉入量降低未來預期風險,而轉入土地的農戶多以農業收入為主要或唯一收入來源,對農業生產的堅持程度要顯著高于其他群體,面對價格波動并不會在短時間內做出退出反應。

圖8 2015—2016年土地流入不同主體的面積變化Figure 8 Changes in the area of land influences to different subjects from 2015 to 2016

3.3 13.33 hm2 以下經營規模家庭農場相對穩定

2015—2016年,東北三省家庭農場平均經營土地面積由19.79 hm2下降至18.54 hm2,這其中吉林省大幅下降(18.77 hm2到12.5 hm2)、黑龍江省大幅提高(21.47 hm2到27.15 hm2)。吉林省家庭農場平均規模下降主因是農場數量合計增加了3,885個,面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出臺,吉林省家庭農場數量保持了相對快速增長趨勢,占東北三省比重由36.7%提高至51.6%,且新增主體中有2,897個其經營規模處于3.33~13.33 hm2之間;黑龍江省家庭農場平均規模提高主因是農場數量合計減少了1,194個,經營規模在13.33~33.33 hm2的家庭農場減少了1,535個,這個經營規模對家庭資金投入、勞動力雇傭及政策金融扶持具有較高需求,受到價格下跌沖擊時穩定性不強。

4 農業規模經營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在國家連續出臺多項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耕地規模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背景下,東北三省耕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很快、成效顯著,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耕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發展進程。

4.1 土地流轉的外部環境不健全

吉林省土地流轉期限為1年的有1.55萬戶,流轉面積占耕地總流轉面積的41.5%,流轉期限短導致口頭協議多,潛藏著大量的糾紛隱患。流轉對象多在本村和親鄰間進行,流轉面積小、分散,沒有形成集中連片的規模,很難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轉出耕地農戶視角制約因素包括,二三產業的接納能力有限、戶籍和社保制度的不健全、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能力不強,以及東北三省農民收入結構中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長期居首位,增加了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轉入耕地農戶視角的制約因素包括,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農村金融發展滯后對規模經營戶的信貸供給不足,以及農業風險保障機制的不健全等。此外,區域耕地資源與鄉村人口分布格局的匹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耕地規模化經營造成影響,優質耕地資源與人口密集程度的空間布局重合度較高,這其中農戶轉出速度緩慢與土地流轉價格趨高將對耕地規模化經營形成制約。

4.2 勞動力年齡構成制約土地流轉進程

農村年輕勞動力的大量流失,種地“斷代”危機日漸明顯,“386199部隊”堅守農村限制了土地流轉速度。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全國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占32.5%,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歲以下的農民工中高達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而年紀偏大,缺乏二三產業技能的農民、留守農村的婦女兒童不愿意放棄土地經營,城市非農就業不穩定性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加深了這部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東北三省65歲以上老人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受傳統思想觀念束縛,年老農民對政策了解不夠,擔心長期轉包土地會失去土地,對加入合作社的風險和收益無法判斷,導致長期觀望。

4.3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機械化水平區域差異顯著

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發展進步是規模化經營的最大優勢[13]。東北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建設進程緩慢、水利工程體制機制不健全、縣級農田水利規劃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造成農田灌溉用水保障能力較弱、中低產田比重偏高。東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積比重為35.63%,約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6.5個百分點,對區域糧食生產水平的穩定增長有一定影響。作為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東北三省農機總水平和黑龍江省墾區等典型區的優勢掩蓋了區域間的巨大差異。(1)省域尺度。近10年黑吉遼三省農機總動力總量分別增長2.31倍、1.98倍和1.50倍,遼寧省總增速低于其他兩省且低于全國均值。(2)縣域尺度。以吉林省40個縣級單元為例的研究表明,分別有24個和26個縣市機耕、機播面積比重低于區域平均水平。

4.4 促進農業規模經營的要素配置機制不健全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普遍存在資金缺乏、貸款困難現象,政策性保險、貸款貼息等普惠政策覆蓋廣度和額度較小,高于金融機構30%以上的高息社會貸款成為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農資購買階段的重要資金通道。從事規模化糧食生產經營所需的晾曬場、大型機械設備庫、糧食存儲倉房等配套設施用地審批程序復雜,多數農機設備只能露天放置,影響機械使用壽命,增加維護成本。農田基礎設施老化、損壞嚴重是東北各地農業發展中的普遍問題,缺少相應的路、橋、井、電等配套設施,無法對農業現代化生產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撐。

4.5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真實性值得商榷

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是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為應對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提出的重大舉措,國家扶持過程中出臺了不同于普通農戶的補貼及獎勵性政策,而依靠補貼獲利或者以補貼為主要獲利來源的新型主體在新聞報道或學者文獻中常見。在調研中,一個經營主體同時掛著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兩塊牌子的現象較多,“假合作社”“翻牌合作社”“空殼合作社”等現象普遍存在。此外,涉農企業為獲取農機具購置補貼,存在以付費方式召集農戶組建臨時合作社以獲得農機具補貼資格的現象,侵占國家補貼和農戶應得利益。

5 推進東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對策建議

面向小農戶將長期存在的國情特色,堅持小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相協調,是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基于此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5.1 以家庭農場和農機合作社為載體,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有序發展

