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順梅
摘 要:循環型農業,是目前我國大力提倡的一種經濟型農業模式。近幾年,我國農業發展過于迅速,在加快農業發展速度的同時忽視了關于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考,導致農業發展中出現的矛盾越來越激烈。本文主要分析循環型農業的定義和我國大力發展循環型農業的原因,并對我國發展循環型農業過程中主要面臨的問題和具體解決方案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循環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一、什么是循環型農業?
循環型農業,是在循環經濟模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開展的一種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與傳統高消耗、低產出、以犧牲環境為發展代價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同,循環型農業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做支撐,不僅能夠最大化利用資源,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質量,還能夠降低農業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實現農業生產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為什么要不遺余力地發展循環型農業?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生產大國,農業是各行各業發展的基礎,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要想保證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首先要讓農業得到健康、可持續發展。但是在最近幾年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農民持續化發展意識不強、投入的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使得我國的農業生產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等問題,如果不提高重視及時采取措施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模式,任由現狀持續發展,這一局勢將繼續惡化變得更加嚴峻,到時不僅會影響到農業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甚至有可能波及到我國其他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穩定。
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弊端,但是好在我國有著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農業生產經驗足夠豐富,加上農業生產矛盾突出的問題越來越得到政府部門和人們的重視,在有關部門理論宣貫和技術投入的支持下,循環型農業在我國的發展之路將更加暢通。
三、目前我國發展循環型農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1.農業資源與生態問題突出,增加了循環型農業發展的壓力。在發展循環型農業過程中,耕地資源、水資源等農業資源緊張和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等生態問題突出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口地迅速增長,城市擴張速度加快,農業用地面積不斷縮減,加上違法用地的現象屢禁不止,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水資源作為農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資源,近幾年受到農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激增的影響而愈發短缺,加之水污染的現狀遲遲得不到緩解,水資源對發展循環型農業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
除此之外,生態問題也是發展循環型農業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大問題。不少農村地區肆意亂砍亂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不僅造成土壤肥力明顯下降,更增加了自然災害發生的風險。這一系列問題,給循環型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農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制約了循環型農業的發展。第二點,農村隨意焚燒秸稈、排放廢氣、廢水等污染物、亂用農藥、化肥、亂扔生活垃圾等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給農村地區的土壤質量、水資源和大氣質量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由于缺少有效的監督管理和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的方法措施,加上農村居民環保意識普遍不強,不少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非常突出。不僅如此,有的農村地區由于鄉鎮企業和小作坊發展的原因,工業生產產生的化學有害污染物直接傾倒在農田、水源等地,嚴重影響到當地農業的生產。
3.勞動力資源和素質水平約束了循環農業的發展。第三,我國農村地區目前的勞動力資源相對較為欠缺。當今社會,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工作崗位門檻不斷降低,為農村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不少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放棄了農村的耕作生活,選擇了進城從事一份更體面、更有價值的工作,遺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資源越來越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循環農業的發展。不僅如此,農村地區留下來繼續耕作的那部分勞動力還存在著文化素質整體不高的問題,深受傳統農業的影響,他們對于循環型農業發展的接受程度較低,往往盲目追求產量而忽視了生產質量,這些因素都成為了循環農業推廣路上的絆腳石。
4.農村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農業生產模式過于傳統。最后,農村地區目前落后的生產技術和傳統的生產模式也是客觀存在的制約因素。農業科技研發經費投入不足、技術人才供給不足、沒有結合農業生產中的實際需求研發,脫離了實際、科研成果轉化慢等,是我國農村生產技術落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相比于發達國家的先進農業生產模式,我國沿用已久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傳統生產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四、關于發展循環型農業的對策和建議
1.完善循環型農業的保障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首先,在我國農村地區發展循環型農業應該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持,有關部門應該出臺并落實相關政策,完善法律體系保障,增加財政投入,給農民朋友堅定發展農業生產的信心。除此之外,還要完善相關社會化服務,成立服務小組做好政策咨詢和解讀工作,及時為農民朋友提供農產品市場供需情況和價格走向等信息,為循環型農業發展做好基礎支撐。
2.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投入和開發,重視農業技術創新。循環型農業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分不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重視農業技術創新,加強財政投入和農業生產技術研發,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能夠有效促進循環型農業的發展。當然,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發應該結合我國農業生產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實事求是,要切實解決目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推動農業健康發展。
3.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為己所用。在發展循環農業的過程中,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我們可以經常學習借鑒國外成熟、成功的經驗,減少摸索和實驗的時間,少走彎路。只要是別的國家經過時間檢驗,對發展循環農業有幫助的,我們都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取舍吸收利用。比如美國的精準農業模式,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的典范,以色列的節水農業,正適合我國水資源稀缺地區學習借鑒,德國的生態農業園區,優化了產業結構的同時拖動了產業規模化。
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循環型農業的認識。最后,要想讓農民朋友堅定不移支持循環農業的發展,還應該讓循環農業的概念深入人心。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循環農業概念、發展意義和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為農民朋友普及相關知識,更新他們的傳統觀念,得到他們的認同,實現從希望他們支持循環農業到他們自發支持的轉變。政府部門可以發動村委、村干部的帶頭作用,通過開展研討會、在鄉村拉橫幅、寫標語的形式,達到宣傳的目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增強國民經濟的穩定性,發展循環型農業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目前在我國全面推廣循環型農業還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諸多問題,需要認真分析和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持之以恒探索最適合我們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楊興龍,叢之華.關于敦化市江南鎮發展循環農業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3):5-7.
[2]尚龍江.關于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產業化的思考[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9(10):12-14.
[3]劉娟,馬躍峰.新疆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思考與探討[J].新疆農業科技,2016(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