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超
摘 要:馬蹄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它享譽了千年的歷史,在我國有著重要的地位。對此,本文將針對馬蹄大田高產栽培技術做出分析,總結出關于培育馬蹄的技術手段。
關鍵詞:馬蹄大田;高產栽培;栽培技術;技術要點
馬蹄,又名荸薺、水栗、烏芋等,因為其口感清脆、清甜而深受消費者喜愛,新鮮馬蹄可以直接食用和入藥,也可以二次加工為馬蹄罐頭、馬蹄粉等保存質量和銷量。正因為馬蹄的市場口碑極為良好,其產量、創產值極高,所以在培育馬蹄時會采用大田高產栽培技術,使馬蹄的質量和銷量成為正比關系。本文將主要分析馬蹄大田高產的栽培技術,希望促進馬蹄栽培技術的良性發展。
一、馬蹄大田的育苗繁殖技術分析
1.選擇大田。在選擇大田時,需要依據馬蹄幼苗的生長條件、生長時間、吃土要求、后期管理、后期生長等要素考量,然后再確立合適的土壤進行栽培。培育馬蹄大田的土壤應當具有光照性、肥沃性、深度平衡性、易排灌性等特點,可以選擇曾經栽種過水稻或其他農作物的田地進行栽種。確立栽種馬蹄的田地后,就需要提前對土壤進行整地,整地的時間依據土壤的實際情況設定,最佳時間應為1~2月之前,實施精細化整地可以能確保馬蹄生長的質量。在準備定植之前,先對土壤施下基肥,基肥以生物肥、有機肥最佳,施入基肥的深度定向15~20cm之間。
2.準備秧苗。由于馬蹄幼苗過于嬌小、柔弱,其生長條件必然受到嚴苛的限制,因此大田的環境并不適于直接栽種馬蹄幼苗,所以在實施大田栽種時必須經過二段移植。首段栽種期間需要在合適的陽光和天氣下,給予幼苗適當的養分和水分,保證幼苗可以健康的生長出分蘗。之后將長出分蘗的壯苗批次投入經過整地和施肥的大田里,使其可以順利地適應大田環境。育苗之前再將大田進行消毒處理,可以在栽種育苗前的20h撒上250 kg/hm 2的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待20h過后再進行馬蹄栽培。
3.育苗時間和育苗辦法。馬蹄育苗可以是小苗移植,也可以直接拿馬蹄(球莖)育苗,一般是馬蹄組培苗二代。
小苗移植:培育幼苗的最佳時間為4月上旬~5月中旬,每公頃可以栽種幼苗3000~3500株。育苗分為兩段,一段育苗和二段育苗。一段育苗:將馬蹄育苗分株,依次放入干凈的水中清洗,注意控制力度避免破壞幼苗的營養基,導致幼苗的營養不平衡。之后再輕輕地將幼苗插入田中,插入田地時不宜過深,容易導致根部斷裂。隨后再依照長度和寬度搭建拱棚、制定農膜和遮陽膜,避免幼苗受到強光和暴雨的傷害。剪裁時膜的長寬尺寸大于拱棚的長寬尺寸,便于把多出的膜深埋地下,阻止蛙蟲傷害馬蹄幼苗。當遇到盛陽的天氣時,及時拉開膜的兩側,防止馬蹄苗受熱死亡。待幼苗成長了7~10d后,便可拆除拱棚。二段育苗:當幼苗成活了15~20d且高度為10~15cm時,便可將其移植到二段田中繼續生長。
馬蹄組培苗二代:先將苗圃進行充分消毒,選擇土力肥厚,排灌條件良好的水稻田。將秧田分箱開溝插值,組培苗取出充分沖洗,然后依照7cmx7cm的株行距進行移栽,期間要保持移栽苗的遮陽避雨。當小苗長到10天左右后方可去除遮陽網,當苗長到10cm高時,就可進行二段育苗了。
4.肥水管理。馬蹄苗喜濕,采用干濕交替法可以促進馬蹄的根部生長。在馬蹄苗分蘗時,注意控制水深,保持深度在2~3cm,水量不宜過多多則淹沒幼苗,水量也不宜過少少則幼苗無法吸水分。之后再依據馬蹄苗的生長情況增加水量,水量可控范圍在3~4cm。在管理水量期間,同時需要追肥,返青期可酌情施加稀薄的糞水,待二段田中的幼苗生長到10~15d后,便可施于尿素、硫酸鉀等復合化肥,施肥的頻率可保持在10~15d一次,直至進入煉苗期方停止施肥和灌溉水分。特別要注意的是育苗期間需要防治病害蟲侵襲,在期間可噴灑丙環唑、甲基托布津等預防桿枯病、枯萎病等常見的疾病,每畝可制作5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200倍液加75%甲基托布津900倍液的混合液進行噴灑預防,每7天可噴灑一次。
