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課外閱讀中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可以促v使學生了解寫作緣由,深入寫作內容,把握作者情感。閱讀材料的寫作背景、作者經歷、歷史環境是知人論世方法的立足點,因此在閱讀活動中要注意了解寫作背景,可以參考作者的其他作品,還可以閱讀他人的書評、注釋以及讀后感等內容,在閱讀之前形成一定的認識基礎,提升材料閱讀的效果。
【關鍵詞】知人論世;初中語文;閱讀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初中語文課外閱讀屬于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而且這一內容與學生知識的豐富、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重要關系。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語文閱讀的效果。知人論世是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中的重要方法,對深入了解作品,把握作者情感有很大的影響。
一、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知人論世”方法的意義
語文的閱讀活動形式多樣,有網絡電子書的閱讀、有聲讀物的閱讀、紙質文本的閱讀等等,多樣的閱讀活動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活動,給學生的閱讀帶來新的體驗。而所有的閱讀活動繞不開對作者的了解,有些學生閱讀之前先了解作者,有些學生閱讀之后深入了解作者其他作品,了解作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讀者對寫作緣由的認識,讓讀者更好地把握材料內容,并且理解作者的情感與表達的內涵。
(一)了解寫作緣由
作家的創作不會是無緣無故的,作品中有自己的初衷和期待,包含了自己的經歷以及對生活的感悟。作者在表達時,往往會采用藝術的筆法,要掌握創作的意圖或者寫作的緣由,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經歷,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夠更好地了解作者表達的內涵。比如李白的詩歌作品往往與他個人行蹤相關,不同時期的經歷會影響他的思想認識,所以不同時期的詩歌也有差別。
(二)把握材料內容
不同的閱讀作品,作者的寫作方法、表達技巧也不同,但作品總有一個中心,就是通過各種形式和方法表達出來的個人感悟。要準確把握閱讀材料的內容就需要掌握作者的經歷、知識文化背景等,比如在閱讀張愛玲小說時,準確了解了張愛玲的生活經歷就會明白為何對她的作品評價是“廢墟上開出的花”。
(三)體會作者情感
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會將個人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借助對作者生活經歷和思想意識的認識可以更好地體會這種情感。比如在閱讀曹雪芹的《紅樓夢》時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就會體悟作者在小說中蘊含的深厚情感,正因如此,很多學者考證曹雪芹的生平經歷,希望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這部作品。
二、初中語文課外閱讀中“知人論世”的立足點
初中語文的課外閱讀活動中,有很多的內容適合利用“知人論世”的策略和方法去探究理解,學生掌握了“知人論世”的方法可以對閱讀材料的寫作緣由、具體內容、作者情感有深入的理解。掌握閱讀材料的背景、作者經歷以及歷史環境能夠幫助讀者理解閱讀材料,形成準確深刻的認識。
(一)寫作背景與閱讀材料
初中階段,學生自由選擇的閱讀材料,大多數有寫作背景的介紹,比如魯迅先生的作品材料中會有對故事背景的解說。寫作背景中往往會有不少關于作者的基本信息,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就能了解到作者寫作風格形成的由來。閱讀時,先對作品的寫作背景進行瀏覽,立足材料的寫作背景,追尋作者寫作的目的,從而促進閱讀理解。
(二)作者經歷與閱讀材料
初中語文的閱讀材料,作者的經歷往往會被融入其中。閱讀作品時,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也就更加容易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像魯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就是根據自己在日本學習醫學時的一些經歷寫成的,在作品中,魯迅先生指出了他國對中國的不公正對待,以及中國的一些看客的麻木不仁,就此總結出一個道理,要救國救民就需要首先從思想上喚醒民眾。了解了這一道理再回頭看閱讀材料,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中學生在閱讀時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的了解,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作品語言的力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從作者經歷入手,結合閱讀材料進行分析,能提升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深入理解,形成準確而深刻的閱讀認識。
(三)歷史環境與閱讀材料
歷史大環境對作者的創作有直接的影響,不同的歷史環境會出現風格各異的寫作內容,比如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的小說等。各個歷史階段的需求不同,文學創作的效果也就不同,比如建國之后的英雄小說,“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手抄文學,現代社會中的網絡文學等。這些閱讀材料與歷史環境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閱讀材料時需要結合歷史環境來鑒賞,而在對歷史環境的把握中可以體現“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
三、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知人論世”方法的實踐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中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能夠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師和學生需要關注以下內容。
(一)閱讀之前了解背景
在初中語文的課外閱讀活動中,學生閱讀材料之前應該先了解作者的經歷、寫作背景等內容。通過這些背景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材料中的細節問題有更深入的把握。然而,現在很多學生閱讀經典作品時不關注作者,這很容易造成一些材料的“誤讀”。比如在閱讀白先勇的《永遠的尹雪艷》時,如果不了解作者的創作初衷,可能就簡單地把尹雪艷當成一個“交際花”來分析。而當學生了解到作者白先勇就是國民黨將領白崇禧的直系親屬時,就能夠明白他的寫作意圖是借一個女性的故事,來描繪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后上層人士紙醉金迷的生活,以及逃不脫的必然命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關注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參考作者其他作品
作家的創作風格具有獨特性,在解讀作者的一部作品時可以參考作者的其他作品,形成相互影響的效果。比如我們在閱讀張愛玲的小說《怨女》時,可以閱讀這部作品的姊妹篇《金鎖記》。兩部作品具有相似性,可以進行分析借鑒,作者寫作時在一些語言、結構、邏輯等方面有類型化特點,便于分析把握。因此,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多參考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對閱讀材料的認識。
(三)選讀他人的書評和注釋
初中生可選閱讀材料很多,多數教師也會要求學生去讀一些經典作品。而這些經典作品的讀者眾多,很多人會在閱讀之后寫下自己的認識,以書評、注釋、讀后感等形式展示出來。這些閱讀的心得認識又能夠對其他的讀者產生影響。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初中學生不妨也參閱一下其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在他人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創新性認識。這也是“知人論世”的一種間接實踐。
總之,在初中語文的閱讀中,“知人論世”的方法和策略能夠對閱讀活動產生積極效果,增強學生對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認識。因此,初中生在閱讀時,要有意識地實踐“知人論世”的方法,在對閱讀材料的寫作背景、作者經歷以及歷史環境的分析中,準確把握材料要表達的內涵、情感與感悟,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參考文獻
[1]峗柯伊.“知人論世”法運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7.
[2]王菲.知人論世法在初中古典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河北師范大學,2011(9).
[3]何朝陽.“知人論世”在文言文閱讀中的運用[J].魅力中國,2010(8).
作者簡介:孫嘉臨,1987年生,女,漢族,錦州市,大學本科,中級,研究方向為中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