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軍凱



摘 要:本文闡述了如何對中職德育課程教學評價進行創新改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以人為本,在評價的過程中考慮用人單位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評價的內容,根據職業教育的特色和中職學生成長規律,使學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等方面的多元能力,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鋪路架橋。
關鍵詞:中職 德育 多元化
德育課程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法律法規知識、職業規劃與指導等教育的主渠道,在“以德塑人、以德輔智、以德促勞”教育中發揮多種功能,是幫助各專業在校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公共基礎課程,能讓中職學生以成功者的心態去面對未來美好的世界。對德育課的教學成果該如何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以幫助學生建塑人格、規劃生涯、發揮潛能為基本理念,從用人單位、家長、教師、學生等主體多元參與教學評價是當前中職德育課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一、中職德育課程多元化評價構建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認同度
學生的學習動機直接決定學生對德育課程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成效,是中職德育課程多元化評價考慮的重要內容。中職德育課的教學評價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讓每一個學生在德育課堂得到合理的表現和充分發展,讓學生建塑人格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突出改革發展思路的多樣化、人性化。因此,德育課程教學多元化評價應充分考慮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因素,培養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動機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帶著濃厚興趣完成教學評價,從而取得較好的德育課程學習效果。
2.多元化評價體系應盡量科學、客觀,準確衡量學業狀態
教學評價應該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肯定學生的優點,并能發現和糾正學生的缺點,達到以評促教的目的。中職德育課程評價應當做到盡量客觀,指標設置應當做到高效科學,從各個維度映射出學生的德育水平,避免不同評價主體的主觀因素影響德育課程評價的結果。
在評價主體多元參與下,應從不同評價主體的角度,對學生不同素質、能力和指標進行評價,讓評價體系能較準確地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智力發展情況,也要進一步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評價的主體、方式、內容多元化,用人單位、家長、教師、學生多元主體參與,用人單位表現、家庭表現、學校表現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情感態度、心理狀態、人際關系、職業技能、社會參與等相結合,全方位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
3.凸顯職業教育特色,促進學生職業發展
德育課程教學評價要敢于破舊立新,使學生從被動的評價中解脫出來,充分考慮職業教育的特色,重新權衡職業生涯發展,讓德育發揮應有的導向效應,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針對中職學生大多數是文化課較差的學生,德育教學評價不能僅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的考查,引入家長、用人單位的社會評價,更應關注教育性和發展性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德育教改可以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理論、能力、行為、素養等方面有明顯的成長和改善,彌補學生與教師、家長、企業之間的認知欠缺,促進各方協同發展、共同進步的良好態勢。
二、中職德育課程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中職學生的成長和職業發展需要,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效果最核心的衡量指標是德育課程能否同時滿足學生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中職學校課程設置的評價指標,不僅僅涵蓋教師的評價,還包括學生、家長與用人單位對德育的考量,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治水平,也能多維度衡量學校的德育教學水平,全面提高德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因此,德育課程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是由用人單位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評價四維度構成。其中,用人單位評價權重占25%,教師評價權重占35%,家長評價權重占20%,學生評價權重占20%。
1.用人單位評價
主要包括同事、主管領導(師傅)兩個方面的評價,其中主管領導(師傅)評價權重占60%,同事評價權重占40%。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同事和學生共事、接觸最為緊密,同事可直接了解學生的言行舉止、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勞動紀律、吃苦耐勞精神等內容。主管領導(師傅)做出的評價客觀上代表著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這個評價主體的設計直接代表著學校教育能否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用人單位評價主要取決于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的績效,是對學生知識、技能、素養等方面進行考核,代表性指標有職業禮儀、勞動紀律、溝通能力、團隊精神、責任擔當和職業規劃等,見表1。
2.教師評價
主要分為班主任教師評價和德育課教師評價兩個方面,德育教師評價權重占60%,班主任教師評價權重占40%,見表2。在校階段的評價由班主任主導,因為班主任長時間地與學生相處,能精準掌握學生的共性和個性。主要從思想品質、行為習慣、交流與溝通、團隊合作、班級榮譽感、主動承擔班級的任務等方面進行評價。德育教師是德育課程教學過程的主要責任人,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形成的引路人,能客觀評價德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主要包括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課堂上的表現,譬如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有無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能否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是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等。
3.家長評價
家長評價從學生情感、日常行為和責任感、職業理想等個體成長和發展進行評價,也是職業教育目標的要求,其中父親和母親評價各占50%。讓家長參與教學評價,教學效果會有很大提升。個人品德和素養是德育評價中家庭關注的重點,相較于知識灌輸和知識運用,學生情感、日常行為和責任感、職業理想等是家長關注的核心,讓學生學會做人更是家長的關鍵期盼。家長評價內容主要包括交流與溝通能力、正義、積極向上的心態、明確的職業理想、日常生活習慣和個人行為、家庭責任感等,見表3。
4.學生評價
主要包括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兩個方面,其中學生自評占40%,學生互評占60%,見表4。中職德育課程教學不僅關注學生學會知識和考試成績,還要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和教學評價的主體,讓學生不斷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超越自我,以成功者的心態去迎接未來。學生成為課程的主導者,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參與課程的熱情,提升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更能給學生一個客觀觀察的視角,讓學生從評價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客觀分析并解決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態度、收獲、感受以及努力的程度等進行評價,極大地改變了德育課程上中職學生的學習狀態、收獲學習方法和提升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組內學生互評,讓學生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品質和反思自己,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正確地評價他人,也為德育教師確定符合學生自身特點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提高德育課程教學效果和培養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
同時,在中職德育課程多元化評價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德育課教學評價的先導作用,要從用人單位、家長、教師、學生等主體設定合理的評價方法和要求,多引導學生參與德育課程教育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關注學生的職業素養,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確保中職德育課程多元化評價改革順利進行。
三、結語
通過對中職德育課教學的多元化評價研究,探索出用人單位、教師、家長和學生為參與主體的多元化評價,進一步發揮教學評價重要作用,促進教師及時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和教育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時,德育課程多元化教學評價的運用,充分考慮職業教育的特色,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能力傾向,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拓展德育課教學評價的創新視野,也是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改革與創新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鄧麗麗.中職德育課多元化教學評價探究——以本溪市機電工程學校德育教學實踐為例[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5.
[2]許杰.中職德育教學評價方法改革淺探[J].職教通訊,2015(15).
[3]張勝杰.中職德育課教學評價初探[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4).
(作者單位: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