家庭農場是擴大化的農戶家庭經營模式,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符合中國農業經營的基本規律、產業特性和農民意愿,兼具家庭經營和企業經營的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彌補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的不足。東北三省家庭農場經營面積占全部流轉耕地的12%,而全部流轉耕地中有70.8%轉入了農戶,與這部分農戶最貼近的新型經營主體就是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然而真正具備“所有者與惠顧者同一”的合作社鳳毛麟角[14],實踐倒逼了理論界對“中國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合作社”的探索,“小而精”的家庭農場是這部分群體的出路,也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結合規模經營達到二三產業就業收入、達到戶均經營規模的10~15倍(遼吉黑戶均耕地規模分別為0.58hm2、1.39 hm2和3.04 hm2,取中間水平以吉林省數值為參考指標)兩項標準,東北三省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宜為13.33 hm2左右。

農機合作社是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機械支持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有利于農業分工細化,同時降低其他農業生產主體農機購買費用和閑置率,能夠最大程度上輔助家庭農場及普通農戶實現農業全程機械化[15]。東北三省農機合作社1.61萬個,占全國同類型的21.2%,遠高于東北其他類型合作社在全國同類型中的占比,是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類型。當前,東北三省經營規模在0.67 hm2以下的農戶數占區域全部農戶數的49.9%,而全國農戶中經營規模小于0.67 hm2的農戶數占比達到85.5%,這意味著即使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以上,仍有數億小農戶是農業農村的中堅力量,轉變“農民自有農業機械”觀念、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是扶持小農戶最終走向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基于東北三省村域尺度耕地面積(遼、吉、黑及三省平均村域耕地面積為367.9 hm2、643.98 hm2、1772.11 hm2和881.45 hm2),確定以年均服務面積666.67 hm2為農機合作社各類型機械配給的適宜量,該標準大致相當于1個東北三省自然村平均耕地面積、或與2個遼寧省村域平均耕地面積接近,即1個農機合作社的服務面積約為1~2個村。

5.2 搭建農村土地流轉監管平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建立土地流轉監測和工商企業租賃農民承包地監管制度,切實保護土地流轉雙方利益,加強土地流轉用途管制,防止出現耕地“非農化”行為。東北三省年受理土地承包及流轉糾紛總量超過3萬件,占全國比重9%左右,需以縣(市)、鄉(鎮)農村經營管理機構為依托,搭建公開、公平、規范、有序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臺,為流轉雙方提供法律政策咨詢、流轉信息、合同簽訂指導、糾紛調處等系列化服務。構建以公共服務為依托,以合作組織為基礎,以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元化服務體系,開展農業信息、土地流轉、生資供應、技術推廣、農業生產、質量安全、產品銷售、金融保險等服務,滿足農業經營主體多樣化服務需求,重點解決農業社會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16-17]。

5.3 完善糧食物流體系和基礎設施平臺建設

耕地規模化經營對糧食倉儲和流通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要從多個層面改善儲存配套設施,優化倉儲結構,同時加強與銷區的密切配合,合理利用銷區閑置倉容緩解庫存壓力。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的主導力量,建設全自動化調動、調配和物流一體化進程,建立更加完備的物流體系,從三維立體化角度協同促進糧食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提高物流產出效率[18]。在糧食集中收獲季,開通綠色運輸通道,與運輸部門建立糧食運輸需求和運力供給對接協調機制,優先保障東北糧食外運外銷;繼續發揮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在東北糧食物流中的重要作用,并強化高鐵建設給東北糧食運輸內連外通帶來的機遇,借助哈爾濱空港物流園建設、空港運輸基地建設,為小型糧食及糧食產品運輸創造的速度優勢;依托全國十大港口中的大連港和營口港,發揮東北亞航運中心的地理優勢,在東北全面振興戰略推動下促進海運港口升級來推動糧食物流的發展。

5.4 嚴格審查各類型新型主體真實性

搭建工商部門、農業部門以及有關職能部門的協調作業平臺,嚴格審查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實體經營主體的注冊登記資格。按照“提留公積金、公益金及風險金的合作社數”占全部合作社比例來看,全國和東北三省的各自比例分別為14.8%和7.0%,需要加強對合作社的財務管理,通過設立成員花名冊、公積金量化登記簿、成員出資登記簿和財政扶持資金量化登記簿等“一冊三簿”,檢驗合作社發展的真實性,杜絕“假合作社”“空殼社”的長期存在。強化對家庭農場和農機合作社等一系列合作社的動態監管,轉變“先成立后規范”怪圈,對無實際運作、無發展潛力、無創收能力、無帶動作用的新型經營主體,不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獎勵,對同時掛著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兩塊牌子、享有雙重政策扶持的新型經營主體,要限定整改、暫緩扶持,嚴重違規者予以注銷、取締。

5.5 除新型主體補貼外,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

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平衡好普通農戶與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在補貼形式與內容上的差異性與傾向性,發揮不同主體的多重積極效應,降低對處于探索發展中的規模經營主體過多、過強的政策性扶持,弱化普通農戶與規模經營主體間的政策性收入差異利于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與社會公平[19-20]。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等社會資本參與和承擔中小型工程建設,重點包括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生態保護修復等,提高土地產出能力。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合建或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建倉儲烘干、晾曬場等農業設施,降低生產經營者投入成本,增強糧食存儲的安全系數,加速農業生產進入規模化、產業化和社會化階段的進程。

猜你喜歡
耕地主體農業
自然資源部: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
今日農業(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保護耕地
北京測繪(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色婷婷成人网|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2020极品精品国产| 国产丝袜啪啪|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夜色91|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在线网站|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aaa视频|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极品av一区二区|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亚洲视频黄|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成人国产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国产在线小视频| 91青青草视频| 色综合五月|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国产另类视频|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极品国产在线|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永久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