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延新?馬小平?劉艾英?王丹俠
摘 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技推廣工作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生產力。渭南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技推廣工作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為提升全市農技推廣服務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我們深入臨渭、華州、白水等縣(區),采取深入農村、機關、田間地頭進行走訪與座談的方式,對我市農技推廣工作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等進行系統地調查和認真地研究分析,探討新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策略,積極為加快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獻計獻策。
關鍵詞:農技推廣;服務能力;農業發展
一、全市農技推廣工作現狀
我市農技推廣工作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了非常顯著的作用。一是市縣農技推廣體系逐步完善。經過近幾年的調整和完善,市縣都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農技推廣機構,且市縣業務指導通暢,工作推動有力?,F有市級農技推廣機構1個,縣(市、區)級農技推廣機構13個,其中縣(市、區)級農技中心10個,獨立植保站3個。二是農技推廣隊伍初具規模。全市農技推廣機構編制實有人員715名,其中市級108人,縣級607人。擁有本科、大中專學歷以上人數占60%以上,高中初級以上職稱占65%以上。三是農技推廣工作成績顯著。農技推廣工作緊跟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積極示范推廣了現代農業機械、先進栽培技術、生態綠色農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化肥農藥減量等先進環保農業新技術,提升了農產品的生產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了農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
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農技推廣隊伍相對穩定,但還存在鄉鎮農技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縣鎮兩級農技推廣機構業務工作不協調,溝通不暢通等問題。以臨渭區、華州區和白水縣為例,三縣區都建立了區域農技推廣站和鄉鎮農技站,有相對固定辦公場所,但基層農技站人員的編制、待遇和經費都沒有完全落實,除白水縣能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在鄉鎮農技站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外,臨渭區和華州區鄉鎮農技站都沒有固定人員,平時開展農技服務較少。近幾年,大部分的鄉鎮農技站的財務、業務管理權力下放至鄉鎮黨委政府,縣級農技部門對鄉鎮農技站的工作安排難以落實,縣鄉農技推廣基本處于斷網狀態,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2.農技推廣隊伍結構不合理
一是學歷偏低。市農技中心大學本科以上學歷32人,占總人數的29.7%;大中專學歷52人,占48.1%;高中及以下學歷24人,占22.2%。縣級本科學歷93人,占15.3%;大中專377人,占62.1%;高中及以下學歷人數137人,占22.6%。低學歷人數占比較大。二是中高級職稱人數偏少。市農技中心具有高、中、初級職稱人數分別為29人、21人和24人,分別占總人數的26.8%、19.4%和22.2%;縣級具有高、中、初級職稱人數分別為84人、195人和117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3.8%、 32.1%和19.3%,中高級職稱比例45%,不足半數。
三、對策
未來十幾年,是我市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任務比以往更加緊迫,重要性也更加凸顯。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對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農技推廣工作的現狀,提高整體素質,必須協調各方面力量,建立一個有利于農技推廣系統穩定成長的環境機制和良好的工作氛圍。
1.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考評機制
人才是一切工作健康發展的主導和能動力量,尤其是高素質的人才對于整個隊伍建設和農技推廣工作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受政策機制及編制的制約,農技系統招錄人才難度非常大。以華州區農技中心為例,近五年來沒有招錄農業院校畢業生進入,隊伍老化趨勢日益加劇,工作創新性明顯不足。因此,建議有關部門,要根據全市農技推廣隊伍的梯次情況,每年通過公開考試、競爭上崗等方式選拔一定比例的優秀專業技術人員進入農技推廣機構,壯大農技推廣隊伍。同時,積極挖掘現有人力資源潛力,創新管理機制,在調動和激勵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上下功夫、做文章。在農技推廣體系管理上重點應抓住一條主線,堅持兩個原則,實行量化評定、“八化”考核的管理模式。一條主線就是抓住農技人員崗位目標責任制量化考核這條主線;“兩個原則”堅持平等不平均,綜合評定的原則。所謂“八化”考核,就是建立機構常態化考核;制定細則規范化考核;量化打分標準化考核;三方參與科學化考核;規范檔案軌跡化考核;注重實績人性化考核;發布結果公開化考核;績效掛鉤應用化考核。通過這些措施實施,實現制度建設、隊伍建設和日常管理的全面加強。
2.進一步加大對農技推廣工作的投入
資金數量是提升農技推廣工作的基礎,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各級財政要不斷增加農技推廣工作資金的投入數量,按照《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要求,將推廣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予以重點保證,并在各項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技推廣項目資金中,安排一定的農技推廣工作經費,用于對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保障公益性農技推廣工作正常運轉,提升農業的技術水平。
3. 立足行業,提升農技服務能力
要大力倡導學習型單位建設,牢固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理論學習和業務知識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領域,提升知識層次,提高理論思維、戰略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一是培育一批一專多能復合型農技人才。糧油、蔬菜、植保、土肥等單兵作戰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要求農技人員在專業知識掌握上,不但要做的專業化,而且要做到多樣化,以適應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需要。二是抓好農技人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要按照“注重綜合素質,提升崗位技能、創新培訓方式、促進終身學習”的要求,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學用一致、按需施教、講求實效的原則,積極拓寬和創新培訓方式和管理模式。堅持分類培訓,針對技術人員業務能力、學歷程度、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制定培養目標,分期分批實施。在定期選送優秀人才外出培訓的基礎上,每年有針對性地邀請專家授課,分層、分類、分批次開展培訓,全方位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黃明富.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南方農機,2019,50(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