5.培育中需注意的問題。大田高產栽培,意味著需要大量的馬蹄幼苗,而幼苗難免會存在先天性不足或變異的情況,所以在選擇幼苗時,需要將這部分排除,因為這部分幼苗必然無法適應大田的環境。而且,劣質苗也會影響馬蹄田的整體質量和銷量,給馬蹄田的純度帶去不利影響。因此在二段培育中,工作人員需要仔細排查并剔除劣質苗,劣質苗的普遍特征是葉子呈淺綠色且細小、匍匐莖細小、分株強。
二、馬蹄大田的栽植和管理技術分析
1.定植技術。馬蹄的定植時間通常在5月下旬~7月上旬之間,具體深度和密度需要依據馬蹄苗的生長情況時實規劃。在定植之前,首先將馬蹄苗周邊的泥土小心地撥開,注意不要破壞根莖,然后再整個馬蹄苗拿出,待挖掘到一定數量后,再把馬蹄苗沾染的泥土清洗干凈,最后便可繼續定植。馬蹄定植的株行距是35~45cm,每畝栽種的數量為2000~4000株,入土的深度為5~10cm,其栽種數量和入土深度隨時間的不同而不同,定植早則稀植深插,定植晚則密植淺插。
2.施肥管理。馬蹄苗有五個發育時期,第一分蘗期,第二分株期,第三壯苗期,第四結薺期,第五球莖膨大期,不同的發育期施于不同的肥料和劑量,可以保證馬蹄苗吸收到穩定的營養,進而茁壯的生長。施分蘗肥,每畝施尿素5~7kg;施分株肥,每畝硫酸鉀復合肥20kg;施壯苗肥,每畝硫酸鉀復合肥50kg;施壯苗肥,每畝硫酸鉀復合肥50kg;施結薺肥,每畝硫酸鉀復合肥40kg加上硫酸鉀15~20kg;球莖膨大,酌情依據事實環境予以施肥。
3.控水管理。馬蹄苗不同的生長周期需要不同的水量,特別是在分蘗期、分株期、壯苗期三個重要的生長周期里保持田地的水分極為重要。在生長初期水位至少是在2~3cm,到生長中期和后期水位要不低于4~8cm。同時在控水的過程中,抑制馬蹄苗的旺盛生長,控制不必要的徒長吸收過多的營養。
三、馬蹄大田的病蟲危害及防治技術分析
1.桿枯病。感染區域和特征:花器、葉鞘、葉狀莖。花器:病菌會潛伏在穗頸部,濕度越大霉變越快,被感染的穗頸部會逐漸生出灰白色的霉斑,直至斷送花器的營養使其枯黃。葉鞘:感染的初期呈現水漬狀的病斑,然后逐漸地擴大直至整片葉鞘都被感染成灰白色,其間還生出了不規則的黑色線條和和黑點[1]。葉狀莖:初期感染呈不規則形狀的水漬,病體為暗綠色,且莖干變軟,內部嚴重枯萎,并在表體上生出黑色線條和和黑點。
防治措施:在馬蹄苗感染初期,可噴灑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在未控制病情前5天使用一次,控制了病情后10天使用1次[2]。
2.白粉病。危害:主要在馬蹄分蘗盛期常發,且發展十分迅速,危害面積較廣。發病時,在病發部位出現一層白粉狀霉層,對馬蹄的花、莖、葉產生較大損害。主要是因為種植密度較大,透光通風差引起。
防治措施:選擇25%的多菌靈以1:250的比例稀釋,然后將馬蹄苗浸泡在稀釋液中24小時。或用40%的久效磷乳油與4.5%的高效氯氰菊酯混合噴灑,沒10天左右噴灑一次。化學防治的同時還要注意農業防治,將其中病情嚴重的馬蹄直接清除,然后集中燒毀,對田邊的遺留自生苗及時清除,降低發病的幾率。
四、結語
在新時代農村的發展下,要提高馬蹄的優產,就需要運用科學且合理的大田高產栽培技術,將馬蹄苗的繁殖、栽植技術做好、做細,不斷提升馬蹄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李明. 馬蹄大田高產栽培新技術要點[J]. 南方農業, 2016, 10(30):3-4.
[2]曾桂寧. 馬蹄大田高產栽培新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2(6):139-140.